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九润 《大观周刊》2011,(25):8-8,19
旗袍的产生、兴盛和消退的过程,折射了中国近代女性意识的发展轨迹。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产生的旗袍是女性开始觉醒的标志.同时旗袍又有其局限性,它的审蔓形态仍然是男性话语权下的女性观照,旗袍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消逝表明中国女性又一次堕入了自身的盲视,其兴盛和消退体现了父权制对女性的规训。  相似文献   

2.
张明水 《大观周刊》2011,(41):38-38
清末民初时期,许多学堂出现了具有启蒙性质的学堂乐歌,大部分反映了近代女权运动或妇女解放的思想。这些学堂歌曲集中反映了清末民初以来,我国的女权运动,如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婚姻自由、改变生活习俗、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和要求解放独立等。  相似文献   

3.
王翔 《新闻传播》2013,(12):135
1935年,大明星阮玲玉自杀,她的遗书中"人言可畏"四字令人震撼。十年内战时期,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下,新闻言论出版没有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许多报纸为求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报道内容转移到明星八卦、趣事轶闻之类没有太大价值的题材上面。鲁迅先生也说出了"报章不能像个报章"的无奈。  相似文献   

4.
赵嫣璐 《兰台世界》2017,(20):115-118
阮玲玉从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孩,成长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当红明星,期间的经历坎坷而多舛。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重点研究以下三方面问题:一、从艺之前的阮玲玉;二、从艺之后的阮玲玉;三、阮玲玉之死及其由此引发的社会争议。  相似文献   

5.
房雅倩  陈扬 《新闻世界》2013,(5):214-215
近年来,关于明星的报道一直是媒体和公众关注的话题之一。从女星的"被小三"到明星夫妻的生活被曝光,明星报道在一点一点的向低俗迈进。纵观文娱界,对报道尺度、报道原则以及报道的商业利益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止。究竟应该怎样报道明星?本文从《申报》对于阮玲玉的一系列报道中探寻当时媒体对于明星的报道,试为现代媒体明星报道找出一种新闻性与责任性统一的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6.
《出版发行研究》1998,(3):64-64
装饰纹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审美创造活动的主要内容。中国纹样历史悠久、丰富灿烂、沿草复杂。本书编著者挖掘整理了大量文献资料,参考海内外专家的研究成果,广求博纳,斟酌取舍,历时数年编纂而成。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中国历代纹样的专业工具书,它划分为陶瓷纹样、漆器纹样、玉器纹样、印染纹样等十三大类。  相似文献   

7.
旗袍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民族服饰符号,有着其一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该文以电视剧《旗袍》为例分析了旗袍这一民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作为服饰符号学中的组成部分,旗袍在影视剧表达中根据影视剧主题被赋予了一定符号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1934是父亲的银海畅游之年,拍摄了多部“联华”影片公司的电影,从配角渐渐升格为主要角色,与许多大明星有了近距离接触,第一位就是阮玲玉,却也因为她而与“联华”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9.
雷雁林  姚远 《编辑学报》2010,22(5):395-396
以《地学杂志》为例,探究清末民初科技期刊的注册过程以及在注册中获得的优惠条件,以期从一个侧面反映清末民初科技期刊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0.
旗袍作为一种传统服饰,其发展起源与演变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历程。本文的主要内容就是从旗袍的起源出发,了解旗袍在上个世纪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对中国旗袍中女性审美因素的体现作出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地区本土报刊起步较晚,随着近代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报刊业逐步沦为文化渗透的舆论宣传工具。东北报刊业笼罩在日俄侵略的恐怖阴影下,但所载内容传递新闻时事,以特有的文化传播方式,吸引大量读者,开阔民众视野,普及先进文化观念,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东北地区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作者述评了清末民初颁布的图书馆《章程》、《规程》(1910-1927),分析了其积极意义和立法缺陷,对未来中国图书馆法立法提出了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夜宴》中,那场血腥的鞭笞老臣裴洪的戏,并不是“乱棒”,而是有计划、有章法的。那些没有面孔的士兵,每一棍打过去,必击中要害,但并不是即刻要了这个人的命,而是从不同角度增添和延长这个人的痛苦。将人支在半空中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这样他就失去了可以支撑他痛苦的一小块地面或者一堵墙,也可以让他带着痛苦像一种飞去来器似地飘来飘去,在翻飞的棍棒指挥之下翩然起舞。  相似文献   

14.
电影《推拿》讲述的是以"沙宗琪"推拿中心为核心的盲人故事。本文从推拿小说入手,分析了小说和电影的差别,讲述了电影怎样以纪实性的方法开展描述,以及这种方法给影片带来的社会效果,并根据分析结果找寻解决影片中问题的方法,来帮助电影更好地传播。  相似文献   

15.
王含笑 《今传媒》2015,(4):79-80
2014年,张艺谋导演重新回归艺术片领域,拍摄了电影《归来》,片名意味深长,寓意深重,上映后,不仅在业界获得了好评,在群众中也反响不错,票房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本文就《归来》这部影片,从多个方面浅析这部艺术影片的成功之处,分析这部票房口碑皆不错的片子是如何成功的,从电影《归来》看中国艺术片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从《阿凡达》看好莱坞电影的世界霸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娟 《新闻爱好者》2010,(10):162-163
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好莱坞电影通过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传播深刻地影响着其他国家的电影发展,不仅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吞噬着其他国家的本土电影工业,而且对维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想价值提出了挑战。《阿凡达》的上映,让全球观众再次见证了好莱坞电影的霸权地位,也将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对决再一次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7.
旗袍是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旗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吸收融合了异质文化,文化的融合、传播环境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传播者的影响和传播媒介的利用等,进行了再生产和创新,生成了新的价值或意义,实现了其文化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8.
《云南南防调查报告》是民国元年云南军政府对滇东南巡防队及国民军驻兵情况的系统调查。该报告是鉴于临安反正后,滇东南地区局势混乱,各属军营叛乱无常、军纪不严的情况下,军政府为进一步了解该区局势所进行的调查,涉及兵营、交通、地理环境、民族、教育、语言、生产生活等方面。由于种种原因,该报告至今湮没无闻。本文初步考订了调查时间及人员,并探讨了该报告的原委及内容,认为其是清末民初军政府对滇东南地区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进行的系统调查,是研究云南近代化的宝贵史料。  相似文献   

19.
“图案”一词最早从日本引入,是一个外来词汇,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称“图案”为“藻饰”或“纹样”.植物纹样渗透到人类生活发展的方方面面,它的观赏特性、象征意义和审美情趣也随人类生活的发展不断被革新,与一般的绘画相比,“图案”更加抽象,它重形而不重实.一些纹样经过设计者的主观想象,使得图案来源于现实,却又远远高于了现实,因此装饰性和抽象性是其主要特点.本文旨在对我国典型传统植物纹样的寓意与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现代图案设计与装饰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朱清 《出版科学》2013,21(2):74-76
《电声》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销量最大的电影刊物,它凭借丰富的内容、公正的姿态以及充满道德意味的批判立场,成为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期刊之一。本文对其编辑理念及内容特色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声》对当今影视期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