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一孕育题材今年是伟大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也是他的《阿Q正传》问世六十周年。这就是说,鲁迅正当他的盛年(一九二一年,四十岁)创作了这篇震惊中外的不朽名著。诚然,《阿Q正传》是中外读者心目中的一颗明珠。六十年来,不少鲁迅研究者,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和研究鲁迅这部杰出的作品。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谈话  相似文献   

2.
鲁迅创作《阿Q正传》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而当代的青年学生在审视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时,却往往只注重小说喜剧性的外壳,忽略了作品悲剧性的内核。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真正内涵,帮助学生廓清正常的精神慰藉与“精神胜利法”之间的本质区剐,促使学生孜孜追求健全独立的人格,为年轻一代找寻到真正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3.
细节描写问题,无论从创作的角度或者从批评的角度来说,历来都是人们十分重视的问题。自恩格斯把细节的真实做为现实主义必不可少的条件提出来以后,这问题更是进一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细节描写为什么如此重要?笼统地做出回答难免简单浮泛。把问题放到具体作品中去考察,认识会比较深刻切实。正象恩格斯对巴尔扎克在这方面的杰出成就做出的评价那样,他说:“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的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比起经济细节来,现实主义典型人物形象的细节或许更复杂。因为它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对鲁迅的文章是“深恶而痛绝”的。一来枯燥无味,二来又是重点之最,免不了成为考试的焦点。从来认为,自己不适合读鲁迅的文章,一来深奥难懂,二来没有那种义愤填膺的精神。直至最近,读了《阿Q正传》之后,才突然发觉鲁迅并非我想像的那样复杂,鲁迅的文章也并非真正枯燥无味,细细品味,还真的很有些幽默味。——题记  相似文献   

5.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本文抓住小说开篇所言"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探讨鲁迅先生写《阿Q正传》的三个原因;分析了阿Q恋爱的悲剧根源;并探讨了小说结局"大团圆"的悲剧因素,深入地分析了阿Q的悲剧命运及小说深刻的主题。  相似文献   

7.
《阿Q正传》     
一、课文悟读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鲁迅于1921年12月写的一篇中篇小说,最初发表在北京晨报副刊“开心话”栏,从第二章起移在该报“新文艺”栏里.后收入《呐喊》小说集.现在统编教材把《阿Q正传》的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选入高中语文第三册,作为教材。鲁迅写《阿Q正传》的年代,正是鲁迅的“呐喊”时期,这时正当“五四”前后提倡“文学革命”的时候.据鲁迅自称他“那时对于‘文学革命’,其实并没有怎样的热情”.他之所以写作“大半倒是为了对于热情者们的同感.这些战士,我想,虽在寂寞中,想头是不错的,也来喊几声助助威罢.首先,就是为此.自然,在这中间,也不免夹杂些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希望。”(《<自选集>自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阿Q所处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阶级属性等方面,试证阿Q不但是个农民,而且是病态社会中最不幸的农民,从而驳斥了某些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它既是中国文学园地的杰作,也是世界文学园地的杰作。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在中国早已是妇孺皆知,在世界也是公认的典型形象。鲁迅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主要是为了揭示"国人的灵魂。"(《阿Q正传?英文版序》)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11.
在全国热烈庆祝华国锋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热烈庆祝以华国锋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五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篡党夺权阴谋的伟大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的光辉著作《论十大关系》发表了,这是我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相似文献   

12.
《阿Q正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的性格本质是由“奴隶意识”和“帝王意识”构成的。阿Q是一个象征符号,他是对中国人的高度的精神本质的象征,而且未庄的所有人都与阿Q在精神本质上一脉相成。《阿Q正传》采用的是一种反讽的叙事结构。  相似文献   

13.
一、对《阿Q正传》的评价,迄今分歧仍大。1921年12月起,《阿Q正传》(以下简称《阿》)开始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几乎从它刚一降生,小说就轰动了文坛,震动了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和争论。众所周知,在小说还只发表到一半时,茅盾断政,“《阿Q正传》虽不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不过我们也知道,茅盾的这篇题作《通信》的文字是对一个叫谭国棠的读者的答复,谭于1922年1月2日致《小说月报》记者信中说:“《晨报》上连登四期的《阿Q正传》,作者一支笔真正锋芒得很,但是又似乎是太锋芒了,稍伤真实。讽刺过…  相似文献   

14.
记得钱理群先生曾说:“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学作品、学典型,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不同层次的读、研究都按照各自所处时代、国家的与个人的历史哲学、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阐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从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上连载,每周一章,到次年2月12日登毕,共9章。  相似文献   

16.
《阿 Q 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 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 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者 夏志清语)。关于阿 Q 的诞生,说来 还挺有趣的呢。 1921 年,鲁迅在绍兴初级师范 学堂任教时的学生、散文作家孙伏园 主编《晨报副镌》。他向鲁迅约稿,说 副镌新添了一个栏目,叫做“开心 话”,每周一次 。鲁迅答应了孙伏园 的请求。 写什么好呢?鲁迅脑海里浮现 出一个打杂的短工———赤背,赤 脚,黄辫子,厚嘴唇,头戴一顶黑色 的、半圆形的毡帽,那帽边翻起一寸 多高,“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 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 些游手…  相似文献   

17.
《阿Q正传》续篇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极高,备受人们的关注,据刚从国外归来的梅名兄说:一个蓝眼睛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Q",说明阿Q不仅属于  相似文献   

18.
朱永芳 《教书育人》2004,(12):60-60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名的作品,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唯一享有国际盛誉的作品”(美国学夏志清语)。关于阿Q的诞生,说来还挺有趣的呢。  相似文献   

19.
《阿Q正传》问世之前,虽然精神胜利法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已普遍存在,但是谁也没有提起过它,谁也不在意。人人习焉不察,听之由之。《阿Q正传》一发表,不少人惊悚了,不少人栗栗危惧了,不少人惶惶然了,更有不少人因鲁迅的这一振聋发聩的发现而引起了深省与反思。后来,“阿Q相”、“阿Q主义”、“阿Q精神”之类以阿Q的名字来命名的特殊词汇广为流传开来了。它们的神髓与内核,都是精神胜利法。十九世纪时有位理论家说,莎士比亚“剧本中有许多东西,可以作人类心灵方面的新发现;他的文学活动把共同的认识推进了好几个阶段”,并认为“这就是莎士比亚所以拥有全世界意义的原因”(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我们也可以这样来认识《阿Q正传》的价值。《阿Q正传》开掘出来的这种当时在社  相似文献   

20.
自从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在《晨报副刊》上连续刊载《阿Q正传》以来,阿Q到这个世界上,已有六十余年了。沧海桑田,世事经历了多少变迁,但这位年逾花甲的老Q,还是那么有活力。人们把他搬上舞台,请上银幕,在木刻、绘画中,也经常看到他的“尊容”。因此,六十年来阿Q的研究者不可胜数,关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