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8年,《国家地理》杂志6月刊的封面,一幅名为"planet or plastic"的作品迅速在社会上引起热议。漂浮于海上的"冰川"不过是塑料袋王国的一角,海洋,乃至整个星球都面临着被塑料吞没的威胁,然而人类对此毫无察觉。年底上映的电影《海王》,似乎正是对这一隐喻的戏剧化呈现。导演温子仁  相似文献   

2.
中国素有"衣冠之国"的美誉,尤其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少数民族头饰,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又呈生机盎然的传承新姿,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内涵深刻,色彩斑斓,构成民俗头饰文化的艺术长廊.纵观少数民族头饰,置身于头饰文化的海洋里,你会为它的悠逸、邃古所感叹,为它的灿烂瑰丽而赞美不已,白族头饰就是这海洋里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考古发掘并不是探索人类过去的唯一方法。例如,索尔·海耶达尔的工作就是这样。他找到了横渡海洋的老路。当然,曾航行于这些老路上的古老船只是不会在海上留下任何痕迹的。但是索尔·海耶达尔却发现了海洋两  相似文献   

4.
肖雅 《世界文化》2009,(8):18-19
古希腊的爱琴海地区极具海洋特点,海上交通成为当地人出行的主要方式。在爱琴海上,大约有1000个星罗棋布的岛屿,水手们永远不会看不到陆地。而在爱琴海之外的地区,由于崇山峻岭的切割,王权难及,这就使得民主理念和制度在这里滋生和发展,同时也造成多元性的思想和信仰。  相似文献   

5.
<正> 意象是中国诗学的一个原创性概念,也是诗歌创作中的重要审美原则。综合考察中国传统的意象,可以发现认识意象的关键在于认识到它是"意"与"象"的复合体。唐诗中描写海洋意象的作品数量众多,作者的情感世界借助海洋意象的形式表达,尤其当表现宽广胸怀、反映离情别绪和寄托忧戚感怀时,唐诗中往往用到海洋意象。  相似文献   

6.
切脍与刺身     
《寻根》2016,(6)
正说起日本菜,人们就想到被叫作"刺身"的生鱼片。日本人嗜生,举世皆知,读音"sashimi"也被收入英语字典。韩国人不服,说日本的"刺身"源自他们高丽王朝时代的"脍"(hoe),一副欲与日本刺身比高,争专利申报文化遗产的架势。其实,"刺身"也罢,"脍"也罢,都与中国古代食俗脱不了干系。人类在掌握用火技术之前,都经历过茹毛饮血、活剥生吞的历史阶段。地球上很多民族和地区都有过生食鱼贝、肉类的历史,有的地区至今古风犹存,如北欧一些海洋国家,还有我  相似文献   

7.
正在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有一处名叫十里银滩的风景区,背靠青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风光宜人。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一座造型特色鲜明的建筑,它设计创意独特,紧扣海洋主题,立面由五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摈弃传统的梁架结构,把造船的龙骨结构和南方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形式相结合,风格清新独特,堪称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地标式建筑。这就是中国和世界第一家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广东海上丝绸之  相似文献   

8.
<正>如今,世界海洋垃圾中数量最多的要数塑料。虽然不知道准确的数量,但有报告称"外海蓄积的垃圾中几乎全是塑料垃圾"。作为合成物质的塑料在海洋中不断蓄积,对环境、社会和经济等各领域的有害影响也不断增加,尽管我们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影响的整体状况如何。海洋是包括公海在内的"地球上最大的公共财产",为有效应对海洋塑料污染现状,需要对海洋进行全球性的管理和统治。塑料改变生活世界最早将合成树脂制成塑料是在1907年。在那之后,塑料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回顾塑料的历史可  相似文献   

9.
南越国宫署遗址位于广州市老城区中心,自1975年以来,已发掘出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苑,南越国、南汉国宫殿,两汉至明清时期的历代衙署建筑以及大量舶来品和富含海外文化因素的考古遗存。南越国宫署遗址如同一部无字的编年史,不仅见证了广州作为岭南两千年中心地的发展与变迁,而且见证了广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海洋贸易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0.
正何謂"中華民族"?各字典、詞典列有專條,多釋爲中國各民族的"總稱"。這個解釋幷不錯,但有兩個缺欠。一是作爲表示稱謂的語詞并不是實體名詞。二是"總稱"并不表示各民族之間的關係。比如"亞洲民族"、"非洲民族"都是總稱,各民族各自獨立,互不相關。早在三十年前,費孝通先生即對"總稱"的釋義提出異議,認爲中華民族是"多元一體格局"的實體。~1學術界也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含義有過一些討論。下面簡要地說一說我的認識。  相似文献   

11.
漾濞最古老的民族是彝族,其先民早在两汉时期就在境内游牧和农耕,史称"、昆明"。唐代称"乌蛮"、"乌蛮别种",是南诏国的主体民族。元代以后称"罗罗",建国后经过民族识别,定称为  相似文献   

12.
海洋诗是台湾地区当代诗歌中独具特色的创作新潮。巴蜀迁台诗人则是在1949前后因社会巨变而从故乡巴蜀迁徙台湾地区的诗人群体。七十年来,他们在台湾当代海洋诗歌领域的耕耘和收获颇丰。20世纪七十年代以前,以覃子豪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主要是以诗歌创作、诗歌理论、队伍建设为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开启新潮。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以汪启疆为代表的巴蜀迁台诗人在壮大队伍、兴盛创作,彰显诗歌海洋特性和改变"隔岸观海"的传统书写模式等方面,促进了台湾地区当代海洋诗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泉州法石街西与泉州中心市区接壤,东濒后渚港,曾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出海口,社区内文物古迹众多,尚存有"文兴渡"、"美山渡"、宋代古沉船、古碑刻等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宗教建筑繁多,有真武庙、海印寺、文兴宫、长春宫、美山宫等国家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石地区的民间信仰十分兴盛,以往学者在对该区域进行研究时,比较侧重法石地区的地理位置、军事作用、族群发展等,较少关  相似文献   

14.
和抚怀柔是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民族思想的核心思想,其民族政策思想集中体现在蜀汉民族政策当中。针对南中少数民族,诸葛亮坚持攻心为上、心战为上的指导思想:采取了调整郡县设置,以削弱地方大姓、夷王的势力;推行夷汉官吏交流制度,以加强蜀汉政权对南中的管理;重视先进经济文化传播,以推动南中经济社会发展;因俗而治,以笼络南中各少数民族等措施。而对西部、西北少数民族,也是怀柔和抚与军事镇压两手并用。诸葛亮开明的民族思想和切合实际的民族政策,对民族地区的稳定和蜀汉政权的巩固有着积极意义。诸葛亮"和抚怀柔"民族政策思想对当下处理民族和民族问题仍不乏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民族走廊"及"二纵三横"的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族走廊"的概念自1979年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后,学术界对概念本身以及与之相关的具体内容的研究尚不充分.作者对"民族走廊"的产生、定义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历史上有关民族活动的情况,结合地理方位,认为"民族走廊"的全国格局,为"二纵三横"的构架,"二纵"即南北纵向的"藏彝走廊"和"土家-苗瑶走廊","三横"为东西横向的"壮侗走廊"、"阿尔泰走廊"和"古氐羌走廊".  相似文献   

16.
渔捞     
<正>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从海中求取食物,并且追寻着海洋的神秘与浪漫。从徒手捕鱼发展到目前大规模机械化的渔业,鱼类一直都是人类所需蛋白质的重要来源。而乘船于惊涛骇浪中勇敢搏击的,是那些豪壮的海上英雄。1.航海图此航海图是密克罗尼西亚群岛的马绍尔群岛岛民所使用的。由椰子的叶梗编成,四方再配上贝壳,以显示浪涛撞击在中央岛屿所引起的波  相似文献   

17.
云南考古材料显示,自夏、商时羌系民族便经青藏高原的东缘(四川西部)向西南地区迁移。自此,这种民族大迁移络绎不绝,到战国时期"因畏秦之威"又一次达到高潮。这些迁移的民族不单到达西南夷地区,一部分甚至进入了东南亚及南亚的东部地区。民族的迁移打通了沟通南北的交通通道,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贸易货物,较早的时候可能以输送铜料为主,西汉时铁、蜀布、盐等物成为大宗贸易货物,换回的则可能有象牙、玛瑙、海贝、珊瑚等。东汉时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民族可能已流行饮茶的习惯,并将茶的妙处传播至四面八方。在后来的日子里,"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被以茶为主要贸易货物的"茶马古道"所替代。"滇"的名称是民族发音的汉译字,意为山间平坝、盆地的意思。"靡莫之属"也是民族称谓的一种汉译字,实际上是"毕摩、白马、贝玛"等词的不同汉译,是藏缅语族对"巫师"的称谓。由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氐羌民族集团中氐与羌的来源不同,在早期是两个并不相干的民族系统。"羌"是从西北地区迁入的"牧羊人",而"氐"则是指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云贵高原的山间平坝、盆地中的那些土著居民。早期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双耳罐类器物,而氐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小平底器。  相似文献   

18.
资讯     
《中外文化交流》2011,(2):89-97
卡塔尔向中国学者颁奖《海上与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国际研讨会日前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此次会议的议题是"摩洛哥大旅游家伊本·白图泰"。来自阿拉伯国家、伊朗、英国、美国等  相似文献   

19.
呈现多元文化形态的"原生态"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描绘绚烂的少数民族"族群记忆"。"原生态"既是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民俗意象的表达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创作策略。在与"他"民族的文化对视中,少数民族文化往往陷入"被想象"和失语状态,试图穿越"银幕之镜"寻找恰当的身份认同,以消解文化冲突和文化焦虑。本文以文化研究的视域,在电影《尔玛的婚礼》的文本中,解读新世纪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原生态"现象,发掘文明表象下的现代性危机和民族精神重构。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有友好、和谐的交往,也有相互矛盾,甚至战争。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和相互融合,是多民族的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将这一民族关系的重要方面概括为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