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篇写景散文,对文中五幅秋景图的赏析是教学的应有之义.笔者在引导学生赏析第一幅秋景图"秋晨院落"时,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原文改写成一首小诗,让学生与原文比较,以加深对故都的秋的特点、作者的情感心境以及文章的写法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对"五幅秋景图"的品赏解读一直是<故都的秋>的教学重点之一.在<中学语文教学>2011年第1期里,围绕"如何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关于<故都的秋>的教学讨论中,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结论,这一教学内容的出现频率高达93.3%.于是,讨论的主持人追问:"为什么要确定这些内容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真的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吗?"我想,问题并不在五幅秋景图本身.所谓"披文人情",问题在于对这五幅秋景图的课堂解读能多大程度上还原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彰显经典文本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钱华 《文学教育(上)》2008,(16):104-104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五幅秋景图固然可以用情景交融概论之,然而仔细咀嚼,这篇美文的写景抒情竟十分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后,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4.
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五幅秋景图固然可以用情景交融概论之,然而仔细咀嚼,这篇美文的写景抒情竟十分耐人寻味,曲径通幽后,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5.
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上网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发现许多教案上对五幅秋景图的概括都极粗略,最通行的一种概括是“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这种概括既格式单一、词语重复,又体现不出本文以情驭景、景中显情的主要写法,而丈中五幅厕面不但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而且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诗意特质、诗意的文章呼唤诗意的课堂,因此我在教学中萌生了一种想法——寻找一种诗意的概括不更好吗?  相似文献   

6.
辜玢玢 《师道》2021,(4):47-48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将秋天的特点概括为“来得清, 来得静, 来得悲凉”, 他主观地过滤掉热闹的、喧腾的秋景, 留下的是那些“带着浓厚的颓废色彩” 的秋。教师们通常会以此为线索, 将文章分解为几幅秋景图,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解析秋景的要素来感知其美。事实上, 学生很容易从视觉直观上感知到这些秋景图是美的, 但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是美的, 以及什么样的大自然能够称之为美, 似乎就难以言达其意了。  相似文献   

7.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的一篇现代散文,选编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二。对于《故都的秋》的教学,目前学界多从秋声、秋色、秋味角度对秋景图的分析去体会作家笔下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进而从"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角度引入对作家"悲凉"心境的探讨,多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作者的爱国之情,但对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家园之感"多有忽略。笔者认为,30年代的"故都北平"对作者郁达夫  相似文献   

8.
陈云花 《现代语文》2008,(11):126-126
教材中“丰富多样”、“文质兼美”的美文占了很大的比例,《故都的秋》便是其中之一。这篇悲凉的颂秋之作,无论是其优美的语言、清幽的意境,还是其情感的意蕴,都能给学生美的启迪,美的收获。这样一篇秋意袭人、素淡雅致的美文自然需要美教、美学。学生可以在沉静、舒缓的朗读中体味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可以在五幅秋景图的鉴赏中品味故都秋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9.
<正>在郁达夫1934年于北平写就的《故都的秋》中,北平的秋景、秋味、秋意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精神、独特的情感内涵和审美追求。该文自诞生以来一直倍受教育教学界的重视,不仅屡屡出现在人教版、鲁教版、苏教版及其他版本的中学语文课本,而且获得了诸多的文本解读与形形色色的教学设计。众所周知,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选取了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建构出了一幅幅北平秋景图,抒发了他眷念故都、热爱祖国之情。  相似文献   

10.
咏秋诗话     
人们多以"金"饰"秋",诗人们热爱秋景之美,在诗作中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秋景图.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的辋川别墅,就在终南山下,一场秋雨后,恰逢黄昏,山中显得空旷而宁静.诗人以画家的彩笔,把明月、清泉、竹林、荷花,以及喧笑晚归的浣女、顺流而下的小舟有机地镶嵌在一个画面里,有声有色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写意山水图".杜牧有<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似文献   

11.
教授郁达夫《故都的秋》前,上网查阅了大量教学资料,发现许多教案上对五幅秋景图的概括都极粗略,最通行的一种概括是“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这种概括既格式单一、词语重复,又体现不出本文以情驭景、景中显情的主要写法。而文中五幅画面不但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美,而且体现了情景交融的诗意特质。诗意的文章呼唤诗意的课堂,因此我在教学中萌生了一种想法——寻找一种诗意的概括不更好吗?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引领学生分析文本,收到了良好效果。上课伊始,我首先提出主问题:作者在文中描绘的…  相似文献   

12.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课.课文通过五幅秋景图为我们展现出了作者赞美自然景物的感情以及内心的落寞忧思.在备教过程中,笔者试图以讨论、点评的方法来教授此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3.
《故都的秋》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课。课文通过五幅秋景图为我们展现出了作者赞美自然景物的感情以及内心的落寞忧思。在备教过程中,笔者试图以讨论、点评的方法来教授此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创作的秋景词《沁园春·长沙》,历来备受世人推崇,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秋之歌。该词脱尽了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其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壮阔高远的深秋境界,引领读者去感受词人毛泽东的博大情怀和革命的豪情壮志,从而独步诗坛。《沁园春·长沙》是一首长调,她以传统的形式反映现代的生活内容,颇有创意,可见词人的匠心独运。词中描绘的“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拼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生动活泼的全景式写意风景画。全词共分上、下两片,上片主要写寒秋景物,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寒秋…  相似文献   

15.
[助读]一妙,《秋》,好一幅丰收的秋景图,八行六十二个字,却无一个“秋”字。二妙,有声。你听,豆荚“叭”的一声,多么清脆,是诉说丰收;高亢嘹亮的唢呐声是  相似文献   

16.
《故都的秋》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的散文代表作。作为一篇以写景状物来抒情的散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作者是怎样来写景抒情的"。因此,本文从抒情艺术的角度,探索《故都的秋》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笔者认为,作者为了显示出自己在文本中的情感,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抒情艺术。一、摹绘写情《故都的秋》,作为写景抒情的散文,其主体部分是摹绘故都的秋景。文章采用"横式结构",从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蝉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个方面,紧扣"故都",和"秋"两个词语,表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摹绘",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采用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气息,清新隽永的语言,不滞腻,不浓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故都的秋》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神韵清新,典雅质朴的北国秋景图。作者通过独特的表现手法,用饱蘸浓情的笔调,呈现了"色彩浓,回味永"的独特的故都韵味,表达了对故都之秋的深深地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折射出"清、静、悲凉"的心境,丰富而又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相似文献   

18.
秋之恋情     
春去秋又来,不觉中秋天在热烈的期盼中又翩然而至。那融融秋光,爽爽秋风,艳艳秋色;那丝丝秋雨,盈盈秋水,浓浓秋香;那灿灿秋阳,朗朗秋月,长长秋夜,构成一幅“秋天秋月秋夜长,秋日秋风秋渐凉,秋景秋声秋雁鸣,秋光秋色秋叶黄”的诱人秋景,怎不使人情思神往,留恋陶醉。  相似文献   

19.
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在对故都北平秋景的描摹中创造出了一种深沉幽远的意境。阅读这篇散文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妙脱俗的画,品味一首清静悲凉的诗。《故都的秋》的意境美就美在它是一个立体的多层面的艺术境界,探讨它的意境美无疑有助于我们纵深地认识它的主题内蕴。  相似文献   

20.
(三)秋的图画习作要求这次作文要求同学们选一幅秋天的图画写作文。详见人教实验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积累·运用三。习作指导!文题分析这是一篇要求描写秋景的文章。只要是秋天里的景物,出现在本次我们选定的画或自己画的图画中,同学们都可以尽情描写。!思路导引首先,要注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