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感情的朗读"是建立在对朗读内容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体味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感情信息,再通过语调、语速等要素把自己的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一种朗读方式.它是建立在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也能使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尝试把朗读作为着眼点,在教学中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朗读中理解文章,在朗读中思考问题,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借助朗读这一手段来理解文本、体会感情、欣赏文本,从而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3.
朗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它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朗读的作用和好处,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朗读是用形象化的口语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艺术手段。朗读通过语言技巧的运用和语音的多种变化,能够把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趣味,文章的语言的节奏韵律、行文的语调气势活灵活现、绘声绘色地表达出来,也能把字里行间、纸底笔下的潜在含义溢于言表,还可以把书面文字难以表达或者根本无法表达的咨情妙趣抒发出来。从而,也就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感染力和教育作用。二、朗读能帮助和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朗读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朗读水平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常常反映着朗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但是,就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来说,朗读并不总是消极的。正确的朗读,反过来常常能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朗读文章时,朗读者首先要钻进书本、进入角色,化入意境;继而还要经历试读、初读、熟读等若干阶段。这阶段,实际上就是正确理解、反复揣摩、深刻体会、准确表达的过程。既然朗读过程始终都贯穿着推敲、体味、咀嚼、品尝等认识活动,那么,它就很自然地会起到加深理解的作用。朗读还是一种深化理解的发现法。在朗读文章时,凡是不理解的地方,不是读得平淡如水、味同嚼蜡,便是语势悖扭、音响阻塞。因此,通过朗读能及时发现和排除理解上的障碍。反复朗读一篇好文章,每每会有新的收获。有时会发现过去的认识是偏颇之  相似文献   

4.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恩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造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感情朗读重在一个"情"字,在感情朗读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感情"、蓄积"感情"、释放"感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重要能力。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自身的朗读能力,获得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有感情地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依照朗读的形式不同将"有感情地朗读"划分为:集体朗读、单人朗读、分角色朗读。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选取不同的朗读形式,从而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7.
谭艳荣 《阅读与鉴赏》2010,(7):67-67,61
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经常放声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起学生丰富而细腻的感情,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气质.这些都是阅读写作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朗读是课堂教学中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感情它是以理解课文为基础而生发的,而朗读使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同时它又反作用于课文的理解,当学生能够把本来毫无生气的文字符号通过朗读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则说明已经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者要在深入分析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加深感受,产生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多面手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感情从而达到朗读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付瑜 《河北教育》2010,(9):38-38
1.创设情境,引导情感朗读。教师可以通过运用语言、多媒体、背景音乐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情和景中,启迪他们的想象,指导他们准确把握文本深层的含义,深度理解文章字里行间的感情基调,从而使学生做到情自心发,感情朗读。  相似文献   

12.
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同时,朗读有助于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叶利萍 《辅导员》2009,(3):43-43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还能帮助学生领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朗读也是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生动地显现。因此,了解朗读训练的必要性、掌握朗读训练的方法是重中之重,对此,在实践训练中,我们要多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朗读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和学习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形象的语言信号,有如给一张黑白相片加上色彩,使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文章,在自己的脑海中生成一幅幅图画,与作品的人物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它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架起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一、训练朗读能力。感受语感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非通过多读、熟读、朗读无以全面把握。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就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朗读是语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它的重要地位,用有效的方法去培训学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笔者通过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基调、理解文章内在的情感等方面,提出对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慧 《教师》2011,(33):65-65
《语文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笔者通过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基调、理解文章内在的情感等方面,提出对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所谓朗读就是将一些书面的文字通过自己的理解用富有感情的方式转化成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朗读者可以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变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传递给听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式。本文通过对朗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1.重视度不够笔者通过观察发现,现在很多地区的初中语文教师并不重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朗诵情境,培养语感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的多种意味包含在语音的高低、快慢、强弱之中。如果朗读时仅是简单地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是无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不能深入理解文意。因此,朗读时要感情充沛,甚至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文章的思路、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会自然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