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记者写了篇反映某地领导为群众办了多少件实事的稿子,引起当地群众的不满。有的群众找到报社,对记者说他写进稿子里的“实事”都是没影的事。记者听后面露不悦地问:“记者听谁的?是听你们当地党委和政府的还是听你的?”不知该记者的这番有力的反诘把那些打上门来的揭疮者镇住没有,但他的提问确实是很有“力度”的——记者到底该听谁的?这还是一个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不小的问题。 记者听谁的?这里说的是记者在采访时听谁的,这里的“听”也不仅是视觉器官的事,还包括记者的判断和认识。这位记者所问明显有两层意思。一是听谁说,二是信谁的。  相似文献   

2.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3.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  相似文献   

4.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感到愤慨。但是看看我们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也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的反思。有些记者采访,无汽车不去,无“油  相似文献   

5.
写下这个标题是缘于听了一位乡党委书记的一大段“议论”。他是这样说的: 那一年,你们县报的一位记者到我们乡的一个山村采访,我也一同前去。找到了采访对象——一位老农民后,那位记者拿出笔和笔记本,并用比较纯正的普通话开始发问:“请问,一亩田能打多少粮?”从没见过世面的老农民一看这架势,慌了;加上他听不懂普通话,结果慌得一句话也讲不出  相似文献   

6.
1961年3月8日,英国电影女明星费雯丽抵达美国纽约访问,刚走进机场休息室,一位记者唐突问道:“请问你在《乱世佳人》中饰演什么角色?”她一听记者这样提问,马上反问道:“你看过那部片子吗?你读过那部小说吗?”记者回答:“没  相似文献   

7.
说长道短     
老模范为何向记者发表声明去年九月,一家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采访全国著名林业劳动模范高永顺。高永顺创造过许多伐木经验,他1982年退休后不顾年高体弱,年年春天上山参加一两次造林活动。可是这两位记者的录音报道在电台播出时却把事实变了样:说他不仅春天上山造林,还要夏天扶育,秋天整地。高永顺从广播中听了报道,找到林业局广播电视科负责人说:“请你们给那个记者捎个信儿,我老了,春天造林都干不了多少,不要再逼我  相似文献   

8.
很多年以前读过一个故事,至今记忆犹新。故事说,有一位富豪新盖了一座楼,落成之日,请一位名士题写楼名。名士本意是想题“观月楼”,因为在酒席宴上多喝了几杯,竟迷迷糊糊地题成“听月楼”。第二天匾额挂出,遭到非议:月亮只能看,怎么可以听呢?这位名士尴尬得下不了台。这时他的一位朋友却站出来为他辩解说,这个楼名题得很好,月亮不但可以看,也可以听,我还特地写了几句诗赞美它呢。这位朋友便随口吟道:听月楼高接太清,倚楼听月最分明。玉兔捣药声细细,吴刚伐桂斧铮铮,忽然一阵微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月亮怎么不可以听呢?大家先是一惊,接着便是众口一词地赞佩他的机智和聪明。编这个故事的人,用的便是“意料之外,情理之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我到天津,听人说中央报纸有位老记者,专程来这里采写新闻。这样一位老同志,专门出来抓新闻,在今天的新闻界也算是一则“新闻”了。事实上,人们确乎是作为一则新闻来传布的。传布中颇怀敬意,但也不免感慨系之:现在究竟有多少老的、著名的记者还在写新闻?又有多少个写“本报讯”的记者出了名?相当长的时期以来,办报的人不把抓  相似文献   

10.
基层的呼唤     
居住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大代表何海清,在1990年3月北京召开全国人代会时对一位记者说: “见到记者真不容易。你们为什么不到我们家乡的山沟沟里去转转,写一下山里人的生活和愿望?”“现在人们一提起云南,总是想到西双版纳、石林、大理。这些地方确实好,可我们怒江的风土人情也不错。而且,怒江人  相似文献   

11.
某单位召开年终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与会人员已经到齐,但主持会议的同志却迟迟不宣布开会。这时,人们议论纷纷。于是,会议主持人说:“请大家再等一会,我们请的记者还未到,记者来了再开会!”这是日前听一位同行说的。说者虽然无意,但我却由此引起了一些感慨。“记者来了再开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有些单位存在着图虚名的现象。一项工作,确有指导意义和新闻价值,向新闻单位提供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12.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13.
记者与导演     
一次,有关部门拆除违章建筑,宣传干事通知了记者。平时拆除违章都是民工上阵,这次也没有例外。但几个摄影记者与摄像记者总觉得缺点什么。一摄像记者对该部门负责人说:“民工形象不好,你们自己挑  相似文献   

14.
这个故事曾经被大学新闻系的老师重复地讲过无数次:美国《纽约时报》的著名记者泰勒,初做记者时还是一个没有经验的小青年.有一天编辑派他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了剧场,发现布告牌上写着那位女演员因故停演的通知.“戏停演了,对演出的采访报道自然也就无从进行了.”他这样想着,于是就打道回府睡觉去了.半夜里,编辑部得知纽约的许多报纸都将在头版登出那位女演员自杀身亡的消息,而仍不见泰勒的报道发回,便打电话催问.而从睡梦中惊醒的泰勒却天真地问道:“戏停演了,还写什么?”编辑听了之后气恼地说:“像这样一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突然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取消演出这件事的背后还可能隐藏着更大的新闻……”  相似文献   

15.
贺卡情深     
每年元旦春节期间,我都收到不少来自四面八方的贺年卡。面对这挚语浓情,我总不免思绪万千……这些贺卡大都来自新闻单位的记者、编辑,还有我的“忘年交”、文朋书友,这其中记录着一串串的故事和一首首诗。先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工部的那些和我素昧平生的编辑们,只因我喜欢听广播而从此与其结下了不解之缘。1986年秋,该台《对农村广播》中广播了山东省有位农家贤媳叫陈秀兰,她服待傻公公痴婆婆,照料一家人,自己吃苦受累。听完广播后,我当故事讲给  相似文献   

16.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位书记却又偏偏没有照本宣科,记者从讲稿中摘来的那几句话,他的确没有说。矛盾就这样发生了。  相似文献   

17.
记者最恨“告记者”的人。道理很简单:记者排除万难写成了一篇批评报道,被批评者或抓住报道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形容词,说你报道失实,黑白颠倒;或捏造事实、编就故事,说你这个记者有“作风”问题,兴许是哪一个“铁哥  相似文献   

18.
每每到农村里采访,有人赞叹说:“记者这活儿不错,一个本儿一支笔,二两重,不象我们锹挖扁担挑,吃苦又受累!”我告诉他们:“记者是拼搏者的事业,我干的也是出力流汗的活,不过,我们的行话叫做以身当笔罢了。” 他们不相信,笑着摇摇头。 下面几页札记,算是进一步的解释吧。  相似文献   

19.
某报一则会议消息中引用了当地一位书记的讲话,不料,那位书记看了之后,大为恼火:“这些话根本不是我说的!”可是,转而去问记者,记者却也振振有词:"我是照他的讲话稿摘录的,白纸黑字,他怎么能不认帐呢!" 两个人说的都是真话,毛病出在这位记者拿到书记的讲稿之后,就回了报社,根本没有听书记的讲话。而那  相似文献   

20.
北京青年报3月13日04版全国两会·声音专版,用了较大篇幅,以三位农民工代表农转居后的变与不变为题,报道了胡小燕、杨晓霞和康厚明三位农民工出身的人大代表。3篇报道都是该报记者专门采写,并配发了他们的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