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鄂豫陕三省边界地区创建新的根据地,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情况,经过实地考察所作出的正确选择,陕南商洛山区优越的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条件,鄂豫陕省委的正确领导、政策策略,红二十五军英勇顽强的殊死奋斗,根据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根据地迅速创建和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陕西南部和四川北部,曾经是中国工农红军活动的重要区域。红四方面军、红三军、红二十九军、红二十五军等部红军,都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还先后开辟了川陕、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红军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制作标语,是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党政机关进行革命宣传的一个重要手段,他们在陕南、川北留下  相似文献   

3.
《商洛学院学报》2019,(1):12-19
鄂豫陕省委和红二十五军面对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正确分析形势和敌情,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依托鄂豫陕根据地和苏维埃政权,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发挥红军的革命战斗精神,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将运动战与游击战相结合,政治与军事相结合,军队与人民相结合,在疲劳并牵制敌人的过程中寻找有利战机,消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了反"围剿"的胜利。这次胜利,凸显了党的路线的正确,党对军队的领导,党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和依靠,在反"围剿"中开展党的建设、军队建设、根据地建设,丰富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吴焕先(1907—1935),河南新县人,鄂豫陕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组织领导农民武装参加黄麻起义,参与创建鄂豫皖苏区和红二十五军。作品描绘吴焕先骑着战马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从罗山县的何家冲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  相似文献   

5.
吴焕先同志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鄂豫皖地区红军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共黄安县农民自卫队党代表、鄂豫边革命委员会委员及土地委员会主席、中共黄安县委书记、鄂豫皖特委委员、鄂豫皖省委委员、红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七十三师政治委员、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军长、政委及鄂豫陕省委副书记、代理书记等领导职务,为鄂豫皖和鄂豫陕两块革命根据地及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被国家主席李先念誉为“功勋卓著”的革命家(李先念:纪念吴焕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题词)。本文仅就吴焕先同志在鄂豫皖苏区创建与坚持中的作用,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6.
红二十五军在长征及创立鄂豫陕根据地期间,和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创作了大量红色歌谣。这些歌谣具有时代特质、政治特质、革命特质、阶级特质、文学特质、艺术特质、民俗特质、民族特质、生活特质和地域特质,以上特质又可归结为史料特质和红色文化特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红色歌谣发挥了明志、志史、宣传教育、提升红军凝聚力和战斗力、慰藉民众精神等作用。其经过红军和民众的广为传唱,瓦解了敌军斗志,鼓舞了红军士气,宣传了革命,发动了群众,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史学和社会学方法分析研究红二十五军和鄂豫陕根据地的红色歌谣,重温革命历史,挖掘红色文化,对我们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位于河南、湖北、陕西三省交界处的豫鄂陕根据地,是全面内战爆发后,撤至豫陕边的中原军区部队开辟建立的。在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下,根据地部队以顽强的斗志和内外线相配合的战略战术,不仅有效地牵制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华北诸解放区的大举进攻,而且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根据地的第二次"清剿"计划,胜利地完成了中共中央赋予的战略任务并顺利实施转移,在中共中央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的整体布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共鄂豫皖省委自1932年1月在中共鄂豫皖省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正式成立.到1935年4月中旬在陕西兰田县葛牌镇省委扩大会议上改为鄂豫陕省委.共存在3年3个月.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成立后长达10个月的时间内.实际上一直处在以张国焘为代表的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的控制和指挥之下,没能充分发挥省级地方党部的应有作用.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随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之后.中共鄂豫皖省委  相似文献   

9.
考释《史记》"家房陵"语,说明:(1)长期以来嫪毐舍人流放房陵的说法实属讹误,理当纠正;(2)始皇帝投资房陵创建谪迁特区,对今鄂豫陕渝交际区域的古代发展贡献巨大。由于人们长期对"家房陵"的误解,致使始皇投资房陵之举湮没至今。此为学界谈及这一问题的首文。  相似文献   

10.
主要考证历史上安康联系川、陕、鄂、豫的交通大动脉,自古就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相似文献   

11.
1932年10—12月,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后,远离根据地,寻找新的战略支撑点的战略大转移,与后来红一方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长征"在原因、过程和结果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红四方面军的千里转战历程又一次显示:中国共产党可能在个别时期个别领导人甚至宗派小集团领导下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但先进性、人民性、科学性保障了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和完善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1934年5月,红三军从洪湖革命根据地突围后,进入了贵州东北部,在贵州的沿河、德江、印江、松桃及四川的秀山、酉阳等相邻地区建立了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红三军和当地土家民族等各族人民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形成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团结精神;服从命令、顾全大局的整体精神;英勇顽强、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这些精神是推动黔东地区各族人民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漳州大捷是赣州战役失利后不久,在毛泽东领导之下红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取得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周恩来的大力支持;守军力量薄弱等。漳州大捷的意义是深远的:解决了急需的经费,扩大了红军,扩大了红军的政治影响,巩固和扩大了苏区,为发展闽南的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等。其启示也是多方面的:要重视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要广泛发动群众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奋斗的光辉历程离不开军队中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从多个方面对红四方面军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更是收到了极为显著的成效。川陕革命根据地通过对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统一了人民军队思想和行动,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扩大了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壮大了红军队伍;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强化了生命线地位,对军队思想政治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和领导的全国第二大根据地。在它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红四军由初入川时的14000人,发展到80000人左右;在经济文化极为落后、封建主义盛行的川东北地区,女子们建立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军最大的女子独立师,投身危险重重的革命事业,并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研究当年党和红四军该地区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经验,对当前我们正在全国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特别是广大西欠发达地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蒋新红 《昆明大学学报》2007,18(1):17-19,27
红二、六军团从北渡金沙江到离开中甸县城历时18天,是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一站,也是进入藏区的第一站。在行军途中以及在县城休整期间,红军纪律严明,认真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为北上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奠定了思想、组织和物质基础。也为后来我党开展民族工作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王明“左”倾错误路线造成的严重危害和国民党军队的残酷“围剿”,使各个根据地日益缩小,红军损失惨重,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根据地,被迫实行长征。其中从鄂豫皖根据地走出的红二十五军在众多的红军长征队伍中,不仅是最先到达陕北,胜利完成长征的部队,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而且还因其与众不同的历史特点,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著名红歌《十送红军》描述的是朱毛红军主力1929年初下井冈山时的情景,然而真实情况却与歌曲中的场景有比较大的出入。历史真相是:守山军民依依不舍是肯定的,但不会那么凄凉,更不会出现生离死别的相送。  相似文献   

19.
1930年到1936年间先后有数支中国工农红军进入贵州开展革命活动。红军在贵州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促使贵州民族关系发生了变化,推动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反动军队,为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分担了压力,创造了条件。南方各根据地、游击区的艰苦斗争,保留了重要的南方战略支点,从而与西北红军遥相呼应。同时,南方红军游击队在险恶环境下的坚持斗争,保存了军事骨干,保持了党对南方的影响力,也集聚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