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离别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题材,唐代赠别诗堪称我国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奇葩,炫人眼目。拙文通过对其兴盛的原因及春类型和特色的论述,试图发掘其固有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让它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2.
“折柳赠别”民俗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3.
作者从柳之古义与离别的联系入手,结合柳树的特点和功能,分析论述了古代"折柳赠别"民俗的缘起与发展以及"折柳"在送别诗词中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一、从题目入手一般来说,古典诗歌的题目大体上会给我们提示出诗歌的大概意义,如“别、怀,咏、赠、送、寻、怨”等。如牡牧的(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诗的主旨从题目可以看出,属于赠别诗,由此可见本诗的意义在于写离别,  相似文献   

5.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  相似文献   

6.
一、古代送别诗及其主要特点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友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尤其是在动乱的年代里生离有时就意味着死别.因此,在古代,人们特别看重离别,离别时也就更见人间真情.江淹在<别赋>中说:(自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也正是这些难以承载的离愁别绪,拨动着别离人的心弦,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送别诗是表达一种离情别绪的诗歌,它包含离别、赠别、饯别等内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送别诗不仅数量丰富,而且历史悠久,灿若星河。中国是一个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对离别之情尤为看重,送别诗中常常包含着生死离别的痛入心扉的审美价值观,也正是因为此,送别诗独树一帜,彪炳千秋。本文从送别诗几种情感描绘方法上进行探究,从而让我们深层次地了解送别诗,为今后继承和发扬这一瑰宝,做点应尽的义务。  相似文献   

8.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从诸多离别诗中来看,古人的送别大都选择在秋季、傍晚,地点多为长亭、渡口,而在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柳、月、云。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在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咏蝉诗,蝉作为一个诗歌意象,在不同诗人、不同时期、不同诗歌里其寓意是不同的,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也各异,本文主要就咏蝉诗里蝉的寓意做一个简单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王勃是初唐时期重要的诗人.他的诗歌情感真挚、语言典雅,尤其以赠别诗与怀乡诗见长.文章从王勃的怀乡诗与赠别诗产生的生活背景及其特点等方面分析了王勃的这些诗.  相似文献   

12.
正"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因为离别而伤心不已,潸然泪下。在唐诗这片璀璨的星空中,送别诗永远是一颗耀眼的星座。近年来高考中诗词赏析题中送别诗题材也较多出现,可见高考对于送别诗有一定的重视。送别诗中的意象选取较为固定,而根据选取意象的空间、虚实、乐哀等不同,我们可以将送别诗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别,学生在诗歌赏析中如果能够正确把握诗歌中的意象,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描写素材,关于夫妻离别的感染诗句甚为多见,这既有当时时局背景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也反映出了一种写作趋势。在此基础上,本文遴选出两篇极具代表性的新婚离别诗,在鉴赏比较中,感受新婚离别情难舍,百般柔肠情难诉的由衷情感。  相似文献   

14.
《渭城曲》与《别董大》分别是王维和高适赠别诗的代表作之一。同是赠别诗,前者以其浑厚的离别之情和细腻哀婉的心态感人至深,而后者以其豁达的胸襟和豪放悲壮的风格使人折服;前者的渭城风雨缠绵低徊,而后者的塞外风雪豪迈悲壮。虽然其思想内容、取材与表达方式不同,但二诗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5.
折柳寄深情     
我国古代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远的习俗。折柳枝送别亲友的习俗,有人说源于《诗经》。《诗经·小雅·采薇》中有句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写离别的。“依依”既写出了柳条迎风摇摆的样子,又借柳条写出了分别时那种依依不舍的感情。因此,古代文人写离别时,往往要写到柳条。也有人说“柳”和“留”读音相同,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不过,据文字记载,“折柳”始于汉代。《三辅黄图·桥》云:“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代)人  相似文献   

16.
离情别意自古就是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抒写离情之章远在《诗经》巾就已出现,如“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赡望弗及,泣涕如雨”(《邶风·燕燕》),南朝梁著名文学家江淹也慨叹:“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赠别类的诗词在唐宋诗词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内容丰富,可谓“说尽故人离别情”,  相似文献   

17.
在生活节奏如此快的今天,我们需要从古典诗歌的长河中,采之珍品,润泽心田;在提倡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了解诗、读诗,传承诗歌文化基因。因此,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的篇目增多了不少。近年来,高考语文考试中,鉴赏古代诗歌也成了必考题。我们在读古典诗词时,通过抓住诗歌中的人物,分析其形象,联系其遭际,还原其生活,可以...  相似文献   

18.
从古至今,离别是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做不完的题目。英国汉学家阿瑟·韦利(1889——1966)在他翻译的《一百七十首中国诗》(1929)的序言中说:“倘使说中国诗的一半是关于离别的,这话并不讲得过分。”考察语文教材全部诗词,我们便会发现,抒写离情别绪的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诗词“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玉之声,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本文仅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例做些分析。这里首先要提及的是那首名列宋元时期广泛流传的“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19.
当今传统诗词创作方兴未艾,出现了持续的“中华诗词热”。但尚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有:在类型方面绝大部分集中在抒情诗和写景状物诗,而少有叙事诗和说理诗;在体制方面仅以律诗、绝句、词为基本样式,远不如古代诗歌体制的丰富:在诗歌的格律方面过于看重一字一句的标准格式,并仍以沿用脱离当今普通话语音的旧诗韵为尚。这些偏向不利于当今诗词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应予改进。  相似文献   

20.
【单元目标概说】本单元所选的诗词有表现一代伟人毛泽东宏伟的英雄气魄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名作,又有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古代名篇和现代诗歌,也有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讽喻诗。诵读、欣赏这些诗词,感受诗中的形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对我们认识古代社会生活、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大有裨益。学习本单元的诗词,通过反复诵读去品味、感悟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感受诗词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感情,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鉴赏能力。在写作教学中,结合过去的写作实践,通过自由命题,学习在写人、记事中抒情,写出真情实感。关于“综合实践活动”,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