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党的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贯彻好这一方针,就要把“睦邻、安邻、富邻”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积极主动地开拓周边,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2.
邹永发 《考试》2014,(2):47-49
<正>热点材料习近平:做好周边外交争取更多伙伴。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24至2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党中央为做好新形势下周边外交工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我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与周边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基点,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的睦邻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外交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展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与此同时,在周边外交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以双边和多边为基本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安定四邦”,到1989年确定的“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再到十六大报告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的睦邻外交一直延续着。从必要性角度讲,睦邻政策是实现我国周边外交利益的最佳政策选择;从可能性上讲,睦邻外交政策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机遇;从政策层面讲,睦邻政策应从处理大国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国防力量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专题解读] 周边外交在我国目前的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中共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有利于为中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6.
试论我国"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是对党的十六大确定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进一步阐述.这一政策既是对迄今为止我国周边外交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又反映了我国对外战略的丰富和发展,既继承了"亲仁善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又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其内容的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联系为一体."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提出,有利于我国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有利于促进世界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冷战时期,中国的外交战略从时间上说大体分为“一边倒”外交战略、“双拳出击、两条线,,外交战略、“联美反苏”外交战略和“全方位”外交战略。进入21世纪,我国周边安全环境呈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态势,我们应继续沿用“全方位”外交战略,“与邻为善,与邻为伴”,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8.
周边外交是我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周边外交是创造有利于国家发展、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中央研判形势,反思周边工作,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明确了今后5年至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以及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中央加强顶层设计,运筹外交全局,强调周边在我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2013年以来开展了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加大了周边外交力度,突显"周边是首要"的中国外交思路及其战略布局。  相似文献   

9.
2012年安倍第二次组阁之后,在国内政策方面大力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为解禁集体自卫权创造条件。而经济方面的"安倍经济学"在1年多的时间里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作出极大努力的同时,也几乎释放了全部利好。其扩大日本债务规模,促进日元持续贬值等政策加深了日本与周边各国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矛盾。而外交与安保领域的重大变化,从价值观外交到地球仪外交,从钓鱼岛问题到"东海防空识别区",安倍新政权的诸多新举措对中国的外部安全形势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促使作为"软实力"重要组成部分的公共外交必须在与大国消弭分歧,与邻国实现安邻、睦邻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高等教育外事工作,即高校的国际化工作必须首先服务于国家外交战略,其无疑已成为当前中国外交"软实力"战略中的"人文交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中国高铁"走出去"为先导,中国制造业在我国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日益显著。西南交通大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与高速铁路相关的行业研究型大学之一,以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服务产业"走出去"和我国教育外事战略,为促进和丰富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外事工作中的人文交流以及中国外交软实力的提升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外交工作布局中,周边外交居首位。这是因为,从政治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从经济上看,周边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从安全上看,周边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因此,巩固睦邻友好,促进共同发展,一直是中国外交的优先课题。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是一位胸襟开阔的战略家,同时又是一位灵活务实的外交家。他着眼于全球和未来,在理论上为我国发展周边外交理清思路,大力推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重视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开创了我国周边外交的新局面,为我国的国家安全、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升营造了一个和平、友好、稳定的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一国对外政策的制定或实施,总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就21世纪初而言,基于对中国自身实力、对外战略基本目标、现实周边环境及周边国家对华政策走向等因素的动态综合考量,积极推进“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睦邻友好外交政策,将是中国周边外交最务实、最优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中学语文的重要课外读物之一,《左传》的谋略智慧很值得给同学们点拨一二。以下,我们就结合具体事例来分析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军事外交智慧:一、釜底抽薪,烛之武妙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危难之中,烛之武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外交任务。首先,他利用不争的事实、雄辩的逻辑打动秦穆公:从地理位置上,秦人是"越国以鄙远",只能是"亡郑以陪邻"。郑亡后,晋国更加强大,秦国却毫无利益可言。从历史事实上,"君尝为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国际与国内环境的变化,外交思维经历了从抵制到参与再到融入、从自助到规避再到超越的历史性变化,中国外交总体上经历了从意识形态主导的革命外交向务实的现实主义再到开放的理性主义转变.进入复杂多变的"后危机时代",在外交思维方式上应在更高的层次上超越旧的时代,应具有更加高瞻远瞩的目光、更加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更有全球性质的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7.
【热点概览】中国与14个国家陆上相邻,与8个国家海上相邻。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经过多年努力,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8.
"和谐世界"观的提出,是中国外交哲学和外交理念的重大创新和转型.它从关注中国到关注世界、从为世界所表达到表达世界、从过程到结果等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国家意志,完成了中国对自身和世界的自我定位,从世界层面有力驳斥了"中国威胁论",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总结了"和谐世界"观的三重内涵:秩序和谐、力量和谐、价值和谐,认为只有塑造世界整体观、人类共赢观、国际共生观等三维和谐观,世界才能是稳定的、安全的、和平的.  相似文献   

19.
《教学与研究》2005,(8):10-13
梅兆荣(国务院发展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 首先,在建国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多边在中国外交意识中不是很强,我们参与多边外交的手段是很有限的,在一些重要的有影响的国际机制中我们参与不多,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的也不多.但是近年来,多边主义在中国外交中的意义越来越大.去年提出的我们的外交方针"大国是重点,周边是关键,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舞台",把多边外交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实际上,我们这几年越来越多地卷入到多边外交中,现在,上海合作组织、东亚"10+3"等,以及我们现在围绕着联合国改革问题做的大量多边外交活动,多边外交在中国的外交中分量越来越重.当然,有些问题看起来是多边的,实际上还是要靠双边来解决,双边问题解决不了,马上就能在多边外交中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0.
周边外交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确立适宜的周边外交战略至关重要。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在亚洲范围内,地区主义指引下的地区合作正在蓬勃开展。中国为实现自己的大国战略及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地区合作,从而为地区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地区主义作为冷战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不仅有理论基础,也逐渐为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