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将要在今年秋季,在全国中学普遍使用。为了帮助教师了解这个课本,在这篇文章里提出编写课本所遵循的原则,编写课本的企图和使用这个课本应该注意的地方,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新版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问世了。这一册书的编写 ,充分注意加强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拓宽知识面和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 ,同时还充分注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删繁就简 ,降低难度  新版课本首先在学习内容上大刀阔斧 ,精心删减。与原课本相比 ,删去了 30多处内容。其中主要有 :蓝田人、北京人头部特征、西周宗法制度、西周“百工”、周王室日益衰微、郑国渠、李悝变法、吴起变法、春秋乐师俞伯牙、“约法三章”、重农抑商政策、博山炉、豪强地主的…  相似文献   

3.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三册课本试用本,经过从1978年秋以来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将从1982年秋起改为正式本在全国使用。现在把这次正式本修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修订原则 1.这两册课本分别在1978年秋和1979年秋开始试用,第一册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内容从原始人群到南北朝;第三册安排在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也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每周均为二课时。从1981年秋开始,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历史课教学计划和课时都作了适当调整。小学增设历史常识课,安排在五年级,每周二课时。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讲《中国历史》第一册,每周三课时;初中  相似文献   

4.
从本学期起,新编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四册在全国学校使用。作为这本课本的编者之一,我愿意对课本作一些介绍,以便增加教师同志们对课本的了解,同时希望借此得到大家更多的教益。一编写的意图初中过去三个学期使用的历史课本,都是采用通史体例编写的。为了给学生全面的历史知识,使他们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貌,第四册历史课本同样应该采用通史的体例来编写。但是,我国史学界对现代史(现代史一词的科学涵义,我们暂时不加论列)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成熟的、完整的通史著作还在孕育之中,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规定,初中一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是: 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识字量,辨别字形、字音、字义,注意不写错别字;进一步丰富词汇,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复习常用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提高用普通话说话、朗读等口头表达的能力。着重培养记叙能力,写记叙文力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继续练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宇。  相似文献   

6.
一在试教开始的时候,教师对于课本的认识是不够的。天津试教区的汇报里说,教师对教材的体会不深,讲解齐桓公称霸的时候,只说他如何尊王攘夷;讲解战国时期的繁盛大城市的时候,只能从文字表面来解释,不能深入地了解教材。北京试教区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本比旧课本还难教。上海试教区的汇报里说,有的学校的教师还是用旧教学法来教,往往受旧课本的影响,对于新课本的目的、要求体会不足,因此,不能充分发挥新课本的优越性。对于在一个课时内教完一节课,有些教师也感到困难。例如兰州第一中学的教师(?):“开学之初,我们每一课时都讲得很  相似文献   

7.
我国在奴隶社会中期已出现了货币。商代的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之间的分工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日趋巩固与加强,使得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日益显著发展,贝便由装饰品变为支付手段成为货币。到西周后期,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天然贝不敷使用,就铸造铜贝做为货币。到春秋时代,布币、刀币相继出现。春秋末期和战国前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各国的诸侯以至有封邑的卿大夫,都自行铸钱,因而货币相当混乱,形态和单位颇不一致。大体说来,主要有四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1987年新版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是在1978年和1981年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过渡性教材。经过认真阅读,我们认为它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一、大量删节了对奴隶起义、农民战争的过多叙述,注意正确地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用于中学历史教材之中。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它认为阶级的斗争、发展、灭亡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研究历史上各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讲述阶级之间的斗争都是非常必要的。但  相似文献   

9.
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1986年各科教学大纲进行了统一的修订,其中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改动较大。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新增添了初中世界历史教学的内容。这样,现行教材就必须作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关于大纲的修订原则和情况,已有文章做了较详的说明(参阅《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根据这些总的原则,具体到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究竟哪些地方作了改动和增删呢?下面就谈谈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三册是叙述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为止的中国近代史。在这八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包含了极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阶级教育的内容。现在,我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要线索和在编写过程里所依据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为了帮助教师钻研初中中国历史教学大纲第二学期部分和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这篇文章试图讨论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文中有些材料超出了大纲和课本的范围,仅供教师参考。一初中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包括从隋朝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历史。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就是课本的基本线索,现在分别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问:课本62页《秦末农民战争形势》图,标明陈胜、吴广起义军从陈派三支队伍向西进攻,而课文中只写了两支,图文不一,这是怎么一回事?  相似文献   

13.
初级中学《中国历史》第一、三册课本试用本,经过从1978年秋以来四年教学实践的检验,将于1982年秋起改为正式本在全国使用。现在把这次正式本修订的情况,作一简要的说明。一、修订原则 1.这两册课本分别在1978年秋和1979年秋开始试用,第一册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内容从原始人群到南北朝;第三册安排在初中三年级上学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也就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每周均为二课时。从1981年秋开始,根据教育部规定,中小学历史课教学计划和课时都作了适当调整。小学增设历史常识课,安排在五年级,每周二课时。初中一年级上学期讲中国历史第一册,每周三课时;初中二年级上学  相似文献   

14.
问:这次修订的1982年秋季始用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以下简称修订本)的精神是什么? 答:初中《中国历史》课本第一册试用本从1978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一面使用,一面修改。现经进一步修订在全国使用。修订本拟稳定使用几年,不作大的修改。(如发现资料上、或政治上有明显的错误,当然要改正。)至于这次修订的基本精  相似文献   

15.
教学要求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规定,初中一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是: 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识字量,辨别字形、字音、字义,注意不写错别字;进一步丰富词汇,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复习常用标点符号和汉语拼音,提高用普通话说话、朗读等口头表达的能力。着重提高记叙能力,写记叙文力求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详略得当,前后一贯,首尾一致。继续练习写钢笔字和毛笔字。  相似文献   

16.
一新编的高中中国历史第一册即将和教师同志们见面了。它跟初中中历史第一册比较起来,文字数量增加多了。在取材上、历史概念叙述上、理论分析上,广度和深度都比初中课本进了一步。但是教学时间跟初中是一样的,每星期三节课,一个学期教完它。在即将到来的新的学期里,同志们就要用它来对高中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学好这个课本,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教师同志有责任,编者也有责任。因此,编者愿意在这里谈谈这本书的编辑意图、编写原则,帮助同志们掌握这个课本,同时对教学上应注意的问题,也提出一些建议,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7.
新编中学历史课本是根据新大纲编写的,新大纲的颁布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件大事。新的大纲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总任务编制的,课本反映了新时期的总任务,给学生以必要的、基本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科书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它的知识范围和知识内容都是国家规定的、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的全部内容和精神实质、全面掌握教材,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应该认真学习课本、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第一册课本,从今年秋季起,改用正式课本。“正式本”的增删,基本上是符合当前师资水平偏低和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贫乏,这一实际情况的。但是,“正式本”虽然尽力修改,力求  相似文献   

19.
教学要求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规定,中三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是: 进一步丰富词汇,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着重培养议论能力,学习和掌握有关论点、论据以及论证方法的一些知识。学习写一般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相似文献   

20.
教学要求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的规定,初中三年级的读写训练要求是:进一步丰富词汇,提高用词造句的能力。继续培养记叙能力,着重培养议论能力,学习和掌握有关论点、论据以及论证的一些知识和方法,学习写一般的议论文,要求论点正确、鲜明,论据充分有力。条理清楚,语句通顺。学习和掌握几类常用复旬的构造,学会准确使用有关的关联词语。注意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掌握一些判断形式。继续学习一些修辞方法。继续学习和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掌握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学习使用工具书了解一些文言词义。初中语文第六册,是根据上述要求编写和确定教学重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