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0 毫秒
1.
风雪叩门人     
江乙 《当代电大》2006,(3):36-37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以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  相似文献   

2.
风雪叩门人     
江乙 《师道》2006,(2):58-58
1933年深秋的一个下午,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萧乾照例到阅报栏去看报,忽然在《大公报》上看到了小说《蚕》和自己的名字。小说原是他寄给沈从文先生请予指教的,没想到就这样登了出来。看到自己的创作第一次变成铅字,萧乾真是喜出望外。更令人兴奋的事还在后面。几天后,他接到沈先生的信,大意是说:一位绝顶聪明的小姐看了你那篇《蚕》,要请你去她家吃茶。接下来的星期六下午萧乾羞怯怯地随沈先生步入总布胡同一间客厅,见到了“最美丽的女主人”林徽音,那间客厅便是名满京城的“小姐的客厅”。从此,萧乾得以出入顶尖的文化沙龙,在那里听朱光潜、…  相似文献   

3.
报告文学是从新闻和小说、散文等文学样式的交叉地带萌生发展起来的。云集到这块领地的有记者,也有作家。萧乾则兼有这双重身份。他大学读过文学系,在剑桥当过文学研究生,始终把小说创作作为自己最高的创作追求,并且在30年代就颇有些知名度。在另一方面,他又读过新闻系,在《大公报》当了14年的旅行记者,足迹遍布西欧、北美、东南亚各地。因此,他和新闻、文学都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其报告文学的创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确实是按照文学性与新闻性的高度统一来熔铸自己的报告文学作品的。记者所强调的客观性、真实性,作家所要求的文学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萧乾是我国伟大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翻译家,萧乾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自译了十几部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该文结合经验总结和策略研究,对萧乾自译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评析,来探讨萧乾自译作品的特点及其自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孙贝 《海外英语》2013,(16):126-127
萧乾是我国伟大的作家、记者和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翻译家,萧乾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还自译了十几部自己创作的小说和散文。该文结合经验总结和策略研究,对萧乾自译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并进行评析,来探讨萧乾自译作品的特点及其自译策略。  相似文献   

6.
萧乾对斯诺编译《活的中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他不仅向斯诺推荐了优秀的中国作家作品,对入选的作品进行初译,还帮助斯诺直接与"左翼"作家进行沟通与交往。在与斯诺交往的过程中,萧乾也受益匪浅,斯诺的翻译观以及新闻观都对萧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改变了萧乾的人生道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7.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萧乾、文洁若的中文全译本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都能使译文读者产生和原文读者同样的共鸣。以《尤利西斯》第十八章为例,从翻译风格、语言特征、以及注释这三个方面来评析萧乾、文洁若之译文。  相似文献   

8.
萧乾长篇小说《梦之谷》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这部小说记载着作者对旧中国社会的认知,记录了他为祖国遭遇悲惨命运的同情。《梦之谷》是一部永具艺术生命力的杰作,它的魅力在于真切、丰满而动人地描绘了旧中国广东沿海潮汕地区的社会风貌,成为一部反映时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对于萧乾来说,童年记忆作为生命体验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不仅始终围绕在他的情感世界周围,而且通过儿童的视角自觉地转化成他小说创作的一种思维模式,最终成为他的小说创作之源。特别是探究萧乾小说儿童视角叙事的动因与儿童视角的叙述功能,更有助于我们去理解与体会作家对于人生百态的理性审视和深刻感悟。  相似文献   

10.
余华的新作《第七天》中大量的"新闻串联"让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而小说中采取的幽灵叙事又让人看到了作者早期创作的先锋性因素。本文试图从《第七天》的幽灵叙事模式入手,分析《第七天》中的先锋性的再现与突破,探讨余华小说中对先锋性的探索与其创作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在香港浸会大学,张炜紧密结合自身几十年的写作实践,讲述了小说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语言、故事、人物、主题等,发表在《青年文学》上名为《小说八讲》。这是张炜第一次具体地、系统地论述了自己的写作理念,其意义就在于作者有意识地将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结合在一起,并开始从理论的层面对小说创作进行思考,张炜也因此对当代作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在张炜的小说创作理论中,人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现以《古船》为例,论述其小说人物理论与创作的互动性。  相似文献   

12.
清末民初,小说理论盛极一时,小说的创作和译介风起云涌。畏庐居士林纾,这时“尤耽于小说”,对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大量翻译西洋小说,而且自己也从事小说创作。据马泰来统计,林译作品达一百七十九种。其创作小说也不少,长篇有《金陵秋》、《劫外昙花》、《巾帼阳秋》和《京华碧血录》;短篇及笔记凡数百篇,曾汇为《技击余闻》、《畏庐琐记》、《畏庐漫录》出版。一个如此热心小说译著的人,他对小说的文学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在创作中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种文学思潮颇具特色地融合在一起。小说的创作既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目的和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同时又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 ,使小说的艺术效果更加强烈 ,也由此奠定了《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红色英勇勋章》首开美国现代战争小说先河,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细腻的心理分析,揭示了作家对生死命运的思索,提出了反战这一永恒的话题,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美国战争小说的创作。《永别了,武器》及《裸者与死者》是两部有代表性的美国现代战争小说,它们与《红色英勇勋章》有诸多相同之处,比较探讨这三部小说及其影响,可归纳出美国现代战争小说的创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格非作为先锋小说极具代表的实力派作家,早期以先锋小说蜚声文坛,随着现实主义题材《江南三部曲》《望春风》等小说的问世而文囿四方。通览格非的小说历程和小说叙事风格,以《欲望的旗帜》为临界,比较前后期的小说,无论是表达主题、叙事风格,还是小说语言的构造,都带有明显地转向。格非以精英主义立场写作,并在后期小说创作中有意地向传统古典文学靠拢和回归。然而又不拘囿陈规,凸显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现代性地表达。因此,对精英传统的回归与创新共同构成了格非小说创作的整体风貌和小说肌理。  相似文献   

16.
香港作家李碧华通过传统文学颠覆性地改写,创作了一系列故事新编类小说。通过对其作品《青蛇》主题及叙事方法的研究,探讨了李碧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17.
余华的小说《第七天》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新闻语言,把类似新闻的语言直接当作小说语言放入文本中,该小说因此被称为"新闻串烧"。这种新兴的语言写作技巧虽然能产生真实的艺术效果,但是同时弱化了小说自身的文体性,论文在以《第七天》的"新闻语言"为个案进行分析的同时,对当代小说的语言问题进行了思考,探讨未来小说语言与新闻语言相互靠近、相互融合到最后达成统一这种趋势是否有发生的可能和必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论古近代小说三部(篇):宋代佚名小说《梅妃传》极大地丰富了李(隆基)杨(玉环)故事的内涵,对后人同题材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晚清俞达的狭邪小说《青楼梦》是模仿《红楼梦》创作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反映了封建末世下层知识分子颓废的精神状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热诚鼓吹者陈天华的《狮子吼》则是二十世纪初年影响最大的政治小说。  相似文献   

19.
立足于李渔短篇小说集《十二楼》和《连城璧》,结合其创作的十种曲、《闲情偶寄》以及其他相关诗文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在小说中李笠翁逐步将个人精神与时代要求巧妙地糅合于一体,从而赋予笠翁之小说"新"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萧乾是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蒙古族作家,同时也是记者、翻译家。作为欧洲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全过程的唯一中国记者,他深入二战并用其文学性语言进行了深刻的报道,使国人更真实客观地了解战争的全貌。本文拟从萧乾的文学作品入手,通过对萧乾在欧洲的战地报道分析,论证萧乾文学观和新闻观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