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转喻与隐喻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的语言事实,尝试对名词非范畴化现象(名词经历非范畴化后作形容词、副词、动词等)作出统一的解释。试图证明名词非范畴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连续体现象。这一连续体现象是由转喻与隐喻相结合所构成的连续体的作用下产生的。隐喻与转喻的联合主要指它们在不同阶段和维度上起作用。试图论证就意义提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微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转喻,就语言运用的结果而言或在宏观层面上,名词非范畴化的工作机制为隐喻。  相似文献   

2.
英语名词再范畴化主要包括名词动用以及名词范畴内部的个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相互转换。名词再范畴化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使表达生动凝练,符合语言经济原则。再范畴化以转喻这一重要的认知机制为认知理据,以名词所指称对象的突显部分作为认知参照点,以部分代整体或整体代部分的典型转喻思维,实现了名词范畴的转换。  相似文献   

3.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系统地阐述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转喻可用于解释非范畴化的连续体性质;转喻映射可用于说明非范畴化语言现象含义的产生方式;转喻认知模型可用于判断非范畴化现象Vi+NP是否合乎语法.  相似文献   

4.
名词在非范畴化过程中,往往丧失了范畴属性特征的某些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一些特征。这些非范畴化特征使得名词在非典型句法位置上的句法、语义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其他词类的句法、语义特征相接近,促使名词发生了功能游移。因此,名词的功能游移是名词非范畴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英语名词的非范畴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些名词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特征的过程。这些名词在重新范畴化之前处于一种不稳定的中间状态,失去了一些名词范畴的典型特征,同时获得了新范畴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7):108-113
汉语复合动词零标记名词化的过程包含着极强的转喻动因,它是一个动词转喻名词的过程在共时平面的投影,这种转喻与一般转喻有共通之处,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即在谁转喻谁的问题上,与一般共时平面的显著度条件有矛盾,而主要与产生时间先后有关。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题时代"的到来,新闻标题语言出现许多"不规范"现象。本文将从语言非范畴化的视角为这些特殊表达方式寻找认知理据,以名词非范畴化现象为例,分析其语言特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转喻的域包孕理论解释英汉语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旨在提供主谓结构短语词汇化过程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在主谓结构短语名词化过程中,语法化促使词汇化,其功能上的改变可以用转喻来解释,并且在其演变过程中,不但有单重转喻,还有多重转喻.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名词化本身是个非范畴化的过程,因此名词化习得也必然带有非范畴化的特征。正因此使得学习者难以成功习得名词化,导致了名词化的过度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简单地回顾了范畴理论的发展,其中包括经典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范畴化理论和非范畴化理论的基本发展变化,其次阐明了人类范畴观的发展规律.简要地论述了范畴化和非范畴化的关系,最后从汉语的音、词、词组、句子等层面论证了非范畴化现象及论述语言非范畴化产生的动因。  相似文献   

11.
认知语言学为转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层面上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近年来转喻的界定、分类、转喻与隐喻的相互关系以及转喻与语言结构的关系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对其简要的梳理对我们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隐喻和转喻思维对低调陈述话语的理解和生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低调陈述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所具有的隐喻和转喻能力。交际受信息、经济、认知突显和社会需要等原则制约,说话人或是运用来源域里的知识结构来彰显目标域里的知识结构——即用隐喻;或是选择突显、易感知的部分代替整体或整体的其它部分以及用具有完形感知的整体代表所要传递的信息——即用转喻进行交际,因而产生低调陈述意义。低调陈述含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动激活而非有意识的推导。  相似文献   

13.
以认知语言学中意象图式理论为识解视角,以"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为理论基础,分析解构英汉两种语言中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机制和搭配原则,探讨量名非常规搭配的认知功能;对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的解构主要依赖于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理解量名非常规搭配结构是元素凸显或相似性联想的结果。依据量名搭配之间的隐喻关系,物量词表量结构中的异常搭配主要有两种方式:映射型量名搭配和错位型量名搭配。  相似文献   

14.
文章首先阐明了普通名词可以直接修饰动词做状语,但不是其典型句法功能,进而分析了名词状语与所修饰的动词之间语义关系。最后指出,NV式状中结构的形成是语言的相似性与经济原则竞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刘彦娟 《海外英语》2012,(2):241-242
To cognitive linguists, metonymy is a powerful cognitive tool.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human life and language use and reflects a significant form of human cogni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gnitive mechanisms of metonymy.  相似文献   

16.
隐喻和转喻是两种有效的思维方式,是经验概念范畴化的认知手段。隐喻通过选取或构建词义间的相似性,实现源域到目标域的系统映射,使词汇在原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新义;转喻通过邻近性原理激活同一认知域中的凸显概念作为认知参照点,以连锁或辐射的形式达成对新生意义的认识。可见,词义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其内在组织规律受隐转喻理据的支配,因此,词汇教学的根本是要培养学生的隐喻性思维能力和联想推理能力,从而构建词汇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转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全文首先论述了转喻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对转喻的认知本质作了系统的分析,最后用关联理论中的语用推理对转喻的心理加工过程进行了剖析。笔者认为,转喻使用与隐喻一样,都是为了选择不直接解释说话人思想话语的结果,从关联理论的视域看来,转喻是为了寻求最佳关联而采取的一种方式。转喻的认知意义可以通过语用推理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主要从概念邻近性角度对转喻进行认知研究。他们从认知角度对以Jakobson为代表的结构主义提出的空间邻近性转喻观进行了拓展。原型范畴理论转喻观则把转喻看作是以空间上"部分-整体"邻近性为原型的范畴。虽然原型范畴理论视角下的转喻认知研究对当前的转喻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仍有待继续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古代汉语中“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提法,结合古代汉语的语言实际,进行了名词跨域活用的论证,推出了名词跨域活用的提法,填补了学习研究古代汉语的一项认识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