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能否定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张海鹏有人批评近代中国的政治激进主义,悦什么阶级斗争、反侵略史观,“对中国社会的正常发展的确带来了很大的灾难”,似乎近代中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搞错了。这种观点,显然是无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基本事实的。所谓反侵略史观,不是外加...  相似文献   

2.
历史的观念与观念的历史──评近代史研究中的一种文化史观治平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有一种观点颇为流行,即将文化视为制约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走向的决定性因素,把近代史归结为中西文化冲突史。有人据此论人评事,提出新说;有人追溯往昔,试图从上古文化、原典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上,一直认为是末喜、妲己和褒姒导致了夏商周三代的灭亡,"女祸论"或"女祸史观"即由此产生,然而她们的历史形象以及她们被当成三代灭亡的原因,是先秦秦汉时期社会不断进行历史建构的结果。对末喜、妲己和褒姒祸国的史事建构,实质是政治和历史观上的"厌女症",通过这种社会性别的理论建构,而欲建立起父权制的社会性别制度。由于先秦秦汉在中国文化中的源头地位,"女祸论"成为中国传统性别制度和文化中的重要表征。  相似文献   

4.
李海军 《考试》2014,(2):37-39
<正>概念解析:"全球史观"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  相似文献   

5.
历史课程与历史教科书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换,史观也随之改变,史观的改变带动了教科书观点的更新。从历史课程、历史教科书中,我们能感受不同时代变换风云的政治面孔和史观嬗变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黄仁宇以"大历史观"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了审视,主要表现是:对中国近现史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重新评判;对中国近现代史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如蒋介石、毛泽东作了历史定位.在"大历史观"视角下,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主线是"中国的长期革命",它与唐德刚的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论"有相通这处,具有积极意义.黄仁宇还主张以财政税收作切入点,重修中国近代史,并提出四项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中心观笼罩下的美国中国史研究,先后兴起了三种史观或分析框架,分别是"冲击-回应"、"传统-现代"、"帝国主义".这三种史观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对美国人认识理解中国曾起到过一定帮助,但是由于其自身所处位置的特殊性以及那种天然的"种族优越感",使得这三种史观都对中国历史有一定程度的误识.柯文在上世纪80年代撰写<从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中心观"的构想.这无疑对美国中国研究起到了纠偏作用,也对我们的近代史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警示作用.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只找中国历史的特殊性,而全然无视西方在近代对中国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陆懋德的综合史观是一种多元史观,他强调物质和心理并重,用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结盟的综合观点来解释历史,以推求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的这种史观,是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根据中国史学发展现状和继承前人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陆懋德的综合史观是一种多元史观,他强调物质和心理并重,用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结盟的综合观点来解释历史,以推求历史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他的这种史观,是在当时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根据中国史学发展现状和继承前人成果的过程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二战"史观教育是当代德国历史和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末遭遇危机,在60年代德国政治家、知识精英、司法机构、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历史性变革,并在70年代产生了积极效果.德国"二战"史观教育变革的基础,是德国社会对"二战"历史的全面反思和社会政治文化的转型.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使命。中国近代史是对学生开展历史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教师应坚持唯物主义史观,筑牢意识形态关,厚植家国情怀,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对学生开展历史价值观教育。  相似文献   

12.
正历史这门学科跟语文和政治一样,十分考验学生文字记忆力的能力。当今社会,史观的运用越发走向广泛化,而高考的历史命题,也逐渐向着史观靠拢,在这样的环境下,让高中学生理解什么叫史观,如何运用史观,对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有根本意义。史观是人们通过研究历史而产生的观点,用理论模式的表达。史观一共分为五种,是人们对从古至今人类在文明、工业、社会、人物、生态等五方面的发展脚印。它将人类  相似文献   

13.
“新英雄史观”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严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揭示了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劳动的观点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承认科学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应以牺牲普通劳动群众的历史决定作用为代价,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是整个人类文化的基石;每个人都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每个人在任阿情况下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只能是那些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人们。“新英雄史观”鼓吹少数英雄创造历史,为“精英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旧英雄史观一脉相承,都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相似文献   

14.
李海军 《考试》2014,(10):22-26
<正>史观就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总的看法。纵观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命题者越来越重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及社会史观的考查。为帮助学生有效复习和应对高考,笔者系统梳理四大史观如下:一、文明史观理论解读: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  相似文献   

15.
司马辽太郎为了维护日本国家的形象,一方面对日本近代史中有关侵略战争的重大问题予以否认和淡化,另一方面尽量从历史中寻找闪光点,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正面描写,树立日本国家的美好形象。他的作品和观点在日本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称为“司马史观”,成为自由主义史观的代名词。司马史观的流行,实质上是日本国家和社会政治思想右倾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界有着趋于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反动运动,并且认定这“已经是大家公认了的,不需要再进一步研究了”①。我认为这种观点未免有些片面。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运动,只能以其是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以此来评价洋务运动,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显然是一次进步运动。  相似文献   

17.
"新革命史"理论无疑是近年来中国革命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亮点。传统革命史观因其自身理论局限曾一度遭遇冷落,但革命史在整个中国近代史甚至世界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革命史研究"无法也不可能告别"。李金铮、夏明方、左玉河、王奇生等著名学者,反思传统革命史观,从社会、文化等视角下,运用新的理念、方法研究中国革命史,提出并建构"新革命史"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撰写的《历史》,为后世西方史学奠定了历史叙述体的编纂体 例、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社会文化史的史学范型、求真的史学批判精神和总体世界史观等诸多史学"范式", 其中,历史叙述与道德、政治垂训的历史意义在《历史》中达到完美统一和高度结合,对今天的历史研究仍具有十分 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古三代时期,人类文化经历了由巫觋文化向祭祀文化、再向礼乐文化的转型和过渡.由原始的巫觋文化到文明社会初期(夏殷)的祭祀文化的过渡,对历史观念的重要影响在于开启了"上古神话历史化"之端倪.殷周之际,祭祀文化向礼乐文化转型,与原始氏族阶段的神灵史观和夏殷时期纯粹的神意史观截然不同的以"敬德"、"保民"为基本内涵的天命史观逐渐形成.这种具有忧患意识特征的历史观,是人类历史意识增强和历史理性觉醒的表现;而在这种背景下更加深入的神话历史化,也促使人们从现世的"人"自身的角度总结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从中国史学思想的发展来看,它促进了"殷鉴"思想--中国史鉴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历史观是历史的核心内容,是从不同角度看待历史得出的不同观点。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渗透多元史观,通过介入社会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等,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内涵创造条件,从而全面提升历史课堂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