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两地书》人情美格调初探鲁迅与景宋(许广平)于一九二五年至一九二九年间的通信集《两地书》中,显现了一种“独托幽岩展素心”的风格高致的人情美。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作家在描叙青少年时期生活经历同时,也抒写了浓冽的人情美,其间有保姆情,有师友情,有严父情等等。但由于鲁迅自幼以“戎马书生”和“血荐轩辕”自许,全力以赴地发愤读书,矢志救国,以及封建包办婚姻的遭害等原因,在这本自传性回忆散文集中,就是看不到一般青少年生活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朝花夕拾》回忆散文集是在颠簸流离的“纷扰”间书写的“闲静”的回忆。散文回溯人生历程,充满生趣,真切自然,将从童年到青年成长阶段经历的人与事娓娓到来。《朝花夕拾》多篇散文被选入小学、中学语文教材的事实,使得《朝花夕拾》从未脱离鲁迅研究者的研究视线,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不过,《朝花夕拾》研究的学术成果多为学术论文,仅有的几部学术著作也倾向于单篇导读,至今还没有一部真正《朝花夕拾》的综合研究专著。近期王吉鹏、王鹤舒著的《〈朝花夕拾〉论稿》(中国窗口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从《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一直给予读者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人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说明它的美学风格。人情美、情趣美、理趣美相统一于《朝花夕拾》中 ,使它具有了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4.
李超 《现代语文》2007,(2):116-116
《朝花夕拾》是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充溢着个体生命的童年时代与人类文化发展的童年(原始)时代所特有的天真之气。这里展现的是一个“人间至爱者”对于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爱”与“死”童年体验的追忆与思考。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着鲁迅心灵最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两者互为表里,构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正是由于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命题的思考,在长妈妈病逝多年之后,早已逝去孩童天真的鲁迅发出了他那特有的生命的祈祷与呼唤:“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朝花夕拾》是包括《阿长与〈山海经〉》在内的十篇回忆片断,这一组散文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的生活,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在鲁迅的作品中,《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  相似文献   

5.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是其思想发展中的重要文本,它不仅记载了鲁迅的探索足迹,而且记述了鲁迅复杂的心态与幽深的情感历程。这部文集凝聚着鲁迅深沉的爱,是鲁迅“爱”的心灵史上的路碑。《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无常》、《五猖会》、《二十四孝图》等等篇目都是鲁迅情与爱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课外阅读推荐书目之一,它是鲁迅先生的一个著名散文集。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道,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广州这段时间写的,在广州编定。其时正是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鲁迅只能借回忆旧时的美好的事物,来排除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丝安慰。《小引》中还说,原集名是《旧事重提》,编定时,“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这一改动,是为了更符合这组散文的内容实际。我们曾学过这个散文集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  相似文献   

7.
《朝花夕拾》的传记批评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记批评的角度审视《朝花夕拾》,其创作不仅是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受到“当下语境”的影响。从思想内容到文体形式这种影响广泛而深刻,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集《呐喊》中,曾塑造了病态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形象,诸如收入中学课本的《孔乙已》中的孔乙己,《阿Q正传》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等,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因为这些小人物是病态社会中艰难挣扎着的不幸者,他们愚昧、麻木,在他们身上似乎找不到任何亮点。而收在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中的小人物——保姆阿长,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范农爱对鲁迅的称呼《范爱农》是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八日写于厦门大学图书馆的楼上,这是一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小引》)“回忆文”(《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文中的人物,人事关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但文中写范爱农对作者的称呼却与实际不相符合。文中写道:“直到革命的前  相似文献   

10.
<正>统编教材为《朝花夕拾》创设的导读主题是“消除与经典的隔膜”。所谓的隔膜多表现在不了解鲁迅或者对鲁迅的认识过于脸谱化;不了解《朝花夕拾》的历史文化背景,认为《朝花夕拾》语言过于佶屈聱牙,等等。学生与《朝花夕拾》的隔膜,犹如一座山,作为“攀登者”若尚不具备足够的翻山能力时,他们就需要一些工具,如阅读的支架,即在教学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辅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在笔者看来,“支架”从建筑行业的术语,即建筑工人在工作时搭建的临时架子,在建筑房屋时起到辅助作用,到在教学中被广为认可,  相似文献   

11.
一、“先生”非“寿镜吾”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想内容新探》一文,把作品中的“我”和鲁迅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作品中的“先生”和寿镜吾先生完全等同起来;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不同的天地,或者说不同的典型环境完全等同起来。这样做,我认为是很不妥当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回忆性的记叙文字,“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但是,它不是回忆录。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的小引里作了说明:“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文体大  相似文献   

12.
<正>统编版教材整本书阅读的第一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也是研究鲁迅早期生活和思想的重要材料。阅读《朝花夕拾》,学生可以了解鲁迅的成长经历;了解鲁迅的精神气质、鲜明的思想性格;了解鲁迅作为文学家的担当和情怀,阅读《朝花夕拾》也是为学生将来学习鲁迅作品的助力和蓄能,因此要重视《朝花夕拾》的阅读指导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朝花夕拾》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回顾性叙述,在叙事视角上由两个部分组成,即“叙述者从目前的角度来观察往事”的“叙述自我视角”和用“当时的经验眼光”来观察的“经验自我视角”;而“经验自我视角”在《朝花夕拾》中又具体分为儿童视角和成人以后的“我”的视角。鲁迅在《朝花夕拾》中,细致地区分和使用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叙事,用极具文学性的文字,完成了对人生的一次自我剖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建议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然而,中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却有一定的难度,他们与经典之间存在着隔膜。细细品读《朝花夕拾》中的童趣书写,条分缕析其中的童年乐趣、坐“过山车”般的情绪情感、随心任意的推理行事方式等,可以引发当代中学生共鸣,进而逐渐消减隔膜,吸引中学生重新认知经典,深入学习经典,传承文化经典。  相似文献   

15.
鲁迅散文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可分为《朝花夕拾》、《野草》、杂文中的散文和演讲辞四类。《朝花夕拾》是“任心闲谈”,《野草》是拷问自我,杂文中的散文是观察社会作清醒的批判,演讲辞是袒露自己的思考与困惑,与听众一道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朝花夕拾》是一部温暖的书。我喜欢先生的文字背后深蕴的思想,先生思想之刀锋利得可一刀致死。然而我也爱《朝花夕拾》,我从这部书中读出温暖,以及温暖中透着的温情。先生的文笔一向以冷峻犀利著称,而《朝花夕拾》却一反这样的风格。作为斗士的先生不知怀着怎样的心态完成了这样一部作品,它构成了另一道风景,另一种意义。《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据先生自己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而郭沫若先生评价这本集子道“:鲁迅先生无心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我始终觉得先生…  相似文献   

17.
我们说过,鲁迅的《朝花夕拾》展现的是:处在乡邻之中,在民间话语空间里,“任心闲谈”的鲁迅;而《野草》展现的是:远离人群,“钻入草莽”,拷问自我,“自言自语”的鲁迅。  相似文献   

18.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集子里所写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文章中的第二篇。这是一篇专门回忆和纪念作者童年时的家中保姆——阿长的文章。在初一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都收在《朝花夕拾》中 )等篇目里也多次提到了她。可见阿长给鲁迅的童年生活留下了多少难以磨灭的回忆 !《阿长与〈山海经〉》中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童年鲁迅与阿长相处的情景 :对“我”拔草翻石头的告发 ;夏夜挤“我”睡席的“大”相 ;元旦早起为“我”塞福橘 ;平日里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告…  相似文献   

19.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共收入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10篇散文,原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上,大多是鲁迅对过往生活经历与体验的回忆。温馨静然的追忆中闪烁着童真、浸润着温情,亲切和谐的感悟中深涵着对人生的执着探寻。文辞深切,意涵深远,既是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范本。  相似文献   

20.
4月15日 晴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1925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