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该文采用实验法进行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干预,探索HIIT训练对高校超重肥胖学生的影响成效,并形成高校学生体质保健策略,以达到控制学生体重,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素养成长的教育目的。实验结果证明,采用注重健康意识与膳食营养习惯养成和成长激励的HIIT运动策略,可有效帮助超重与肥胖学生大幅降低因不健康生活饮食习惯所导致的超重与肥胖发生率,获得较好的体育运动体验和较高的身心健康水平。HIIT训练在达到控制体重的同时,能够实现思想意志教育和行为习惯教育的互相促进,对高校特殊人群的体育教学或运动处方干预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问题突出,需要通过有效途径主动干预。采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近年来河南省和北京市、上海市等省、市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检出状况为例,结合生态系统理论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学校干预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学校干预环境建设主要包括学校卫生、舆论、体育、信息、心理等方面,从这些方面着手可有效遏制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有氧运动结合健康教育对隐形肥胖大学女生体成分的影响。方法在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三年级女生中,采用自愿、知情的原则征集180名志愿者,利用In Body-520人体成分仪筛选出40名隐形肥胖者,进行18周的有氧运动和健康教育干预,在第6、12、18周利用BIA法进行体成分测量,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在180名大学女生中,隐形肥胖者40名,占总人数的22.22%,占体脂率(BF%)≥30%人数的78.43%;中心性肥胖者(WHR>0.8)48名,占总人数的26.67%。经过18周的有氧运动和健康教育干预后,完成实验的40名女大学生BF%和WHR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5),体重指数(BMI)和肥胖度虽有降低但不明显。结论对于肥胖的判断,BF%较BMI更具科学性,隐形肥胖对女性健康更具危害性;18周的有氧运动和健康教育干预可减少大学女生的BF%和腰臀比,改善身体形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初中生主要静态行为现状及其与BMI的关系,为初中生防控超重、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儿童日常体力活动调查问卷(CLASS-C)对广州市铁一中学在校的且参加2016年国家学生体质测试的7、8年级共496名学生(男251名、女245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影响广州市初中生出现超重、肥胖的主要因素是休息日闲暇时的静态行为时间。在休息日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中,不同性别的超重和肥胖的发生率均高于闲暇时静态行为时间<2h的学生。静态行为活动时间最长的是上网、看电视和玩游戏,最少的是乘车上、下学时间。结论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控制广州市城区初中生在休息日闲暇时的屏前静态行为时间,时间总量不超过2h/day,为今后防控超重、肥胖的发生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动干预对学生身体形态及素质有重要影响,为了更准确地了解有氧运动的强度不同是否有不同的监控体重的效果。方法采用两种不同有氧强度的运动干预方案探讨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形态、身体循环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结果和结论运动干预前后,超重、肥胖女大学生各身体形态指标均值均有显著性下降。运动干预后,BMI指标下降最为明显(P<0.05),肥胖组女生WHR指标受大强度运动干预影响较大(P<0.05)。不同运动强度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身体循环机能的显著性影响仅体现在大强度运动对各组内女生舒张压指标的影响(P<0.05)和中等强度运动干预对肥胖组女生舒张压的影响(P<0.05),对超重、肥胖学生减脂降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情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分析广州市区7~18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现状.方法随机抽取广州市区2129名儿童青少年,其中男925名,女1204名,测量身高和体重,计算BMI,采用"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值分类标准"对超重、肥胖进行筛选,分析各年龄组的检出率.结果总体上广州市区儿童青少年男子超重比例为11.57%,女子超重比例为8.06%,男子肥胖比例为4.65%,女子肥胖比例为3.16%,男子超重、肥胖合并比例为16.22%,女子超重、肥胖合并比例为11.21%.男、女超重比例约为男、女肥胖比例的2.5倍.与国内几个城市前几年用同一标准测试的结果进行比较,广州市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比例较低.结论广州市区儿童青少年男性比女性超重、肥胖情况严重,男子各组超重远高于女子各组.与国内经济水平相近的城市相比,广州市区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比例较低,尚未达到流行程度,但超重比例2倍多于肥胖比例,有一定的肥胖流行趋势,因此,要在肥胖流行前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湖南省成年人BMI分布特征,对湖南省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的88103名受试者的BMI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成年人(20-69岁)超重发生率为29.2%,肥胖发生率为6.5%。结论:湖南省的肥胖问题日益严峻。分布特征上表现为女性的整体肥胖比例低于男性,年轻人的肥胖比例低于中老年人,农村的肥胖比例低于城镇。超重和肥胖问题已成为湖南省体质和健康部门值得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马志君  张彦龙  于海彬  徐欣 《精武》2012,(25):15-16
目前儿童肥胖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呈迅速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瞩目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WHO报告,目前全球儿童超重率接近10%,肥胖率为2%~3%;欧美发达国家儿童超重率高达20%~30%,肥胖率为5%~15%。我国儿童肥胖检出率也正在逐年增长,儿童肥胖率已达8.1%。儿童时期是肥胖形成的关键时期,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形成的时期,也是预防肥胖的最好时机。因此,本研究自2011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城市开展以幼儿园为基础的肥胖干预活动,探索儿童肥胖群体有效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9.
超重和肥胖危害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基于阶段变化理论,探究影响超重和肥胖少年锻炼阶段转变的心理因素,以期达到制定干预对策、促进超重和肥胖少年参加锻炼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均衡决策和强化管理是影响超重和肥胖少年从前预期阶段转向预期阶段的心理因素,均衡决策、意识提高、互助关系是影响预期转向准备阶段的心理因素,自我效能、环境再评价、社会解放、互助关系是影响准备转向行动阶段的心理因素,自我再评价、自我释放、刺激控制、反条件化是影响行动转向维持阶段的心理因素。建议向前预期阶段的超重和肥胖少年阐述锻炼产生的身心效益,建立参与锻炼奖励制度;为预期阶段的超重和肥胖少年提供多元的实质性帮助和精神性支持;充分肯定准备阶段的超重和肥胖少年继续锻炼的自信心;引导行动阶段的超重和肥胖少年正向肯定和积极评价自己的锻炼行为,提醒维持阶段的超重和肥胖少年切勿中断锻炼,谨防锻炼阶段下滑。  相似文献   

10.
过去10年,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增长的体重几乎等同于西方人在过去30年增长的体重,超重与肥胖可谓人体的定时炸弹,是看得见的人体健康第一杀手,改善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体质,应成为新常态下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这对提高国民体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居民体重质量状况与超重、肥胖的成因及危害,提出全面提高社区居民对健康的认识水平、构建科学的基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加强社区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建立科学减肥运动处方等改善城市社区居民超重与肥胖体质状况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根据营养学、运动训练学理论,运用问卷调查,运动处方与膳食干预,数理统计等方法,通过对超重肥胖大学生16周的运动和膳食干预,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大学生体质健康有显著改善,其体重、BMI、皮褶厚度均有明显下降,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重肥胖初中生形态、生理特点与运动能力间的关系,了解超重肥胖初中生的运动能力特征,为青少年超重肥胖的运动干预方案设计提供指导。方法:对某中学初中生进行测试,筛选出超重肥胖学生,从中选取40名,在正常学生中选取40名作为对照组进行身体形态及运动能力测试,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初中生血压偏高;肺活量偏高,但肺活量指数远低于正常初中生;初中生运动能力降低,50m跑,长跑、立定跳等成绩低于正常初中生,而投掷、握力与正常组无差异;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BMI和%BF同50m、长跑、立定跳等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运动和营养干预对超重肥胖少年身体素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83名超重肥胖男女少年实施14周(4~5次/周、90min/次、运动强度60%~70%最高心率,根据被试者的个体特征,制定不同的全面性运动锻炼内容,包括形体部分;灵巧类部分;健身部分;健心部分;放松部分)运动处方,以及饮食营养和饮食行为(超重肥胖少年对每一周食物的量、时间、种类及饥饱程度的膳食记录,根据日常活动消耗计算日消耗量,以及被试者个体特点,制定饮食营养方案.根据被试者运动量和能量消耗的分析,指导饮食营养和饮食行为整改)综合干预后,结果显示:超重肥胖少年体重、BMI指数均有下降,身体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力素质有明显提高.对超重肥胖少年采用中等强度、多种运动方式为主,结合饮食营养综合干预方案是科学的,但早期干预以减少脂肪体重,提高超重肥胖少年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和耐力素质为主,以后逐渐增加肌肉力量和速度训练,促进其身体素质全面提高,同时,运动和营养干预应长期坚持.  相似文献   

14.
引入韦伯-费希纳定律、时间自相似和Sigma算法对2010和2014两年全国7~18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的调研数据进行再分析。结果发现:(1)从2010到2014年,我国7~18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在性别上无拓扑差异,即中小学男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呈自限性过程;(2)从2010到2014年,我国7~18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城乡上有拓扑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好于城市;(3)从2010到2014年,我国7~18岁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在时间上产生了拓扑相变,主要表现为城市男生的超重检出率和城市女生的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而城市男生和乡村男女生的肥胖检出率均维持不变。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城乡中小学生群体中只有城市女生肥胖检出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学生单纯性超重与肥胖的综合干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综合干预实验等方法,研究单纯性超重与肥胖青少年学生减肥前、中、后形态、机能、生理、生化指标、运动功能等变化。结果表明,干预实验后的青少年学生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干预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证明,有氧运动+医学营养+心理矫正+医务监督,可有效降低青少年学生单纯性超重和肥胖。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大量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述了肥胖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疾患,以及通过体育运动干预可能达到减肥的效果或已经达到减肥效果的案例分析,综述结论认为: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的肥胖率有增无减;美国有40%的儿童都存在肥胖或超重问题;中美成年人肥胖或超重也呈上升势头,由此带来的“三高”疾病是极其明显的。对此,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在探索减肥的方法,其中通过体育运动干预肥胖取得了相应的效果,倘若体育运动干预与其他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针对超重肥胖老年人进行循环训练运动干预设计,探讨循环训练对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肌力及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以34名老年女性为受试者,分为超重组和对照组,均坚持12周循环训练干预,比较干预前后两组受试者双侧下肢膝踝屈伸等速肌力、静动态平衡能力、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情况。结果:运动干预12周后,两组下肢膝踝屈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屈伸肌肌力比值和双侧肌力比值、静态与动态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得分及计时"起立-行走"时间均有显著提高;且超重组的右膝伸肌标准化峰值力矩的提高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循环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老年人的下肢肌力和平衡能力,且对提高超重肥胖老年人下肢伸肌肌力有更明显的改善效果,是预防老年人跌倒的有效运动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使用系统综述方法对关于足球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影响的现有实证研究主要结果进行整合与综述。方法:通过文献检索与筛查,共纳入11项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这些研究从研究设计、参与人群及测量指标特征、足球运动练习模式以及足球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影响的主要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1)足球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具有正向影响。(2)当前研究主要是不同足球训练方式与体育综合活动课方式的组间比较研究,并大多采取连续多次训练计划。(3)足球干预模式由最开始基于PA标准程序的足球专项化干预逐步向休闲足球运动RS转变,并已有较多的研究且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结论:由于现有的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的研究数量不多,部分现有研究结果之间尚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仍有其他干预模式需要深入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对今后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运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融入性别视角的大学女生阳光体育推广策略进行了效验。结果表明,将社会性别学理论和阳光体育运动理念融合的指导思想可成为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策略的理论依据,融合跨学科理论来指导"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是推广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建议在完善大学女生阳光体育运动推广策略的过程中,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拓宽宣传渠道,加强教师团队和体育课程建设以及跨学科研究和跨校联谊活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超重和肥胖在老年人中的流行现状,研究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体质及体育锻炼行为特征.方法:随机整群抽样60 ~ 69周岁的3 954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的评定方法采用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推荐的中国成人BMI评定标准.对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及体质测量的方法,均以《2010年国家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手册》为标准.所有数据用SPSS 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为37.2%和10.0%,且存在性别(x2=29.997,P<0.01)、城乡(x2 =30.821,P<0.01)和受教育程度(x2 =32.186,P<0.05)的差异;超重肥胖老年人腰围、收缩压、舒张压、握力大于体重正常者(P<0.05),坐位体前屈小于体重正常者(P<0.05);67.3%和71.1%的超重和肥胖老年人不参加体育锻炼,76.4%和75.1%的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居住场所配备体育活动场地、设施,54.8%的肥胖老年人经常散步.结论:超重肥胖人群扩大迅速,并呈现中心性肥胖;超重肥胖老年人身体机能和柔韧素质下降,且大多没有体育锻炼行为习惯;加强科学健身宣教,促进健康运动生活方式的形成,对预防和改善肥胖症及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