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安徽地域文化蕴含丰富的社会治理因子,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价值理念,好学尚贤、崇德重教的传统品格,经世致用、通变创新的精神内涵,能有效助力社会治理的价值引导、行为教化与力量激活。新时代,探析安徽地域文化助力社会治理的路径,可以以包容为价值引导,大力提升安徽地域文化的引领力,积累社会治理的社会资本;以德育为重要抓手,极力拓宽安徽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营造社会治理的文化氛围;以创新为动力源泉,全力打造安徽地域文化的聚合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2.
3.
当前,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已进入深化拓展阶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理应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要求,齐心协力把党中央交办的这项任务落实好、完成好。就高校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意义与定位,从不同层面进行阐述,以期能为高校助力新时代文明实践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八个相统一”要求,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方向指引,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相融合便成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立新”的重要抓手。借助于文献研究和跨学科研究方法,在挖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透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给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带来的“利好”,探寻其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实践进路。研究揭示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具有载体、渠道、实效三维特质,认为其耦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彰显出合力价值、发展价值及育人价值。因此,可从建好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路径、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功能、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共建实效三方面,创造性地建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嵌入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志愿者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服务常态化、精准化、快捷化和品牌化的“四化”志愿者队伍,必须从构建志愿服务机制入手。提升志愿服务理念,运用管理闭环理论,创新志愿服务机制是当下建设志愿服务队伍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类集团共有的民族特性、意识习惯和情感价值,文明则由文化所创造并运作,是这个生活的"制度、组织、装置"。文明可以通过互相调整与交换,逐渐成为共通性很高的事物,然而文化却并不会失去自己地域的固有性,文化因此而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7.
陈克佳 《教育评论》2023,(10):86-91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是基层场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重要实践,是为乡村振兴育人铸魂的重要阵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存在实践主体、活动内容、运行机制等局限性,应实现从服务群众到引导群众的重心转变,从被动使用到主动深掘的资源整合,从治理共同体到文明共同体的秩序建构。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对安徽三大地域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关系的处理上,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互之间的融合问题,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隐含着某种对立和对抗趋向,使得各自的地域文化优势互相消减,优势变成劣势,积极因素变成消极因素,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之凝心聚力,为实现安徽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对安徽三大地域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关系的处理上,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相互之间的融合问题,客观上呈现出一种各自独立发展的格局,隐含着某种对立和对抗趋向,使得各自的地域文化优势互相消减,优势变成劣势,积极因素变成消极因素,对安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科学处理好三大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使之凝心聚力,为实现安徽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是安徽电大于2009秋学期开始,在全省电大开放教育本科、专科部分专业中开设的一门通识课程。《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内容体系构建、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及课程考核方案设计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教学模式改革为主要依托,以网络环境为基本载体,以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为最终目标,常规教育与网络教育并举,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共进的素质教育基本思路和模式进行的。  相似文献   

11.
安徽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历史为安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展示出这片土地独具的魅力。当社会进入到新世纪的时候,文化,这个社会最具活力、最有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新的世纪,安徽的腾飞发展离不开经济建设,同样,也离不开文化的繁荣。而总结、研究、认识安徽文化、发掘其丰富的资源,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安微文化史》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综合实践平台。安徽省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探索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成效,但在思想认识、机制方法、供给匹配、志愿服务、均衡发展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如何运用系统思维,从机制建设、资源整合、立足基层、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等维度多向发力,是进一步提升安徽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水平,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节气文化背后包含着丰厚的节气习俗和民俗活动。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根植于农业文明的节气对当代社会的指导意义不再显著,逐渐退出现代生活方式。因此,如何推广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的责任。本文以地域性、传承性为设计原则,以安徽地域文化为切入点,进行二十四节气视觉化设计探索。通过对安徽物候特征、农事农谚、风俗习惯、饮食特征、民俗活动、人文景观等视觉元素的提炼,探索安徽地域文化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的设计创新策略。使节气文化在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以此来促进当下人们对地域文化的关注与理解。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20,(2):15-20
文化是一个国家安身立命之本,是一个民族延续发展的坚韧纽带,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精神指引。文化自信作为维持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根基,它彰显着整个国家从容淡定的态度、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创新创造的活力。新时代下,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是保证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是夯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新时代下,坚定文化自信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不懈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16.
徐茜  龚正华 《中国德育》2023,(23):43-47
生态文明教育是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中小学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基本要求。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之际,需要厘清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的理论内涵,明晰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对新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意义。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小学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构建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化、实践化、生活化的育人体系,筑牢生态育人根基;强化从理论与实践“两手抓”的教师培养力度,完善主力保障;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创新融合与驱动模式,助力角色联动。  相似文献   

17.
安徽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能够为高校“三全育人”提供丰厚养分,有助于推动高校“三全育人”落地落实,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校园文化建设。但目前我国高校精通安徽优秀地域文化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有待扩充、学界对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整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增强、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的程度与途径有待进一步加深与拓宽。为此,高校可从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外实践研修等方面入手,将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深度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工作。  相似文献   

18.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古镇文化有效链接,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其策略有:走进古镇——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走进社团——让学生拓展地域文化;走进教材——让学生创编地域文化。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承地域文化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改进,如能落到实处,必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经验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素养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9.
张卫星 《辽宁教育》2014,(11):49-52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特点。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与古镇文化有效链接,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其策略有:走进古镇——让学生感受地域文化;走进社团——让学生拓展地域文化;走进教材——让学生创编地域文化。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传承地域文化是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创造性改进,如能落到实处,必将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经验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素养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20.
将留学生实践教学与地域文化发展相结合,从构建"语言+文化+实践"的留学生实践教学体系、以教育对外开放带动地域文化传播以及建立健全文化传播保障机制等方面探讨两者协同发展策略,助力"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