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贵州省高校图书馆现状调查与分析—自动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君  余平 《情报科学》2001,19(11):1223-1229
9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各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水平不平衡,自动化建设内容不全面、网络化程度低,文献资源数字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必须增经费投入,加强对自动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组织领导,建立起统一的自动化体系;应加强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和自动化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以提高图书馆对教学科研信息需求的保障水平,保证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深入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图书馆自动化评估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子臣 《情报科学》2001,19(4):360-361,364
本文通过对图书馆自动化评估情况的分析,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自动化和建设方面应注意的一些同题,对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是信息社会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概述了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和发展现状 ,并就加快其建设步伐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如何加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电子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积极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就目前现状来看,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必须制定出相应的办法,使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走向良性发展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建设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小娟 《现代情报》2003,23(8):94-96
图书馆网络化建设与发展主要包括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网络化和馆藏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及其网络化转换。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是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基础;馆藏信息资源数字化及其网络化是高校图书馆网络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把不同表现形式的馆藏信息资源通过馆藏书目揭示,方便读者对馆藏资源的查询和利用,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张姝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4):154-155,157
分析了西部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同时预测了西部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了我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提出了面向21世纪,我区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建设的发展思路和策略。  相似文献   

8.
柴喜慧 《现代情报》2005,25(3):25-27
本文结合我院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的设计方案和实践经验,就中小型高校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目的、原则、设备配置、建设内容等作了详细介绍,并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向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本文就如何加强对硬件、软件、数据库的建设及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梅 《现代情报》2009,29(6):155-158
结合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和高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源建设的特点,以对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为例,选取了与自动化数字化建设相关联的硬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3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指标的权重构建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评价集对分析数学模型。计算了联系度系数、二级和一级评价指标属性矩阵等模型变量,得到了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评价指标计算结果为0.9023,根据评价标准得到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为优秀等级,根据联系度系数分析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辉  陈海龙  刘鹏 《科研管理》2021,42(6):32-40
作为智能时代的前沿通用技术,信息通用技术创新对我国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现有通用技术理论研究将其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归纳为其创新互补性,但缺乏对该问题的微观动力机制的考察。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计算机技术阶段、互联网技术阶段和数据科学技术阶段等三个技术演进阶段中沃尔玛公司在信息技术的使用过程中促进信息技术创新的过程,基于通用技术与技术体系演进的双重理论视角,对信息通用技术体系实现结构与组织技术需求的功能结构之间的互构过程展开分析。研究发现,信息通用技术创新的微观动力机制存在“外部”和“内部”两种创新互补性:(1)外部创新互补性围绕着实现结构与功能结构之间的互构过程展开,形成局部或整体的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2)内部创新互补性围绕着技术体系内各子技术系统的技术实现结构的互构过程展开,形成前向通用技术的“启发式”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和后向通用技术的“回溯式”反向促进创新的机制。研究结论对于组织技术创新战略与产业政策制定等均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和制约国有建筑企业良性循环的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在宏观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引导企业加速建立资本运营的新机制,规范建筑市场,加强执法监察;在微观上要加大企业自身股份制改造方案,促进企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加速企业技术进步等对策和途径,实现国有建筑企业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内部、城乡之间的差距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前者主要表现为农村的职业分化、农村的专业化经营、农村的人力资本变化、农村的家庭结构变化、非均衡发展战略、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农村内部性别之间的差距等;后者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资产差距将继续拉大,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不平衡有望缓解,城乡差距的区际特征仍将持续,城乡居民的负担结构将会趋同,城乡居民之间的发展机会将进一步缩小等。  相似文献   

14.
乳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巍巍  张可明  宋伯慧  李冬 《软科学》2009,23(11):64-68
分析了乳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质量安全隐患,建立了由奶农、奶站、乳品生产企业、销售企业和消费者组成的供应链质量安全静态博弈模型。通过求解得到乳品供应链上各主体的最优混合策略,即只有上游企业正当经营,下游企业积极承担检查责任,各主体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只有管理者实施重点监管,各主体相互协作,乳品供应链才能获得最大收益。通过算例进一步揭示了上游向下游传递风险的经济原因和下游对上游实施监控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5.
管晓永 《科研管理》2011,32(5):156-162
受西方"能力决定信用"理论假设的影响,国内企业信用评价相关研究一直围绕企业偿债能力评价指标设置及其指标体系的建构而展开。然而尤努斯"穷人银行"的实践、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大样本调查的结果和浙江商业信用担保的大量实例却证实"能力决定信用"的假设在东方文化国家并不成立,并提示企业家人格品质是决定企业信用水平的主要因素。鉴此,本文基于人品特性与中国价值文化的内在关系,对个人品质与企业信用品质、信用水平的关系及其品质评价表征量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证分析,不仅证实了企业家人格品质与企业信用水平的高度相关性,而且初步揭示了企业信用品质评价表征量的结构及权重。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兵器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平台的建设思路、平台总体框架设计与系统结构模式设计,阐述了平台建设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平台运行环境、网站搭建、数据库建设、平台服务功能与管理功能的实现,最后探讨了平台建设中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经济增长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爱明  廖祥 《软科学》2003,17(1):6-9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及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揭示了科技进步、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提高经济发展各层面,尤其是提高投资实效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质量和效益。一是通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二是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从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入手,调动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的积极性,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企业法人治理、知识产权保护及相关政策等方面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制度保证体系。  相似文献   

18.
考虑人们对再制造产品的偏好及市场中存在的专利模式,在细分普通消费者与绿色消费者的基础上,探讨不同专利模式下制造商与再制造商的最优博弈策略,并结合数值算例分析模型中关键参数(绿色消费者比例、普通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的接受程度)对均衡解及渠道成员利润的影响。研究表明,从环境绩效和消费者利益的角度分析,固定费用专利许可模式下的闭环供应链最优;从制造商与再制造商的角度分析,使用何种专利许可模式或定价策略取决于不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要地介绍了软件构架的有关理论和概念,阐述了软件构架技术的设计思想和过程。探讨了系统开发过程中,如何根据系统的需求和质量属性来构建软件系统。考虑到项目的行业特殊性,利用软件构架理论对电子商务系统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从而在实践中论证了软件构架在提高系统的性能、安全性、可扩光性和易用性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组织中个体的创造行为决定于个人创造力与团队的限制条件。个体创造力是个人创造动机、领域技能和创造技能的函数;团体创造力是个体创造行为、团队创作和团队执行的结果;组织创造力决定于团体创造力、组织特性和环境的扰动。跨越个体创造、团体创造和组织创造的组织创造力模型是认识组织创新的最可靠途径。组织成员的激发创意,在组织的反馈条件下,生成创造动机,经过领域技能的放大,创造技能的校正,成为个体创造力;而个体创造力在团队的约束下产生实际的创造行为,经过团队共同创作和执行,变成了团体创造力;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作用下,团体创造力经过组织的变换和认同,最终导致了组织的创造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