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答案     
有位教授上写作课时一再强调,时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才是成功的关键。下课前,教授给大家出了一道测验题,他在黑板上写道:本市市立中学的校长宣布,该校所有老师  相似文献   

2.
廖明妃 《湖南教育》2003,(16):52-52
一、引入课题多媒体课件显示:从下列四个图形中,选出一个性质与其它三个不同的图形:学生甲:选B,因为只有它是由三条线段构成。学生乙:选C,因为在这四个图形中,只有它不规则一些。学生丙:选A,因为它是一个由曲线构成的封闭图形。学生丁:选D,它是惟一由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图形。不满足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寻求第二种、第三种答案,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这样能创造出许多别人想不到的东西,我们把这种思维叫做创造性思维。美国实业家罗边·费·因格把这两者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请读文章。二、整体感知,讨论交流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  相似文献   

3.
超级侦探——识破谎言:澳洲在南半球,气候与北半球相反,凶杀案发生在加拿大北部冬季的圣诞节,这时澳洲应该是夏季才对,不可能堆雪人过白色圣诞节。  相似文献   

4.
5.
数学解题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转化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一般都要求作等价转化,这样才能使所求得的解不至于扩大或缩小.所谓等价转化,就是寻求原问题的充要条件.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有时寻求原问题的充要条件比较困难,或所寻求的充要条件很繁,不便于求解.于是他们便退而求其次,利用原问题的一个较弱的必要条件或者充分条件,即利用非等价转化来进行解题.但是最后须进行等价性检验.可遗憾的是:有些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忽视对所得结果加以检验或证明,特别是当解题答案正确时,被其所蒙蔽,从而丧失了纠错的机会,这种情况更加严重,对此,笔者以学生的错解为例,谈一些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答案     
一次政治考试,考题全是判断题,共75题。结果考高分的不多,但刘小星一题未对——考30分。后来政治老师问他:"你是不是知道  相似文献   

7.
何成刚 《历史学习》2001,(10):38-38
福建安溪县第八中学李贵林老师在《历史学习》2001年第5期,就笔去年发表在《历史学习》第11期有关“天津条约”一题答案提出商榷。我对照原稿并从电脑里调出打印稿,发现书写稿答案为C,而打印稿为B,这是笔粗心造成的失误。感谢李老师的指教,并向广大读致歉。  相似文献   

8.
正确答案     
在上大学的时候,写作课是文理科学生的必修科目。当时教这门课的是新闻系的查尔斯·西门教授。他一再强调,决定文章怎么写的人不是作者而是读者。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学术论文,你都要时刻把读者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记忆的答案     
语文课上,我认真地讲解着鲁迅的一篇著名散文。讲解时,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而每次正当我要请学生站起来解答时,却老是连一个学生的名字也叫不出来。  相似文献   

12.
1、地理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某次考试,试卷上: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考完还说: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  相似文献   

13.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从教20多年来,第一次遇见了这样一件事: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让学生练习口头组词,而这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踊跃极了,几乎每个人都举手发言。当我给出“精”字组词时,其中的一个女孩把手举得特别高。于是我便让她作答,她大声地组了个“精子”。这时我看到班上没有什  相似文献   

14.
15.
整体把握一篇好的议论文,是智者的思考,是智慧的结晶,它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文采,而是智慧的光芒。《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是这样的好文章。作者罗迦·费·因格以其丰富的创造心得和人生经验,  相似文献   

16.
答案的多样性是语教学中的客观存在。对于相同的问题,由于思维的角度不同、层级不同、个人经历和化修养不同,不同的思维主体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即使是相同的答案内容,由于表述方式不同,答案也会因人而异。对答案的多样性之成因可作如下粗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谈论的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话题。在文中,作者针对许多人都局限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一个相反的观点,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并与文中的“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要满足于单一的答案,而要多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论调一脉相承。文章不仅主题鲜明,而且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读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结构精巧,逻辑严密,巧妙地以“巧引--暗接--缝合”的方式组织论证,可谓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9.
答案是多少     
凯迪博士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人际关系学。每学期第一节课,他总要在黑板上写下两个数字——4和2。然后他问学生:"答案是多少?"很多学生抢着回答:"6!"博士笑着摇摇头。有一些学生毫不示弱:"2!"博士再次摆摆手。有学生很得意地站起来说:"哈,我知道了,答案是8!"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