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首传诵十分广泛的诗,而且也是被后人改为其他文体形式最多的诗。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字义山,今河南泌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他是晚唐诗坛最后的一抹亮光,才华横溢而又命途多舛,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作为当时最杰出的诗人,他在诗坛大放异彩,却因黑暗势力的打击和迫害,过早地陨落,令人扼腕!  相似文献   

3.
张鹏 《语文知识》2006,(8):34-34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历代文士凭吊赤壁的诗文多从大处起笔,晚唐诗人杜牧这首妙冠千古的《赤壁》却独出机杼,从一个细微的角度切入:诗人从容漫步江岸,或许只是想让自己心底的抑郁随江风而去,这时,他无意间看见了一柄埋在沙砾下的锈迹斑斑的断戟。诗人在看到它的刹那便有一种激越的情感涌遍全身,于是他迅速地拾起这把断戟,俯身在江边虔诚地细细洗磨。  相似文献   

4.
张俊香 《中学文科》2007,(9):126-126
一位英国文学家说过:“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案例背景 古诗教学说简单很简单:首先,让学生记住诗人的姓名及生活的年代;接着指导学生背会难理解的字、背熟每句诗的意思;然后告诉学生这首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一般来说,古诗教学的基本任务就完成了。但是这样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对优秀古诗文的热爱,也很难让学生体会到诗人在短短的几句诗中所要表达的意境。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初语八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遴选了晚唐诗人杜牧的《赤壁》诗。笔者在教授该诗的过程中,就“折戟”一处有了一些想法,特作此笔录,以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7.
纵观杜牧的一生,在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大多是在地方任职,但其中又有四次在长安任职的经历,从这四次京官经历中我们可以窥见其思想轨迹的变化及其仕宦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评课是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明确评课原则,做好听课准备,认真记录听课的过程,全面评议,鼓励为主,抓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意境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酋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题步骤: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第二,概括氛围特点;第三,分析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0.
于淼 《文教资料》2021,(1):20-22
本文将古代经典文赋《秋声赋》与现代名篇《秋天的况味》做比较阅读,从题旨、形式、意境三个维度比较两篇异同之处,分析如何在立意上超越史上悲秋之作,阐述两篇文章在形式上采用完全不同的表现手段,最后却能形成相同浑成意境的缘由。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诗歌“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提出了质疑,并探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以及我国古典诗歌中常人境界与诗人境界的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12.
杜牧,晚唐著名诗人,一牛写下400多首诗,尤其是他的30多首咏史诗,其独特的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晚唐诗坛上,杜牧的诗作“俊迈不羁,其诗有气概,非晚唐人所及”。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古诗词诗作者思想、情感的隐晦表达。以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为目标,结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案例,从诗眼、意象、描述、常识四个维度出发,就诗词意境的内涵与特征探究品读诗词意境的几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昝娟娟 《阅读与鉴赏》2008,(1):37-37,35
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作品。在诗人营造出的朦胧意境里。你会被深深打动。仿佛在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相似文献   

15.
一提到顾城,人们便会想起他“童话诗人”的称号,这与他诗中构建的世界是大体一致的。舒婷曾写下《致童话诗人》,这更坚定了人们对这一称号的认同。顾城自己也说过:“当我打开安徒生童话,浅浅的脑海里就充满了光辉。我走向他,我渐渐透明,抛掉了身后的暗影。只有路,自由的路。”  相似文献   

16.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去的教学却走入误区:一是忽略诗词的文学特性;二是引导过多;三是过于注重解释字词;四是滥用多媒体。古诗词具备审美特性更具备意境美,我认为应重视其“意境”,从“体味意境”入手。  相似文献   

17.
《意境》一书把传统的意境理论置于中华民族化大背景之下。对意境生成的化根基和思想渊源作了深层次的考辨,并贴近中国古典艺术实际把意境放在它所滋生的艺术土壤和艺美学意义上予以把握和描述,因而能博采众长又不类前说,得攻玉之石成发新之论,但意境研究的拓新价值更在于实现其理论的现代转换,以获得可言说的现代话语内涵。重构意境范畴,厘定意境蕴涵,拓展意境界面,并与现代阐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等实现理论精神的融通,是达成意境理论现代转换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诗的灵魂,诗的生命,是诗歌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即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它是通过诗人描绘的事物和画面来外化的,这些描绘的事物和画面即是“境”,在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描绘的物象——“境”融合而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忧郁是一种情感体验,纵观中国古代诗人作品,很多充盈着悲苦的忧郁情结和忧患意识。特别是在晚唐时期,诗人的这种悲苦忧郁情结更是发展到了极致,显现出多重意蕴,这与社会、时代的变化、士人心态的衰老、审美思潮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意境就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境包含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个“境”包括“象”和“象外之象”两部分,也就是实境和虚境,其特征有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我们理解诗词,就要从这里人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