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实践的发展在全球“新公共外交时代”的宏观语境下进行,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全方位、多层次、一体化的外交布局”对过去五年的外交工作进行了总结.其中,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即是“全方位”“多层次”特征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认为,基于国际环境与国内政策的双重背景,中国对外传播主体呈现出差异性多元、全民性多元与个性化多元三类特征,人人参与的“全民外交”时代到来.在中国对外传播主流媒体不断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同时,中国网民、外国记者、海外华侨华人是值得关注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2.
青年亚文化是当代青年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融语境中创造的当代文化形态,表现为非主流而又具有极高的大众流行度和跨文化传播力。以“科目三”现象为代表,开放度高、可实践性强等特点使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价值凸显,也促进了社会对青年亚文化正向价值的认知。鼓励与引导并举,可将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中国式流行文化”,将“Z世代”的“网生”优势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壁”能力。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兴媒介,社交媒体短视频不仅打破了跨越国界的地理空间界限,而且其碎片化、流动性、沉浸性等叙事特征使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近年来,从“公众到公众”的交流、对话、交往模式成为新公共外交的最新发展形态,多元化的主体参与、非制度化的行为主体、非官方化的宣传表达,更符合当下全球交往中的对话需求与连接想象。社交媒体短视频的对外传播正在朝向更注重身份认同、情感共鸣与价值共振迈进。在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搭建的中国故事讲述空间中,用户参与不仅促成了信息的共通空间,用户的主体性认知也构成了有“共通价值”的媒介空间,从而更利于达到“不失语”“能对话”“可共情”的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理想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型国际传播构成了一个泛众参与的数字舆论场,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的物理边界,带来国际传播场域的革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沉浸传播和泛众传播改变了全球人的话语方式和行动逻辑,让信息传递和知识建构成为一场全民的狂欢,因此而形成的"网络虚拟社群"解构着物理时空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并重新建构虚拟时空的人类共同体和网络政治文化话语。当人人都是自媒体,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讲好中国故事时,有必要全面提升国民的国际传播素养。在当前语境和泛众传播视域下谈国际传播素养,更要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大背景,网安则国安。泛众传播的数字媒介时代,一个国家的网络议程设置能力和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是该国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数字领导力的重要指标。当下的中国,要全面推广全民国际传播素养教育,并将其融入中国的大国国民教育中。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需做好顶层设计,人人参与,建构立体全面的对外舆论主体生态。  相似文献   

5.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强大动力。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由此,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以服务国家需求的重要性凸显。该文从提升大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视角出发,采用文献研究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及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大学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状,阐释了提升大学生中华文化传播能力的路径。该文以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为例,着重剖析和论述大学生中国国际传播能力提升的途径,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6.
作为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中国企业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好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国际传播,是宣介全球环境治理领域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重要渠道之一。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共建绿色"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企业在实践方面的积极探索都为中国企业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提供了机遇。与此同时,西方舆论的攻击抹黑、中国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不足以及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资源能源倾向等也是中国企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领域面临的挑战。有鉴于此,一方面需要持续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为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筑牢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要加强企业自身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建设国际传播效能。此外,还应不断深化中国企业生态文明国际话语和叙事的研究,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对外援助与合作交流并重的基本框架,在对外传播进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以对外援助为主要内容,塑造积极国家形象,提升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以合作交流为发展趋势,创新对外传播手段,开辟了文化走出去的路径;以青年群体为实施主体,拓展民间交往空间,提供了青年外交的新平台;以志愿精神为组织愿景,顺应国际社会理念,消弭了国家地区间的差异;以个体实践为具体形式,赋予传播情感向度,实现了影响力的深度扩散。未来,中国的海外志愿服务应从统筹规划、项目设计、人员能力、组织动员等方面不断提升,进一步发挥其在对外传播中的延展效用。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具有十分显著的育人价值。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涵养爱党爱国情怀、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对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路径还不够完善,存在传播环境“娱乐化”、传播形式“碎片化”、传播内容被“边缘化”及传播行为“失范化”等问题。规范新媒体视域下红色文化的传播,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实效,促进红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塑造环境、创新内容、完善执行和健全监督这4个维度进行。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全球背景之下,本文认为应将文明互鉴理念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观念的核心构成。文明互鉴理念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是有别于“文明冲突论”和西方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另一种选择”,是为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提供的中国智慧,应基于文明互鉴理念提升当代中国国际传播的人类意识与人民意识,将乡村文化、青年创造和人文交流作为国际传播的新途径,推动国际传播效能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对外大传播》2020,(1):70-72
上海作为我国对外开放门户城市,历来受到国际资本和跨国企业的青睐。截至目前,上海已有跨国企业地区总部700余家,连续多年蝉联我国大陆城市之首。为发挥好驻沪跨国企业在上海国际传播工作中的独特作用,从2014年开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和上海日报社牵头建立"驻沪跨国企业国际传播合作交流机制"(以下简称“交流机制”),成立“跨国企业传播俱乐部”(以下简称“跨企俱乐部”)。经过五年多发展,交流机制已吸引230余家驻沪跨国企业参与,覆盖了多个领域的全球五百强企业,对上海丰富国际传播主体、拓宽国际传播渠道、提升国际传播能级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际传播肩负着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一重大历史使命。国际话语权竞争的激烈性和国际舆论斗争的复杂性要求国际传播的各类主体踔厉奋发,既发挥各自优势又密切协同作战,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中国外宣期刊位于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话语权竞争的前沿阵地,作为对外传播媒体,只有善于“走出去”才能最终“走进去”。要多语种、多文版发行,推动精准传播;多渠道、多方式合作,积极扩大发行;抓特刊、抓议程设置,着力建设品牌,聚焦国际化发行渠道的打造与本土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为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CiteSpace对近二十年间(2003-2022年)中文核心期刊中的“国际传播”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可视化处理,从文献作者、主题分布、研究时间线等维度,系统分析该领域热点议题、研究脉络及发展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国际传播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阶段:侧重于国际传播内涵和概念辨析的起步发展阶段;探讨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全面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稳步增长阶段;探讨如何构建自主叙事体系,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设的快速增长阶段。未来在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以及创新国际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内容等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
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十年间,我国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上取得了诸多新进展。当下,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对国际传播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于是,2023年度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自然呈现出对于效能的高度重视,在秉持用户思维的基础上,学界、业界积极探索实现国际传播效能提升的路径优化。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国际传播新进路不仅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为目标,更要以实现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旨归,通过“和合共生”的传播气质,增强传播效能。  相似文献   

14.
以发布中国主题内容的“网红”群体为研究对象,构建“网红”内容传播力指数评估模型,摸排境外网络平台“网红”传播内容生态,发现当前内容框架由生活体验、观念探讨、视频节目和推荐好物四个主要部分组成,经评估与境外受众收视需求相适配。对比分析2019年和2020年数据可知,“网红”传播模式凭借多元化的参与主体、数字文化的经济业态、强调受众反馈的内容生产流程,激发民间文化传播活力,推动国际传播方法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向世界展示好新时代的中国形象,是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而持续开展国家形象调查、及时掌握一手数据,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开展的2021年度国家形象调查显示,中国整体形象止跌回升,中国的全球治理贡献和国内治理表现认可度提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中国方案持续收到积极反馈,青年群体对中国的认可度普遍较高。面对当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度变革调整,在塑造和展示中国形象时,需要进一步提升认知度,做好共情传播;进一步强化区分度,做好精准传传播;进一步增强美誉度,做好好感传播。  相似文献   

16.
张志安  孙玮 《对外大传播》2023,(1):40-42+75
伴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内容传播正在经历的视觉化转向,以《华为的100张面孔》和《海外员工看中国》两部作品为代表,视觉作品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及价值逐步体现。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面临着历史之变、时代之变、世界之变,在推进国际视觉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以国内外社交平台作为主阵地,以视觉内容为主产品,以情感共鸣为主目标,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协作推动国际视觉传播实践;同时发挥企业“排头兵”的作用,鼓励中国企业在开展海外业务和国际交流的同时运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通过个性化和精准化传播塑造亲和、有责任感的品牌形象,并在提升自身美誉度的同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文化延续发展的坚定信心。该文首先分析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的意义,其次探讨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缺失的现状及原因,最后提出增强新时代青年文化自信的路径:深化时代文化理论认知,丰富文化育人建设载体,巩固社会文化育人功能,以及优化网络文化教育等,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软硬”实力,增强文化实践效能,创新文化传播内容与形式,旨在帮助青年树立文化自信,着力赓续红色血脉,持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8.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中国和俄罗斯互为最大邻国和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对俄传播中国声音,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对于深化俄罗斯民众对华认知、塑造中国形象、加快两国关系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俄罗斯青年群体对中国的接受和亲近度明显提高。中俄青年是两国发展、友好交流的未来。对俄罗斯青年群体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是未来我国对俄传播工作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9.
近期,ChatGPT在国际国内备受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因其强大的信息检索能力、内容生成能力、人格化社交能力,被业界视为具有“改变世界”的潜能。本文从国际传播视角出发,立足以ChatGPT为代表的聊天机器人的技术特性与社会面向,探究其在人机交流过程中建构的多元应用场景,进而发掘其重塑跨国传播交往模式的内在潜力。在为国际传播赋能的同时,聊天机器人也正在造成多层次的风险隐忧。本文认为,研究者应理性洞察人工智能技术对国际传播可能产生的构造性影响,不断加深对国际传播目标、主体、模式、体系等维度的省思,以此提升中国国际传播体系的模式革新与能力升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当下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现实问题,法国对外传播“高级文化”和“多元联盟”的战略理念和历史经验具有现实启发意义。明确的功能定位和价值指向有助于中国文化外交和对外传播机构规避西方受众对“中国威胁”负面想象,在“泛政治化”的传播情境中获得稳定持久的发展空间;面对西方反华力量的舆论攻势,以中国方案参与全球治理,以全球公共精神的高度保护国家尊严和利益,是后疫情时代中国对外传播通向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价值的路径指引。对典型传播模式的个别和一般特性的区分与调适,对他国传播经验本土和全球双重意义的辨析与取鉴,是中国特色国际传播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参与构建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