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相似文献   

2.
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习作能力的培养也需建立在语言积累的基础上,《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指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语言材料”,“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为此,我作了以下尝试:一、立足课堂,占有经典语言阅读教学中,我们应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练习中的成语、古诗文等都需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从而积累语言,习作时便能…  相似文献   

3.
一、自我积累语言材料语言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我们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语言材料,首先要引导学生积累教材上的语言。教材中有许多词汇需要学生掌握其意,有许多句子、段落以及整篇课文需要学生背诵,特别是“积累与运用”中的成语、谚语、古诗等需要学生背写。积累语言材料,还要引导学生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这些积累,从内容上可以是古今中外名家名篇中的名句,可以是俗语、典故、名人名言,也可以是歌词、对联、警句……从描写上可以是人物类、事件类……同时把课内外积累的语言材料与表达有机结…  相似文献   

4.
当前,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常常是假话、空话、套话满天飞,写文章常常枯燥无味,生搬硬套,没有鲜美之感,究其原因,这与学生肚中无“墨水”、缺乏生活体验、缺乏情感体验、缺乏优美词语的积累有直接联系,因此,想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必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和语言材料,必须引导他们自主积累语言材料。积累,是写作的生命源泉。正如古人所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相似文献   

5.
积累、梳理和运用构成一条完整的语言学习链,其中梳理是从积累走向运用的桥梁和纽带。经由语言材料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并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可以促使积累的语言材料更好地运用于表达,提高言语品质。基于积累,引导学生梳理并建构结构化的语言资料库;建立联结,引导学生借助语料库提升表达品质;“教—学—评”一体化,以评价促进“语料梳理赋能言语品质提升”,构成了一条有效提高学生言语品质的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6.
“作文达标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被确定为泰安市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之一,自1998年2月立题实验研究以来,在市教研室孙兆汶、毛树贤两位老师的具体指导下,已初见成效,现将阶段性收获总结如下。作文达标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三部分:积累→规范→创新。一、积累1.语言积累 既然很多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空空如也,作为以语言教育为主的语文教学就不能不把积累语言作为基础目标,让学生的语言材料仓库丰富起来,以适应表情达意的需要。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文质兼美,是进行语言积累的绝好材料,让学生背一背,把语言印进脑海里…  相似文献   

7.
重视语言积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在第二阶段的“阶段目标”中提到“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旬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提到“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的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语言积累的方式各不相同;学中积累、读中积累、用中积累、说中积累、课外阅读中的积累等。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9.
同学们知道,写作文要有材料,材料哪儿来?材料来自积累。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叶老先生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要写好习作首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那么,如何积累习作素材呢?下面给同学们提两点意见。一、读有字书,做好摘录,丰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说的是书要读得多,读得透彻,知识才会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就像…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积累语言的任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如果不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又怎能出口成章、下笔千言呢?语言的贫乏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积累语言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个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1.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语文积累呢?目前它已成为人们对《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重要内容。在此,笔者谈谈教学中对“语文积累”理解的几个误区。以语言积累代替语文积累,混淆了二者的区别。具体来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言积累的基本理念,正是对语文“核心知识”、“核心知识课程”的确切描述。它应该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二是语言运用规律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抓住了语言积累,既可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的理解、感悟和品味,加强语感训练;又可为迁移运用语言准备语言模式的“背景”和“材料”。丰富语言的积累能使学生在“感知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中习得语言规律。因此,小语教学应  相似文献   

13.
积累与作文     
提起写作文,不少同学会自然地产生一种畏难情绪。面对作文本,皱眉、叹气,苦思冥想,却是腹中空空。最终只有搜肠刮肚,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套话,甚至编造一些材料,凑上一篇了事。其实,作文并不那么难写。我认为:善于积累,建立写作材料的小仓库,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根本。首先,需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古人说:“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因此,我们必须多读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不要把自己束缚在课本里,成为一只“井中之蛙”。看书多了,知道的也多,语言、词汇学的也多,写作文就比较容易,不至于无话可说。但是,看书不是凑热闹,不…  相似文献   

14.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呢?《语文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强调了“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苟子也论述“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当代著名学者邓拓也说:“古今中外有学问的人,有成就的人,总是十分重视积累的。”囚此,语言学习需要以积累为基础的,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积累既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以无论促使学生感悟还是语感的生成都必须以大量阅读积累为基础与前提,须知“词源笔下三千牍,武库胸中十万兵”嘛!  相似文献   

15.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唯有厚积薄发,习作时才会“文思泉涌,妙笔生花”.只有让学生注重平时生活素材、语言材料的积累,才能使其作文有骨有肉、生动有味。  相似文献   

16.
多读多练是提高英语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阅读,学生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略读等各种读的技巧和能力都会得到提高;通过读,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言材料,说和写也有了“本”“源”;同时,口语表达能力、综合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俗话说:“人看衣裳马看鞍,文章要看好语言。”一篇文章如果没有生动感人的语言,既使它有鲜明的主题、精当的材料、严谨的结构,也都无法得到表现。正如高尔基的“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这句话所告诉我们的,掌握和运用语言、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写好文章一个最重要的基本功。但是中学生由于阅读不多,积累不丰,视野狭窄,感受不深,缺乏丰富、生动的语言,经常难以写出有“文采”的文章。  相似文献   

18.
浅谈快速作文的“积累”唐文江,翁丽霞快速作文中“积累”是指语言、材料等多方面内容的综合体.快速作文训练要求抓好写作基本素质训练。快速作文训练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求快求好的训练.如果缺乏一定的语言、材料基础,就无法进...  相似文献   

19.
今年重庆中考题的一大题“语基础知识与运用”,分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和“古诗积累”两部分。其中“语言的积累与运用”部分28分只有1小题“找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字形和注音都完全正确的一项”(3分),是考查识记的,其余25分都是考查语言的理解及运用的题目。“古诗积累”(12分)中也有4分的理解题。全卷只有11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当然,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学生从勤于积累到学会运用,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着力引导、点拨。具体说来,教师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最大限度地促进其转化。 一、品味比较,引导学生运用准确的语言 运用准确的语言,这是语言运用的基本要求。教师可通过造句或选择填空的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的准确性。如,“究竟”一词有两个意思。于永正老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水上飞机》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