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裤,究竟形成于何时?史家至今其说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史前期俄罗斯人冬天穿的皮裤;也有人说,分开两条腿的裤子,曾是古波斯人的发明;还有人从出土物中,发现亚美尼亚人也曾穿有与上衣分开的裤子。而我国史书记载,公元前1066年的商代,已有了裤子的雏形,这从河南安阳磨盘村出土的物中得到证实。纵观历史,服饰的演化、进展,以裤子最为迟缓。  相似文献   

2.
当你踏上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土之时,你会看到这里的居民个个肤色暗黑,人人头发都是天生卷曲的,显示出一种特有的风格。故此,他们国家还取马来语中表达“卷头发”之意的“巴布亚”一词为国名。还因他们的相貌颇似非洲大陆的几内亚人,故在葡萄牙人奥尔蒂斯发现这里的人时,便称其为“新几内亚”了。装扮古怪 巴布亚新几内亚人好装饰打扮自己,也爱纹身,更乐于彩面。许多人特别喜欢将自己的面孔绘成牛头等怪样,身穿饰以天堂鸟羽毛的衣服,胸前还悬挂巨大的贝壳。妇女们除了头上的各种饰物外,脖子上戴有用贝壳、果壳、滑石、金属…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是非常讲究结婚服饰礼仪的。朝鲜新娘不但要穿质地最好、款式最新的的红裙子,而且必须戴一顶用各种鲜花缀成的花冠。所以,朝鲜人称新娘为“花冠新娘”。印度新娘在茉莉花和玫瑰花水中洗浴之后,全身要擦上姜黄粉,额心要点上鲜红的吉祥点,眼睛及眉毛要用颜料细心描绘,然后戴上镶有宝石的鼻环和耳环。她们还应将秀发梳成一条大辫子,插上金盏花和茉莉花,手臂涂上檀香膏,并在两臂各戴上二十一只手镯。最后,披上五彩缤纷的“沙丽”。日本人则把新娘叫做“花嫁”。在结婚那天,除了须穿上一件华美的和服、手执一把折扇外…  相似文献   

4.
在我们有关历史与文化的书写和话语表达中,大量充斥着的是对帝王将相、英雄伟人的塑造与描述,而往往忽视了历史与现实中真正鲜活而繁复存在着的平凡大众,也有人不断在质疑人类文化视野与文艺创作中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大历史”,而真正隶属于民众的“平民生活的小历史”一度处于缺席状态。文化表达又何尝不是?在当今许多文艺作品中,  相似文献   

5.
<正>如果说,《头发的故事》是由于许羡苏转学遭遇而引发鲁迅创作的一篇小说,那么,《风波》则是围绕张勋复辟、封建势力抬头使得鲁迅有感而发创作的另一篇小说。小说的情节比较简单:经常往来城乡的“七斤”从人们口中得到了“皇帝坐了龙庭”的传闻,按照清朝的律令,男人是要留辫子的。但是,经过辛亥革命,人们或是主动或是被动地把辫子剪去了,只有少数冥顽不化的遗老遗少还保留着辫子,而且也大多盘在头顶上,不好意思垂下来。但是,  相似文献   

6.
某数字产品的广告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工作”,实在不能想象怎么会有人梦想随时随地都要工作,这种广告台词是怎么出现的又是说给谁听的?笔认为,数字工具是用以提升工作效率,让人可以早早下班,提升生活品质的,而不是数字化PK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裴汉杰 《寻根》2010,(2):111-112
"经商要看胡雪岩,为政要读曾国藩。"这是清代后期大江南北流行较广的一句话。胡雪岩,中国近代史上唯一被赐"二品红顶"的官商,不仅被清廷赐予穿黄马褂,而且还允许其在紫禁城骑马。据考证,在清朝富商捐官有戴"红顶"的,但既戴红顶,又穿黄马褂的,唯有胡雪岩一人,更别说允许在紫禁城骑马了。  相似文献   

8.
田秉锷 《东方文化》2002,(2):119-122
“三国”,由“汉”的大一统分迸支离而成。“一”分为“三”,神州幅裂,故国烟灭,何其悲哉!酝酿了60年,“三”复合“一”,江山大统,新朝鼎革,又何其喜也!  相似文献   

9.
章宏伟 《寻根》2005,(3):72-79
乾隆帝将编纂《四库全书》与翻译满文《大藏经》等同,视为其六旬后办的两件大事,并在其御制《清文翻译全藏经序》中不无得意地说:“……若夫订四库全书,及以国语译汉全藏经二事,胥举于癸巳年六旬之后,既而悔之,恐难观其成,越十余载而全书成,兹未逮二十载而所译汉全藏经又毕蒇。”  相似文献   

10.
灯芯绒裤子     
如果说20世纪有谁最容易使我联想起灯芯绒裤子的活,我得说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一点儿也不时髦,这点正是最主要的,可是你看他脚蹬运动鞋,身着圆领衫,头发倒竖着,灯芯绒裤子皱皱巴巴,踢哩趿拉在普林斯顿东忙西颠,还真别具风格。哪个大学生不记得个把穿灯芯绒的教授?灯芯绒裤宜居家穿用,颇省事,既舒服,又随便,本世纪前半叶,它与知识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此辈中当首推爱因斯坦。说句公道话,灯芯绒布料经久耐用。尽管它源于法语 corde du roi(国王的芯条),但它从来就没有显赫过。灯芯绒向来是穷人的丝绒;上面的绒毛是棉花而不是什么丝绸锦缎,到了十八世纪整个欧洲都穿灯芯绒,不过穿灯芯绒的不是国王,而是干体力活儿的人。灯芯绒这个名字显然是英国人想给它点身份而发明的,但要说法国人  相似文献   

11.
谭汝为 《寻根》2014,(4):134-135
<正>韩国人的姓氏,除朴姓之类外,许多姓氏如李、张、韩、金、高、卢等,与中国汉族姓氏相同。韩国人与中国汉族相同的姓氏,二者虽有联系,但作为家族血缘关联并不大。因为在历史上,朝鲜人的汉姓大多出于仰慕中原的心理而自己改的,但也确有少数是由中原汉人迁徙到朝鲜半岛后保留了中原姓氏。朝鲜族人中的汉人后裔,估计在千万以上。打开电脑点击"韩国寻根"四个字搜索,可查到许多韩国名人、望族来中国寻根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朝鲜之旅     
朝鲜对于中国人而言,既有割不断的历史情愫,又迷一样神秘莫测。记得小时候,朝鲜是我们“最亲密战友”。那时,在介绍朝鲜的画报上,经常看到朝鲜一幅丰收景象,大大的苹果,活蹦乱跳的鲜鱼,朝鲜人民脸上都是幸福满足。也许这一形象在我脑海里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男女青年的贴心话,常因国家、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其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法国人把自己心爱的人称为“小卷心菜”;阿拉伯人则用“我的黄瓜”来称呼自己的情人;美国人把恋人称为“蜜”,以表达自己的爱情。在南斯拉夫的加尔纽拉地区,人们常用“我的小草”来表达对恋人最炽烈的感情;而塞尔维亚的姑娘,每当被恋人称呼为“小蟋蟀”时,就会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不同国度的新娘子,在洞房花烛之夜,又会含情脉脉地对新郎说些什么呢3中国新娘说:“从今天起,我活是你家的人,死是你家的鬼。”日本新娘:“对不起,服侍的不好,…  相似文献   

14.
中国自古就有经纪人。西周时称“质人”,唐朝以后叫“牙人”。明朝,经营“牙行”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资产,经官府批准,并发给执业凭证。清朝时的买办也算经纪人。现代意义上的体育经纪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但直至1995年国家工商管理局颁布《经纪人管理办法》后,中国的经纪人才有了合法身份。  相似文献   

15.
汽车是交通工具,也是美国人的“代理人”。因为汽车表明了他们是谁、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别人把他们看成什么样的人。驾驶汽车更是一门“表演艺术”,既能体现个性,又能重塑自我。约翰逊:雨夜渡河如果你想谈论总统与汽车,最好还是从林登·约翰逊讲起。与有关他所有的传说一样,林登·约翰逊的汽车故事也超出了常人所能想象的极限。这也体现了他超出常规的个性:无所畏惧、爱炫耀、爱打趣、偶尔还有些施虐倾向。有一次,他曾领着一群造访他在得克萨斯州牧场的客人在狂风暴雨中渡河。那是在1960年,当时约翰逊是参议院多数党领袖…  相似文献   

16.
朝鲜高丽时期著名诗人李奎报(1169—1241),是朝鲜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描写民间疾苦的诗人。作为朝鲜四大汉诗人之一,李奎报在朝鲜自古以来就被称之为“朝鲜的李太白”。他一生热爱和向往中国,尤醉心于向中国优秀汉诗传统学习,从而在自己的创作中深受其影响。年轻时代,李奎报便热衷熟读中国经史百家佛老之书,终逐渐达到精通程度。同时,李奎报还曾与“海左七贤”派诗人交游,经常参与他们诗会的活动。他故乡的这七位年长的文人,标榜中国晋代  相似文献   

17.
一代名士纪昀的趣事与趣联李鹭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另一字春帆,卒谥文达。清朝直隶献县人,乾隆年间进士。曾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编修,后迁至礼部尚书,又迁内阁协办大学士。他资质聪慧,博闻强记,贯通经史,旁征百家,是清朝著名的学者。文学家。他曾...  相似文献   

18.
杨森 《寻根》2008,(1):96-99
中国北方尤其在西北五省中,民间通常将已婚女子称为“婆姨”,最著名的莫过于陕北的民谣,有一条称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使得“婆姨”一词,大半个中国都不陌生。《汉语大词典》里举例不少,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唱道:“好马不喝沟渠水,好婆姨不交倒灶鬼。”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1943年5月19日)上登载的某村民公约上也有:“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20世纪80年代,甘肃农村也有顺口溜叫做:“二亩土地一头牛,婆姨娃娃热炕头。”90年代还出现《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电视剧。同时代的南方报纸上也登载有对妇女通称为“婆姨”的事迹报道。  相似文献   

19.
清朝满族社会的变迁及其史料王钟翰满洲民族简称满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个成员,有著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渊源。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形态的满族民族名称,17世纪30年代才出现虽然较晚,但它与古籍中先秦的肃慎人,汉、晋的捐娄人,隋、唐的匆吉人和*朝人...  相似文献   

20.
郭成康 《寻根》2003,(2):15-19
说起文字狱,今天的人往往觉得古代帝王心理很阴暗,很不正常。其实,惯于制造文字狱的多是神经健全的有为之主,他们心里十分清楚不能以文字罪人。比如清朝雍正年间,内阁学士查嗣庭典试江西,因所出考题被雍正帝认为影射自己而被杀。但在结案时,雍正却说自己治查嗣庭的罪并不是因为他在江西出的试题有毛病,以示查并非“偶因文字获罪”。搞文字狱的专家乾隆皇帝更是常把“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挂在嘴边,可见他并非不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与实际行动有着严格的法律区别。而且严格来讲,钦定的《大清律例》中也没有“以文字罪人”的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