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蜀岷山是古史传说记载中的中华人文女祖嫘祖和夏朝奠基人大禹的诞生地、中华圣山“海内昆仑山”,是古蜀文明、中国神仙文化和道教的发祥地,古代文献记载中的长江江源地区和山川崇拜的至尊之地,中国西南藏羌彝民族的重要摇篮之一。岷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史上应当占有崇高地位。应加强对岷山地区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开发利用好岷山的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岷山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四川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2.
三星堆神权国家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可能是研究古蜀文明形态特征的关键所在.如果说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经济生活--稻作文明、适应自然的文化传统--神话古史是前提条件,而以原始宗教维系的古国--神权国家,则是问题的核心.由此派生出古蜀文明另两个显著特征,即注重人物造型的艺术传统、多元文化的有机融汇的社会构成,进而在神权与王权的统一和矛盾之中,影响着古蜀历史的发展,并因其人神相通的神仙观念,成为道教思想的重要源头.古蜀文明如此鲜明的形态特征,使其在统一的进程中成为汉民族根基之一,在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史上都有特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正对于黄帝和黄帝居邑,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不过,肯定黄帝传说中的真实历史素材,并以此为基点对黄帝史实进行的相关探讨,不仅深化了对于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认识,而且推进了中国文明起源之研究。从目前历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来看,倾向认为黄帝是部落联盟首领或部族具象化。考古学文化和古代族属的对应是比较复杂的问题,随着考古新发现的出现,许多学者尝试把史前遗址和黄帝联系起来,这种尝试有一定的历史根据,有  相似文献   

4.
"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大地震灾区,在现代地质学上属于龙门山断裂带,在历史地理上属于岷山山脉。岷山及其周边地区是中华文明和古蜀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古老羌族在现代唯一的聚居区,地震对岷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羌族文化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促进四川灾后重建、灾区历史文化和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建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于2008年6月27日召开了“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文心雕龙·辨骚》的学者,一向最关心的,大概是这个问题:《辨骚》究竟应该属于总论部分,即“文之构纽”?还是应该属于文体论部分?评论这个问题的文章有不少,但争论已愈来愈不多见。学者们基本上已取得共识,就是说,《辨骚》属于“文之构纽”。对于此,周振甫下面的说法颇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叶舒宪 《寻根》2008,(4):4-12
考察华夏文明之渊源根脉,20世纪前期最有影响力的学说是“夷夏东西”说。倡导此说的傅斯年先生认为,历史凭借地理而生,夏商周三代历史背后,存在着一东一西两种文化对立斗争和融合的线索。傅先生搜罗文献史料,描绘出以空桑(指曲阜一带)为中心的“东平原区”和以洛邑为中心的“西高地系”,阐发二者的互动对于中华早期历史展开的重要意义。傅先生的论说振聋发聩,给20世纪的古史研究带来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近代学术转型时期,钱穆先生的揭橥考证历史地名学的三原则,在文化史视野下对古史地名意义的阐发及地名考据方法的创新,在中国地名学史上据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然钱氏的地名学考证也暴露了无限制扩大“通例”的适用范围,泛用声训、训诂,证据薄弱,缺乏对古史材料进行严格的审查,结论武断等诸多的学术局限.我们应在肯定其地名学贡献的同时,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地名学研究的不足,从而为新时期历史学和地名学的研究建立起更高的学术水准.  相似文献   

8.
刘晓霞  毛保枝 《寻根》2005,(5):18-23
虽说神话是神化的历史,但是,如果想把神话还原为历史,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对于伏羲、女娲的认知,学术界自古就说法不一,可谓五花八门,人言人殊。直到目前,学界仍没有达成共识。为了把上古史梳理清晰,有一个可资追寻的脉络,学术界只有暂借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来区分中国远古时代的几大历史性阶段。  相似文献   

9.
考古学研究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李伯谦关于夏、商、周年代的研究,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是长期处在迷茫之中。直到本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为标志的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使我国古史研究开始跳出狭小的文献考证的圈子,才开拓了广阔的新领域。特别是新...  相似文献   

10.
《公羊传》开宗明义提出“大一统”之说,这种学说在该书中占据着首要的地位。虽然在民族问题上表达了“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区分“诸夏”与“夷狄”的标准则是文明和道德进化的程度而不是种族,并且“诸夏”与“夷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换句话说,《公羊传》的“大一统”与“夷夏之辨”是一体的。但是经过宋、明士大夫以及清初反清士人的宣扬,“夷狄”与“诸夏”的界限被绝对化了,加上康、雍、乾三朝对“夷夏之辨”说的压制,“夷夏之辨”成为一种取消清政府合法性的学说。清代今文学者从庄存与、刘逢禄到龚自珍都对“夷夏之辨”进行改造,使之成为论证“大一统”与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鱼凫史传的文献记载多以神话传说为多,虽然丰富,但是显得十分的驳杂。鱼凫史记传说的记载多归于对蜀史三代论、鱼凫田于湔山、鱼凫治导江、鱼凫统一各部等几个方面。从各种文献材料记载看,随着对鱼凫相关记载的文献材料不断的增加,各种文献记载中相互间有着矛盾之处,对这些史料进行研判成为对鱼凫演进之路得出可靠依据的根本前提。深入分析鱼凫史传的相关资料,可以更加深入的揭示古蜀文明的演进与古蜀早期王国的形成之间存在着的交织关系,进而对古蜀文明的形成的历史进程形成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不少先哲前贤着力探求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古史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也是近代以来学界实行的重要历史研究方法之一。徐中舒先生在继承这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这一研究方法做出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古史三重证"的观点,并使用多学科、多途径知识和资料进行研究,实是一种综合研究法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3.
金沙遗址出土的物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金沙遗址出土的物在古蜀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金沙遗址的属性可能是古蜀王国专门从事制作王宫礼器的重要场所。金沙遗址出土的“蛙形饰”则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保存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70年代末,贵州省民间文学组整理、田兵编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著名的创世史诗。全诗约八千行,全都琅琅上口,苗族人民把它看作历史,因而又称为“古史歌”。这古歌史诗分...  相似文献   

15.
编後     
如果闡釋學的循環闡釋(bermeneuitic circle)理論我們可以接受的話,那末對研究主體和研究對象之間的關係以及相應的研究方法不斷回思、省察,應成为學術與文化研究的不可或缺的一環。为此本期特闢“中國文化研究的檢討與展望”專欄,刊出三篇專論:一为李學勤先生的《走出“疑古時代”》,結合現代考古學的發掘成果,提出在本世紀產生巨大影響的古史辨學派,一方面對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製造了不少“冤假錯案”,今天我們應該從“疑古”  相似文献   

16.
从酋邦理论谈到古蜀国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蜀文明最重要的体现,是这里出现的由古蜀人建立的早期国家。这个国家是在古蜀大地自成单元的地理环境中独自产生出来的,这对于我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现代人类学广泛采用的酋邦理论,通过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对比,论证古蜀地区与中原同样经历了以不平等氏族结构为特征的酋邦发展阶段,再进化到早期国家阶段。并对古蜀地区由酋邦社会发展到国家社会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讨,认为古蜀国家的产生也同中原夏商周三个王朝一样,是由一个大的酋邦对其它酋邦统一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双手所执究为何物?从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发掘以来,一直是学术界颇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根据三星堆和金沙出土的若干人物雕像分析,三星堆青铜大立人双手所执的应是象牙。由此可以进一步说明,只有蜀王才有权力执整支象牙进行祭祀。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是古蜀王国最高神权政治领袖的象征,这个最高权力,是对古蜀族群及其王国而言。而蜀王手执象牙进行祭祀,则是古蜀王国政治与文化势力范围内各个地方性族群之长共奉蜀王为共同首领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要吸取人类以往的全部文化──在"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胡绳顾颉刚先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开始从事学术活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他逝世的1980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  相似文献   

19.
《上海文化年鉴》2012,(1):76-77
2011年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呈现出更为分化也更为扩展的格局。其中的主要动力,来自对日益复杂的当代生活的回应。在文艺学领域,无论是向“文化研究”视野的开放,还是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讨论,以至同绕朱立元等学者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研究展开的论争,都可谓新世纪以来学科自身调整的重要努力。  相似文献   

20.
《寻根》2021,(4)
正帝挚是五帝时代的古帝之一。由于文献记载太过简略,真赝杂糅,致使学者对帝挚族属与政治身份的认识颇多歧义。为了深化对五帝时代文明历史的认识,推进五帝年代学研究,本文拟就帝挚与少昊氏的族属关系、帝挚可否纳入五帝古史系统等问题略加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