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宇琼  钟太洋 《资源科学》2016,38(9):1692-1701
改革开放以来,用地审批制度逐步成为中国土地管理的重要制度和手段之一,土地审批制度也历经了多次改革。为分析土地审批制度变化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本文梳理了中国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历程,选取1995-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审批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全国当年审批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每增加1hm2能够显著引起当年及次年实际耕地被占用面积分别增加0.25hm2和0.36hm2,即当年建设占用耕地1hm2中约有0.25hm2由当年审批用地所致、约有0.36hm2为前一年审批用地所致、约0.4hm2为其他年份审批以及违法占地等所导致;国务院审批土地比重的增加使得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显著减少,国务院审批面积比重每增加1%约能减少耕地占用面积2351hm2;1999-2005年审批权限上收期比2006-2013年审批权限调整下放期在耕地保护的作用更为显著。建设用地审批权限的上收减缓了建设占用耕地速度,但后期的审批权限调整下放并未显著影响建设占用耕地。  相似文献   

2.
凌源市位于辽宁省最西部,地处中温带亚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人均耕地面积少,且旱地面积占总耕地总面积的75.28%,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耕地和建设用地多集中在河谷和平原区,建设用地需求区与耕地区严重重叠,随着国家十二五计划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推行,凌源市耕地需求与建设占用的矛盾日益尖锐。采用回归预测法以凌源市2006年至2010年耕地面积变化量和建设用地量为基础,以凌源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1]为保障,预测辽宁省凌源市2011年至2020年的耕地面积变化情况,测算出凌源市到2020年耕地面积减少量。以凌源市实际耕地后备资源情况为基础,对凌源市耕地数量进行评价,得出凌源市从2011年至2020年,在城镇化建设中可实现耕地占补数量平衡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困境及科技创新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占补平衡作为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占用耕地不断扩大的重要补救措施。当前,耕地占补平衡面临耕地后备资源枯竭、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占用耕地需求居高不下的困境,地方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破坏生态等异化行为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在耕地保护制度转型的大背景下,必须深刻理解我国人地矛盾的长期性、极端性和复杂性,明确耕地占补平衡在保护耕地资源、优化国土空间、促进均衡发展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全社会耕地资源认知水平,加快形成以耕地质量和产能为核心的占补平衡新体系、差异化耕地占补平衡调控机制、生态优先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程技术体系;实施中国耕地资源安全保障重大科技行动,强化耕地资源全要素监测监管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我国耕地保护监督的科学决策与智慧管理水平,支撑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1998年~2006年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史娟  张凤荣  赵婷婷 《资源科学》2008,30(8):1191-1198
根据1998年~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和全国耕地变化情况数据,对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1998年~2006年间,耕地资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分异明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这些水热条件好、优质耕地集中的区域,灌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产力降低;②除新疆和黑龙江耕地面积净增加外,全国其它地区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分布在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内蒙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③耕地资源增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区和东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及丘陵区;耕地增加区域呈明显的西移趋势,由此而导致耕地的整体生态条件恶化;④耕地增减变化的原因亦存在区域差异。在黄土高原区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在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扩张。对于新增耕地而言,在西部地区,主要来自土地开发;在中东部地区,主要来自土地开发和整理;⑤建设用地占用耕地主要是由于独立工矿和村庄的扩张,其区位分布恰和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域相重叠。  相似文献   

5.
郑华玉  沈镭 《资源科学》2007,29(4):152-15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和各项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解决人口高峰年的粮食安全问题,国家提出了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耕地占补平衡。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评价衡量标准,从而使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本文根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方法,结合我国耕地占补平衡中所存在的问题,对耕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确定了连州市耕地占补平衡评价体系及测算方法,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耕地占补平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省耕地数量占补平衡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出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控制耕地快速减少的考虑,我国实行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政策出台后,对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发展依然会继续占用耕地,而我国后备土地资源又十分有限,那么未来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景将会如何。基于此,本文分析了9年来各省(市、自治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情况及其同经济发展的关系,并结合耕地后备资源状况,预测了未来各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趋势。结果表明:①我国各地区建设占用耕地情况差异悬殊,并且同经济发展指标密切相关。年均占用数量最多的是山东省,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区,两者相差近百倍;②采用3种模型对各省建设占用耕地数量进行趋势外推得到:2010年,浙江省将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2015年,北京、上海、贵州和云南几省市也将无法现耕地占补平衡;③如果按照我国目前建设占用耕地的平均速度测算,即使不计成本与效益开发所有勉强可以耕种的土地,要维持占补平衡,可开发耕地资源潜力最多只能维持39年。而且将有一半的省市10年内就会将所有可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全部开发完毕。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的思考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为了扭转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节流与开源措施,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并于1995年和1996年实现了全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的平衡。然而,由于耕地增在边缘地区,减在东部沿海和内地;增的多为低产地,减的多为良田,所以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并不意味着能保障耕地产出能力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采用六盘水市1990-2010年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研究六盘水市1990年以来耕地资源时空变化过程。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耕地变化空间分异指数分析六盘水市各乡镇耕地变化的地域差异。结果表明:1990-2010年,六盘水市耕地面积呈现先小幅增加后大幅减少的趋势;六枝特区在2000-2010年间耕地面积年变化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各乡镇耕地变化强度差异较大,其中钟山区的凤凰、荷城办事处,德坞、黄土坡办事处以及水城县的比德乡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均在50%以上,最小的仅为0.07%。  相似文献   

9.
中国耕地资源区域变化态势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采用1996年~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地类的流向数据,对我国耕地资源8年来变化流向情况及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有9.3%的耕地转移为非耕地,全国耕地转移的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1.03%,同期全国共新增耕地2.93%,耕地年平均新增速率是0.33%。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结果,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12.24%的耕地发生了变化,其年平均变化速率是1.36%。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而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且耕地流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此外,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加速增长,且以独立工矿用地和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严重。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尤为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山区省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01,23(5):33-40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近年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的核心。文章在对云南省现有耕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认为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是指保持现有耕地总数中的净“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适宜耕作的现有陡坡耕地、轮歇地等不应列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范畴。本文还分析,制定了云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包括耕地的数量、质量平衡和人均占有耕地总产品的平衡;并提出了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多功能的区域收敛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耕地多功能协调发展对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σβ收敛法检验了中国及其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2000—2015年耕地的基本生活保障、农业经济贡献和生态安全维持等三大功能的收敛性,阐明其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耕地多功能的空间异质性及波动特征显著。全国及各区域耕地三大功能均不存在σ收敛特征,各省份之间的耕地多功能水平差距有一定扩大趋势;②除东部地区耕地的农业经济贡献功能外,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地区的耕地多功能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特征,表明在假设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具有趋同发展态势。③在加入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强度、道路密度等控制变量后,中国及各区域耕地多功能基本呈现出显著的条件β收敛特征,表明生态状况、人类干扰程度以及区域综合发展等因素可共同驱动不同区域耕地多功能收敛于各自的发展稳态。④不同控制变量对不同区域的耕地多功能收敛性具有不同影响效用,须依据不同区域的现实情况,开展针对性调控。本文依据研究结论和实际发展情况,分别提出了全国及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的耕地有效利用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可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肖林林  杨小唤  陈思旭  蔡红艳 《资源科学》2015,37(10):2030-2038
耕地后备资源储量调查及适宜性评价能够为耕地后备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3S技术支撑下的室内分析和野外科学考察相结合,从自然适宜性和生态安全性角度构建了江南四省(湖南、江西、浙江和福建)耕地后备资源的自然-生态适宜性指标体系,以“一票否决”和“设置容许度”两种方式对纳入的生态安全性指标进行区分,实现江南四省耕地后备资源的提取和评价。结果发现:江南四省共有未利用土地8 992.30km2,耕地后备资源总量为5 394.70km2,集中连片大面积的耕地后备资源基本上已开垦殆尽。储量少、质量低、分布零散是该地区耕地后备资源的基本特征。小面积耕地后备资源的充分利用已经成为江南四省维持耕地占补平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土地流转价格时空演化与宏观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杜挺  朱道林 《资源科学》2018,40(11):2202-2212
虽然近年来有关土地流转的研究频繁见诸报端,但至今对中国土地流转价格的基本情况仍缺少总体判断。为此,本文以2009年和2017年2期省域层面的土地流转价格数据为基础,采用ESDA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开展了全国土地流转价格时空演化及宏观分化机制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7年土地流转价格较2009年整体上涨,但各省域之间的增幅不均衡,东部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的叠加区增幅较大,而东南沿海和西北腹地增幅较缓,京沪地区基本持平;土地流转价格在全国尺度上呈现出“东西向递减,南北向U型”的分布格局;土地流转价格在省域之间呈现出显著的“HH-LL”聚类结构,且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外溢作用进一步加强;宏观机制分析发现,中国省域间的土地流转价格分化主要受区位经济因素影响,随着土地流转市场的发育,自然因素的作用在减小,而区位经济因素和人地资源禀赋因素的影响则进一步增强。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议,应遵循中国土地流转价格空间分化规律,避免盲目的价格攀比,并适时调控流转价格,抑制土地过度资本化。  相似文献   

14.
刘丹  李琳娜 《资源科学》2021,43(6):1208-122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②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③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基于碳循环的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  郝晋珉  王峰  尹钰莹  高阳  段文凯  杨君 《资源科学》2016,38(6):1039-1053
耕地固碳作为陆地主要生态系统固碳的有效补充,越来越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耕地固碳功能研究多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耕地植被、土壤等碳吸收、碳释放以及将耕地看作纯自然生态系统研究系统碳平衡,缺乏从土地利用和管理学科角度对耕地固碳功能进行系统阐述和研究。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区内耕地面积大,耕地利用模式典型。本文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从耕地利用系统的角度出发,基于整个系统碳循环过程,构建了黄淮海平原耕地利用系统固碳功能研究基本框架,并基于生态学角度陆地生态系统固碳相关研究成果,从耕地固碳能力、固碳效率和固碳优势度三个方面对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耕地固碳功能认识,应从自然固碳能力、理想固碳能力、现实固碳能力和区域固碳能力4个层次展开,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能力在各个层级上均表现出正向性;此外,黄淮海平原耕地平均固碳效率为2.5,固碳优势度达到0.85,黄淮海平原耕地固碳功能在本区域具有不可忽视以及区域内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本区域应该作为耕地的重要功能进行显化。本研究不仅可为耕地生态功能理论研究提供新思考点,也为提升耕地的生态效益、缓解气候变化以及耕地生态补偿方面研究提供了参考和支撑。  相似文献   

16.
孟丽君  黄灿  陈鑫  江丽  张国梁  郝晋珉  安萍莉 《资源科学》2019,41(10):1949-1958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对于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概念,基于表象韧性与潜在韧性两个层面,从稳定增长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抵抗干扰能力、资源支撑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证分析,对曲周县1973—201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曲周县耕地利用依据耕地利用技术与耕地产出水平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治碱阶段(1973—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2002年),高效提升阶段(2003—2014年)。②高效提升阶段的表象韧性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其耕地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2746.33 kg/hm 2,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小为8%,水热资源利用指数为1.58,抗逆指数为0.97。技术进步是促使耕地利用系统表象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③高效提升阶段的潜在韧性最低,其水资源平衡指数仅为-0.36,区域水资源失去平衡,亟需对灌溉技术与灌溉利用方式进行改善,增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应提高耕地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耕地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当前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的中国耕地资源盈亏测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效顺  蒋冬梅  卞正富 《资源科学》2014,36(10):2057-2065
耕地保护一直是政府关注重点、学者研究热点和公共政策难点。本文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在把握我国耕地资源变化轨迹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测度模型,对我国耕地资源盈亏状况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耕地规模有所增加的原因,虽然全国层面粮食安全视角的耕地稀缺有所缓解,但沿海等发达地区耕地资源较为稀缺的现实难题没能扭转;22008-2020年我国耕地盈余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平原和东北地区,耕地稀缺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其中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发达区域稀缺程度相对最大;3单产水平不变情景下,2020年我国粮食安全视角的耕地稀缺量高达1 486.43万hm2,稀缺程度为12.35%,而单产提高情景下,2020年稀缺数量减为179.80万hm2。由此可见,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视角判断,未来耕地保护政策创新方向在严控数量减少的同时,重点应该关注耕地单产提升、区域补偿激励机制以及差别化考核政策设计。  相似文献   

18.
李全峰  杜国明  胡守庚 《资源科学》2015,37(8):1561-1570
∶耕地利用综合效益是耕地粮食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服务等功能的综合体现,反映特定土地产权制度与农地经营模式下耕地的综合产出能力。本文基于系统理论提出耕地利用系统框架,构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①利用从经济、生态、社会3个方面构建由气候等12个要素组成的耕地利用系统,能够较为清晰地阐明耕地功能与效益内在关系;②受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等土地产权影响,农区综合效益高于垦区,农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垦区,垦区生态效益却显著高于农区,垦区经济效益略高于农区;③在农业生产和制度改革方面,垦区与农区应相互借鉴∶垦区适度放宽农业生产管理行为,增强职工自主权,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农区适当加强农田水利和生态环境基础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