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中藏眼”是我国散文创作的传统技法之一。清人刘熙载说:“文家皆知炼句炼字,然单炼字句则易,对篇章而炼字句则难。字句能与篇章映照,始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养家所谓瞎炼也。”(《艺概·经义概》)从这一段话里,很可以看出古人对于“文中藏眼”的重视和讲究。刘熙载在《艺概》一书中,曾先后多次谈到了“眼”,对这一问题,可以说是进行了专门的探讨,颇有一些精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善于抓“联系”□王冰清文章是一个系统,是由词、句、段等要素组成的篇章系统,词、句、段、篇之间相互联系。“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反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段篇中的某些体现联系的关键性词句就能促进学生...  相似文献   

4.
翻开小学语文试卷,你便会轻易地找到“解释词语”这一项考题,总会发现“解释词语”这四个字前,出现“联系上下文”。这是在启发学生,要通过“联系上下文”这一方法来解释词语,给学生指出了答题方法。这本无可厚非,因为理解词语,就是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5.
根据词语的感情色彩,可以把词语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三种。一般来讲,一个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固定的。如“坚强”是褒义词.“阴谋”是贬义词,“太阳”是中性词。但语文教学有句老话,叫做“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就是说,教学字词句有关知识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进行。教学词语的感情色彩知识,也应该这样:例如:“聪明”一般来讲是个褒义词,可放在初语一册朱自清的《背影》中“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句话里,却是褒义贬用,恨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心情。“卖弄”一词一般来讲是贬义词,可放在初语一册朱自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师常说这样一句行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这句行话,主要强调一点,即教师讲解文章的字、词、句,必须紧密结合语言环境。但是,单就讲解词语而言,有的教师不是辩证地而是机械片面地领会“词不离句。”请看《五人墓碑记》的一个教学片断实录。教师:“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要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段、篇的训练,并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而有效的词语教学对整篇课文的教学来说,能起到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如何使词语教学行之有效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见解。一、理解词语,从"乐"中"说"来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语,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词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陈玉驹 《新高考》2007,(Z1):11-13
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文中”义,即某个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因此,解答这类题目时,把握语境是关键所在。结合“语境”做题,“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是其基本原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那么,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就是“五结合”。  相似文献   

10.
“义随境迁”,一个字、一个词只要进入文句,就会与文句中的词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发生联系并受其制约。因此,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即语境义。理解字词的语境义,有助于理解句义,进而理解段篇内容,所以,解释词语语境义是中考阅读测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考查点。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字词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可能是“临时义”。这种“临时义”的语言形式,有时是隐含意义,有时是感情意义,有时是修辞意义。因此,要准确确定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含义。尤其是遇到生字词时,由于不让翻查字典,更须结合语境条件去解释,一味停留在这个词语上硬抠,是抠不出来的。  相似文献   

11.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词语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之中。要答好词语填空题,关键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做到准确地表情达 意。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本文仅从以下四方面作一介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文阅读考查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或作用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的静止的理解。我们知道 ,同样的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 ,含义和作用往往是不同的 ,甚至是相反的。那么 ,如何才能正确理解词语呢 ?这就要掌握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具体来说 ,就是“五结合”。一、结合上下文理解 :一个词语的含义往往要取决于上下文 ,如果只从词语本身来分析 ,是难以准确回答的 ,要准确回答 ,就要联系上下文的关系来理解。例 :( 1 994年 全国高考题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期而能保持 ,没有根本的变化 ,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 ,不…  相似文献   

13.
精读与略读     
吴永福 《阅读与鉴赏》2008,(2):18-18,22
阅读方法中,精读与略读是相对的。精读,从字句的确认开始。词义有基本义,也有引申义,但在具体的文章中还有语境义。语境一般指上下文.但也可涉及相关的背景。词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词义的确认离不开句子的理解。朱熹认为:“凡读书,须看上下文意是如何。不可泥著一字。”若泥著一字,而不贯通文意,往往难以索解。阅读的单位是句子,但句子不是孤立的,则应从语句的连贯中来确认含义.且含义丰富的句子不仅有字面的意思,还有深层之意。至于言不尽意,则又有言外之意。文章中语句的关联,又处于一定的层次之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这是一种程序上的由小而大.也可谓逐级扩大。清代的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将文章结构分为界限、段落与节次。  相似文献   

14.
能够根据语境辩析词语的音义,能正确使用词语 【考点说明】该考点讲的是理解和运用词语。理解要根据语境,就是说要根据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上下文所形成的语言环境对词语作动态的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考点对考生的具体要求是: 1.辨析词语中汉字的读音。不少汉字是多音字,(如“行”、“长”、“朝”)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是唯一的。 2.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意思。词语除了一词多义之外,还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之别,有时还有特定的修辞义,只有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准确解释。 3.选用词语要准确。主要是注意词义的细微差別,如语义的轻重、语气的强弱,准确地传情达意。 4.要准确地把握词语适用范围的大小。 5.要准确地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做到褒贬、庄  相似文献   

15.
胡华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1):54-56,59
从语言系统到话语篇章,词语要经历从词住到词位变体这一过程,其间有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层面的制约因素。对这种因素的了解与掌握,是自由合理地运用词语的基本条件,有利于词语的选炼与解读。从词位与词位变体关系角度,可以较好地解释词语规范的合适程度。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我认为,让学生拥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离不开字、词、句、篇的训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语居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高考辨析词义的题目频频出现,词语的辨析和使用成了必考项目之一。其主要题型有:辨析选用近义词语(包括近又成语);辨别词语(特别是成语)的使用正误;辨析词语中加点字的音又。这类题目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不少考生感到棘手,有必要在备考阶段指导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C分析语言的传统经验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分析词语也如此,一定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这是总的原则。具体说来,又有以下一些方法。(-)分析语素法。即从分析语素(也称“词素”)的细微差别入手进而区分整个词语的意义。冽(…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篇怀人之作。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优秀的篇章一般都有一个“情眼”,这个情眼通常表现为一句话,或者一两个词语, 集中体现着人物的情感。按照这个说法,我们能很轻松地发现:本文的情眼就是“玩世”一词——文中,这个词语一共出现了4次!这绝不是偶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5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是《“词不离句”也有弊端》,文中罗列了“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五大弊端。我认为其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作者在论述“词不离句”教学词语的所谓弊端时,缺乏严密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分析,已经走进危言耸听、片面偏激这个议论的误区。“词不离句”  相似文献   

20.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阅读文言文,首先要扫除实词理解方面的障碍。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古人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为什么“不离句”?这是因为词有概括义和具体义之分。概括义是从许多具体义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词典中对词语的解释一般是概括义;而具体义是一个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显示出来的意义,我们常见的课文注释多用具体义。这是说的根据上下文解释常见的文言实词也就是要准确地理解词的具体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