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象灾害频发,生计资本为农户的生产生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加强生计资本对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的研究,对于应对气象灾害,提高农民收入,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江西省387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探讨了生计资本同农户采取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的关系,建立以风险感知为中介作用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生计资本对适应行为的总效应为0.23,中介效应为0.16,占总效应的69.57%,表明风险感知在两者间存在完全中介效应,根据结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法>的立法构想包括总则、气象灾害防御组织、气象灾害防御计划、气象灾害预防、气象灾害应急措施、气象灾后复原重建、其他及附则等八章,重在构建双重多级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确保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有关气象灾害防御的定期投入,建立资源同化与信息共享制度,创建"以民间商业投资为主、以国家基础投入为辅"的气象灾害复原与重建制度并建立一整套违法惩处机制,在法律保障和法律监督的前提下完善"体现民生、实现和谐"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珊  黄贤金  钟太洋  陈志刚 《资源科学》2014,36(11):2370-2378
通过沪苏皖3省16个村的分层抽样农户调查发现,因经济发展阶段差异,以沪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地区农产品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比安徽传统农区更高一些,但是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市场的意识还不强。根据定量分析和Tobit模型检验表明,农产品商品化对农户种植结构产生较显著的影响。无论以蔬菜表征的经济作物还是稻麦表征的粮食作物,其市场销售行为对种植规模的扩大呈现显著的正向刺激作用。不同地区的要素影响程度有所差异,销售价格对安徽农区、销售率和销售渠道对沪苏地区的农户种植结构呈现显著的正效应。另外,耕地资源、生产区位、农户特征等要素对农产品种植结构也产生了明显影响,这与作物特性及地区适宜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家庭禀赋特征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性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8,(1):136-139
基于对湖北省10个地区农户微观调研数据的实证分析,重点探讨了家庭禀赋特征对于农户不同的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及其响应强度的影响作用。结论表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提升能够通过改善农户信息和技术可获得性来增加适应气候变化的可能性;经济资本能够为购买农业保险、调整灌溉等行为提供支持;地理和环境禀赋则主要通过降低实施成本和门槛来提高农户的适应能力以及可能性。此外,是否接受技术培训、获取气候信息是否容易、户主健康状况、是否加入合作社、土壤质量、细碎化程度、地理因素等均对农户气候变化适应的响应强度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王建华  邓远远  吴林海 《软科学》2016,(10):136-140
以合理行为模型为支撑,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构建了包括残留认知、风险感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安全施药意向在内的概念模型。结果发现,农户施药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的影响程度最大,残留认知直接影响行为意向,同时也作用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间接影响行为意向;风险感知与残留认知的相关性较高,主观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人态度。  相似文献   

6.
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将气象灾害预报及时发送到农民手中,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灾减灾措施,指导农业一线生产,为农业生产发展服务,杭州市气象局建立了针对本市主要农产品的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并开发了"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业务服务平台",将天气预报与灾害指标有机结合起来,自动生成包括受灾产品、所处关键期、致灾因子、对其影响、防御措施的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材料,为气象开展为农服务提供基础。目前该平台已在杭州地区各气象局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7.
郭翔  张艾荣 《软科学》2012,26(11):67-69
提出了气象灾害事件产生和演化的概念模型,认为气象灾害事件的产生与发展是气象要素、社会因素、信息、行为主体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中耦合的驱动力,指出耦合驱动力的构成及动力源,并进一步从利益压力和信息势差两个方面分析了气象灾害事件耦合的社会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现分析研究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基础单元能力建设现状及关键环节,介绍了我国气象灾害防御机制遵循的原则,并对建立灾害高效防御机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广西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进行列举,简要分析其形成原因,对其给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造成的危害和不利影响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探讨突发气象灾害事件中的应急物流与气象保障服务.在突发气象灾害事件中,应急物流和气象保障服务是相辅相成的.灾害爆发时,应急物流首先要为现场应急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物流支持,以保证应急气象服务的及时开展;气象部门应急气象服务的及时开展,反过来又可以保障灾害救援中应急物流能够快速、顺利的开展,以保障防灾、救灾工作的顺利开展.鉴于气象应急服务在应急物流中的重要性,我们应当加强应急物流的气象保障服务研究,以促进应急物流体系的完善,提高我国灾害救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完善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对保障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和提高农户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顾客满意度理论视角,以武汉市江夏区为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征地补偿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以及提升征地补偿满意度的路径。研究结果显示:①征地补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有补偿程序、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且这四大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补偿程序对补偿标准、补偿方式、补偿分配产生正向影响,补偿标准正向影响补偿分配。②加强土地征收补偿宣传工作,可降低失地农户的征地补偿期望值,并且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可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失地农户征地补偿满意度和最大化政府利益,从而实现农户和政府的“双赢”。  相似文献   

12.
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特殊类型地区贫困问题是中国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本文采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贫困县的46 70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气象灾害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灾害对农户收入有明显负向影响,且对农业和非农业收入有双重抑制性,对贫困户的影响大于非贫困户。分析发现,农户的主要生计资本特别是人力资本对其抵御气象灾害风险有明显的积极作用。从政策上看,这意味着应通过免费农业技术和气象防范知识培训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教育水平强化农村人力资本,建立区域性减灾防范机制,为贫困农户提供气象灾害保险和气象信息支持,调整扶贫瞄准机制和精准帮扶政策,调整生态补偿标准,强化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农民创新实践活动的影响因素,在深度访谈基础上,综合个体创新与农民创新问题相关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方式,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来自吉林省农民的231份调查问卷进行回归分析。主要了解个体特征、环境特征对农民创新实践活动的影响,从中寻求农村创新体系建设的可行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创新实践活动与其打工经历、年龄、家庭年收入、住房等情况呈显著正相关;与其家庭人口数呈现显著负相关;与其受教育程度、政府政策支持及当地企业作用无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农民创新还处于自发萌动期,需要更进一步的制度性建设以利于这一群体的创新实践活动大规模展开。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在绿色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过查阅各类文献编制初步问卷,然后对青岛市居民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 320 份,回收 310 份,有效问卷 298份。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验证和因子分析,按照方差贡献率大小依次提取7个公因子:个体态度、消费价值观、企业营销、社会规范、媒体宣传、政府监管、消费观念,初步反映出影响青岛市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选择的各因素的重要性程度,为深入研究相关因子间的作用路径和聚类分析做了铺垫。  相似文献   

15.
农户尺度的耕地撂荒影响因素及空间分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阶段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严峻,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耕地撂荒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本文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分析2010—2016年承包耕地的农户耕地利用行为的变化影响因素,着重从显性撂荒和隐性撂荒两个角度研究其概率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农户承包的耕地同时存在显性和隐性撂荒现象,隐性撂荒比例较大,但未来撂荒的现象均将逐渐减少;②一致性方面,种子农药化肥投入、农业补贴政策等对撂荒的抑制作用显著,但其边际效应都将减小;土地征用会促使农户选择撂荒,存在负面的长程作用;③显性和隐性撂荒的影响因素有差异,丘陵地貌区显性撂荒显著,耕地规模化和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能减少农户隐性撂荒的概率;自然灾害发生将会导致显性和隐性撂荒,但自然灾害对显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用减少,对隐性撂荒影响的边际效应却增加;④在空间差异上,经济发达区域的耕地发生显性撂荒的概率仍较大,粮食主产区继续发生隐性撂荒的概率较大。未来应制定和完善相关土地制度和农业政策,继续加大农业投资和大规模开展土地流转等解决耕地撂荒难题。  相似文献   

16.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的重要实施基础,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于实现耕地保护目标、推动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城市圈483个实地调查样本为例,通过考察农户分化与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关系,以及宅基地价值认知、代际差异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探究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分化对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路径包括直接正向影响和通过宅基地价值认知产生的间接正向影响,直接效应占总效应48.54%,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1.46%;②代际差异对宅基地价值认知在农户分化与宅基地退出意愿间所扮演的中介作用起到了调节效应,新生代农户受到的宅基地价值认知中介作用更加强烈和显著,而老一代农户的宅基地价值认知中介作用被削弱并趋于不明显。因此,提升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应从提升农户非农就业水平与引导农户形成合理的宅基地价值认知两个方面着手,并对不同代际农户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  相似文献   

17.
在读者借阅行为的分析上,流通日志具有真实、准确和翔实等优点。本文对黑龙江某高校2014年9月至2016年8月的借阅日志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在上、下学期的周、日、时视角下,借阅行为存在稳定的变化规律。相同年级学生借阅行为差异不显著。不同年级的学生借阅行为差异显著,读者年级是特定时段借阅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林业碳汇成本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宰胜  陈钦 《资源科学》2016,38(3):485-492
林业碳汇市场化进程缓慢,碳汇成本是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本文借鉴Benítez固碳模型,考虑土地利用的机会成本和木制品的碳释放成本,构建了基于造林成本法的林业碳汇成本模型,并对浙江省瑞安市20年期的湿地松碳汇造林项目进行实证分析.文中动态分析了轮伐期,木材价格,贴现率和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对碳汇成本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轮伐期的增加,湿地松碳汇成本先下降再上升,若考虑木材收益,20年期的碳汇成本为21.86元/t,可获得碳汇收益;若不考虑木材收益,其碳汇成本则为670.33元/t,高于国际和国内市场高位碳汇价格,将不能获得收益;此外,碳汇成本还与木材价格负相关,与贴现率和劳动力价格正相关,文中还分别分析了其保本点的木材价格,贴现率和劳动力价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中的信息网络复杂性与信息生命周期交错致使用户会频繁采取信息再现行为对已浏览或已利用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搜索。然而已有信息再现行为研究并未对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再现过程进行系统讨论。[方法/过程]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关键事件法收集数据,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数据,探索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的过程及影响因素,并构建了社交媒体用户信息再现行为综合模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由动机、重新查找和结果三个阶段构成。行为同时受到用户、信息、平台、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再现行为与传统的信息再现行为有着明显的区别,社交媒体平台应该改进相应的功能设置来提升用户的信息再现行为效率。[创新/价值]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型,以识别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再现过程及影响因素。不仅为理解社交媒体环境中信息再现的全过程提供理论阐释,同时为社交媒体的信息关联设置、用户再搜索功能等相关设计做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改进TAM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户宅基地资产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安徽省合肥市近郊肥西县农村与偏远宿松县农村738份农户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效应、作用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期望权益诉求、实现期望权益的信心与确权效应认知等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在近郊县农村,合理补偿、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驱动力;在偏远县农村,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诱发性”驱动力;近郊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对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激励效应大于偏远县农村;②2个区域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中: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传递中介效应显著,满足农户期望权益并增强其信心,是推进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条件;2个区域潜变量总效应排序一致:确权效应<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但近郊县农村各潜变量总效应强于偏远县农村;③近郊县农村同类型农户分化组各潜变量效应明显强于偏远县农村;近郊县农村深分化农户组呈现确权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这预示未来宅基地确权比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能有效激发农户退出行为意愿。基于此,应依据地区差异,从尊重农户期望权益诉求、增强农户信心及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