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编辑的"问题"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诚 《编辑之友》2001,(1):55-56
著名学者舒芜在<文汇读书周报>(1996--04-06)发表了一篇题为<那不是我的文章>的文章.原委如下:作者应<炎黄春秋>之约写的<"五四"时期的周作人>一文,原稿一万字,刊登时是六千字."既有大删,必有大改".作者仅举开头和结尾两处谬误.一是原稿开头对周到北京的时间和相关事件交待得一清二楚,编辑却篡改了事实还滥加了不恰当的字词;二是原文结尾处对有人为周翻案之说作了辨驳,表明了作者的看法态度,编辑却大笔一挥不负责任地删去.  相似文献   

2.
以读为生     
以前不是太理解周作人,为什么写那么掉书袋的文字,有时候,他的文章,通篇都是引文。现在,自己的年龄渐渐地到了能体悟一点儿人生和世界的"真"况味的时候,大致能理解,"读"对周作人来说,要比"写"有意味得多。"读"是人生,而"写"只是  相似文献   

3.
在断断续续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人:汤姆·麦奇勒回忆录>的时候,报纸上零零星星的有关于赵家璧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大家普遍认为赵家璧先生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当年主编、策划,出版过<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良友文学丛书>出版了鲁迅、茅盾、老舍、巴金、丁玲等人的作品.据说,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阿英等人也都与赵家璧有过合作.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毛泽东是历史巨人,巨人会见应载人史册,因而要严肃对待.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电影制片厂曾筹拍大型传记片<鲁迅传>,后因"左"的干扰,此片搁浅.该片工作人员沈鹏年同志在<书林>1982年第1期撰文<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毛泽东到八道湾会见鲁迅>(以下简称"沈文"),不少报刊竞相转载,影响很大,也有的学者否认此事,但社会上没有一个定论.本人读了所谓的<周作人生前回忆实录>,感到无非是沈鹏年自己在"转述"周作人的话,而不是周作人自己所写,亦未见其他刊物发表有周作人的"回忆实录",其真伪姑且存疑待证,仅就"沈文"中某些所谓"周作人"之话,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1899年~1927年)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哲学家,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学识渊博,涉足于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为中国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三方面之实质论理学者".他的社会学思想和观点较为集中地体现在<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19年)、<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1920年)等文章中.本文旨在对李大钊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作一探究,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赵金:陈老师,您好! 您的事迹在<青年记者>刊出后,很多读者来电说您"很牛",是个"值得学习的好记者"."七一"前夕,您获得"省直机关优秀共产党页"荣誉称号,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中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一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在播放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收视率还是不错的.我不禁又想起小说的原作者张恨水来了,这位"言情小说"作家写了大量小说,其中<啼笑姻缘>影响尤其深远,被拍过电影,后来又被各剧种改编成舞台剧而广泛上演.但是,他的一生却相当清贫.  相似文献   

8.
丁宁 《出版参考》2005,(8):55-56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钱理群先生所著的<周作人传>,这部书在学界引起极好的反响,被公认为这套现代作家传记丛书中最出色的传记之一.该传最大的成就在于把周作人这个复杂的生命个体,放在社会动荡不安、文化新旧交替的大背景上来认识,揭示其思想文化上的种种冲突,探讨其心灵的痛苦历程,描述其命运的变幻起伏,展示其渺小与伟大,从而引起人们对社会变革、文化重建、文化人的存在方式、存在价值、历史地位等问题的思考,并反观自身.用一位评论家话来说,<周作人传>是一部具有哲学著作品格的传记.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同志不但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史上有所建树的著名馆长。若将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图书部的任期与“五四”运动的爆发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两件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联系起来,可以说,他对图书馆工作的革新也就是他的革命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年是李大钊同志诞生100周年,本刊特发表此文,以表达我们对李大钊同志的怀念与敬意。  相似文献   

10.
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受人敬重的一代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一位兴趣广泛、才高八斗、触类旁通、德艺双馨的艺术工作的领导者和实践家.青年时期,他为<仇大娘>、<反哺泪>作过剧情介绍,演过新剧<一元钱>,作过感人肺腑的演说,写过<大江歌罢掉头东>、<雨中岚山>、<雨后岚山>、<四次游圆山公园>等多首旧体和新体诗.他对体现祖国民族传统的书法艺术更独具慧眼.他本人的书法艺术的创作,也是独具匠心,独树一旗.独步天下.  相似文献   

11.
1956年9月23日到 10月10日,周作人(知堂)在全国文联有关同志陪同下,曾在西安参观游览,前后17天。这是解放后周作人惟一的走出京华,也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西行。 解放后,周作人一直寓居北京城中,以笔耕为生计之手段,从无外出开会或旅行的机缘。 在西安期间,除了外出参观,就是应约写稿。参观当然是累人的事,而写稿之于知堂,却不是什么难事,下笔千言, 期时而成,已经成为他几十年的生活习惯,其时,应《中国青年报》之约而写的 《鲁迅的青年时代》已经开始连载了,这无疑对他 是一个鼓励。因而,陕西报刊约稿,于他都是有求必应。《陕西日报》《延河》曾有编辑登门拜访约稿。除为《延河》所写一稿,至今仍然散佚,未见刊出之外,给《陕西日报》写的三篇皆有报可查;  相似文献   

12.
在百孔千疮的旧中国,湖北省某农村一个破落知识分子家里还保存着一个书柜,书柜里保存着残缺不全的一些古典书籍,有<大学>、<中庸>等教科书,有<三国演义>、<镜花缘>等小说.一个对人生尚处混沌状态的少年视这个书柜为珍宝,每日盘点着.他刚刚在私塾里受过启蒙教育,读过<三字经>、<千字文>、<学而>(<论语上>),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籍对于他是多么困难.他以逢人"问字"为途径,硬啃着那些骨头,毕竟所得不多.但是"求书若渴"这条根却埋在他的心底.后来,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个少年"问字"的故事,成为乡下的一种美谈,也成为教育青少年爱书、读书的范例.  相似文献   

13.
我为文的生涯中,曾经与"文字狱"擦肩而过.这倒不是我写了什么反动文字,而是我讲了真话,敲到了个别高官的痛处,被度量狭小之人利用. 1985年4月,我写了篇题为<白辛苦>的杂谈,批评了"有位省级负责同志"下乡视察时,"让下边牵着鼻子走","并未了解到实情",被人们称为"白辛苦"."因为早在他下去前,有关人员就打了招呼,下面的同志做了精细的安排:看什么地方,住在哪里,汇报啥内容,谁汇报,甚至走哪条道,都定好了."此文发表在1985年5月11日<人民日报>"今日谈"专栏.这是我的文章头一回上<人民日报>,喜悦之情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4.
史零 《编辑学刊》2006,(1):22-23
今年11月5日,是邹韬奋先生诞辰110年纪念日.我们聚集在这里纪念他,是因为他对于我们所具有的极特殊的意义. 1944年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上,确认邹先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模范",毛泽东同志后来在纪念他去世5周年时,还亲笔题词,称赞他是民主战士.邹先生受到的尊重和荣誉更是来自多方面,跨越了久远的年代,可是,在我读完了他的<经历>、<患难余生记>等一部分作品后,我受到的震动却远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受命写作了一本书<穆青传>.在写作<穆青传>之前,我对穆青了解得很少,只是为他的文章而感动.偶尔在新华社的院子里与他擦肩而过,当时他留给我的一个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个被新华社人称为"老头儿"(我们新华社的同志都叫他"穆老头儿",从来没有人叫"穆社长";虽然也在一些正式场合叫穆青同志,但最常叫的就是"穆老头儿")的社长真是非常朴实,不像"官儿".  相似文献   

16.
李俊 《编辑之友》2010,(11):118-119
郑振铎是20世纪最出色的编辑之一,他主编过的报刊达45种之多.[1]在接下<小说月报>主编前,他已成功编过<时事新报·学灯>和<文学周报>(后来改为<文学旬刊>).1923年入主<小说月报>,他更注重打造其为新文学建设与旧文学研究并重的文学刊物.依托此一媒体平台,郑振铎于全职编辑之外开始了"业余学者"的研究生活.说他"业余",不仅就其学术背景与工作时间而言之,更是立足其"媒体"性质所由观之.其研究范式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以编辑身份介入研究领域所伴生的"媒体"特色.  相似文献   

17.
谈编辑学三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杲 《编辑之友》2010,(12):87-89
振铎同志的著作<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已经出版,我很高兴,这是他对编辑学研究的新奉献.振铎同志鼓励我为之写几句话. 我和振铎同志在中国编辑学会同事多年,对他研究编辑学的刻苦治学精神,我一直深为敬佩.他的著述甚丰,全面涉及我做不到.我选振铎同志提出的编辑学三原理,说一点读后感吧.  相似文献   

18.
《兰台世界》2013,(4):106
<正>由周作人撰书、鲁迅批校的《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手稿,在2012年5月12日,被以184万元价格拍卖。2012年8月,曾多次要求停拍手稿的周作人13位后人,将拍卖公司诉至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要求确认拍卖行为无效,并返还手稿。现年63岁的周吉宜,是周作人的长孙,曾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作为此次提起诉讼的13名周氏后人之一,他告诉华  相似文献   

19.
11卷、7000页的《周作人译文全集》将作为"译人"的周作人重新还原。这一次是周作人译文的原貌与全貌。编者打磨掉当时时代的局限与遮蔽,让周作人的思想与观点得以真切呈现直到现在,周作人仍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但无论怎样,他在翻译领域的成就恐怕要被许多研究者重新评判。11大卷、总计7000余页的《周作人译文全集》将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图书评论》1998,(5):46-49
1996年9月18日,朱镕基同志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管理科学兴国之道>.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今天到了要大力提倡改善中国的管理和发展中国的管理科学的时候了.确实需要强调管理科学和管理教育也是兴国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