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案不适用等同侵权的理由 (一)等同原则的本原探究 根据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2条的定义,等同原则,是指被控侵权物(产品或方法)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技术特征经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相比,从字面上看不相同,但经过分析可以认定两者是相等同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32条规定:“等同原则,是指被控侵权物(产品或方法)中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技术特征经与专利独立权利要求保护的技术特征相比,从字面上看不相同,但经过分析可以认定两者是相等同的技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等同侵权是指"等同原则下的侵权",其思想和判定规则源于美国,发展壮大于美国,是判例法之下"法官造法"的产物,至今仍未写入美国专利法典中,仍属于司法裁判的范畴。2000年以前,我国专利法律体系中没有关于等同侵权的明文规定,但一些法院在司法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专利法》第二次修改之后,  相似文献   

4.
如果被控侵权的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特征都是本领域普遍知晓的,而社会公众认为专利权人的选择排除了被控侵权的特征,认定二者属于等同特征会有损社会公众对专利权保护范围确定性和可预见性的依赖。这种方法类似于美国的"损坏权利要求原则"。"损坏权利要求原则"并不是等同原则的例外,适用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5.
等同原则作为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一经问世就备受争议。即使是在专利大国的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对於如何适用等同原则进行专利侵权判定,看法也经常摇摆不定。其中原因之一,在於法官认定等同侵权时,较多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增加了判案的不确定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法院在专利侵权诉讼中运用等同原则审理专利案件。在等同原则的适用中,需要在保护专利权人合法权益和保护公众利益之间寻求耳衡。本文试从一起被列为2004年浙江省十大知识产权典型案例的元大金属实业(深圳)有限公司诉天旗运动用品(宁波)有限公司实用新型专利侵权纠纷案入手,探讨等同原则的适用范围与合理的限制,以期更加准确地理解专利保护制度,真正做到在保护专利权人权益的同时。又不侵害公众利益。  相似文献   

6.
含功能性特征的权利要求,在专利申请文件中时常出现。对这类权利要求如何解释其保护范围,我国《专利审查指南》第二部分第二章中有具体的规定,即应该理解为"覆盖了所有能够实现所述功能的实施方式",但在专利侵权判定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应限于说明书的实施例以及这些实施例的等同物。这似乎表明,在专利审查实践中,对这类权利要求的解释可以不同于专利侵权判定程序的解释立场。美国专利法在1952年增设了第112条第6款,对涉及means+funcition(装置加功能)权利要求的解释作出了规定,但美国专利商标局一直坚持该法条的规定不适用于专利审查程序,为此争议四十余年。在1994年In Re Donaldson案后,美国法院与美国专利商标局就此类权利要求的解释观点趋于一致。基于我国实务,本文介绍了含功能性特征权利要求的定义、形成和解释依据,并认为对含功能性特征权利要求的解释应符合我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四款关于权利要求应得到说明书支持的规定。  相似文献   

7.
在专利侵权诉讼中,经常遇到涉案专利中出现并列独立权利要求的情况,而且专利权人也会用两个以上的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作为主张权利的基础。根据我国专利法第五十九条的规定,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且首先要考虑独立权利要求。因此,在确定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时,应分别以每个独立权利要求为权利基础,来比较被控侵权物是否落入该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即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之间是平等的、独立的关系。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涉及运用专利法原理来解读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之间的关系。本文从两则法院审结的案例中发现,我国法院对并列独立权利要求的解释与作用还存在各种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读了并列独立权利要求之间的重要关联,这说明我国法院在运用专利法原理来处理这类案子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8.
专利侵权诉讼过程中,等同原则的适用越来越普遍.作为等同原则发源地的美国.奉行权利要求的范围为“周边限定”,认为等同原则是基于相应的特征比较下的等同。大陆法系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曾经采用“中心限定”,如果被控侵权物与专利权利要求相比,符合一个总的发明构思,则也认为是“等同”,显然,这样的“等同”是技术方案之间的等同,属于“整体等同”。  相似文献   

9.
在专利侵权判断中,我国法院曾适用多余指定原则和改劣实施论。多余指定原则认为,被控侵权物中即使缺少专利权利要求的一个技术特征,如果该特征可以认定为非必要技术特征,仍可以认定构成侵权。改劣实施论认为,被控侵权人故意改变或减少权利要求中的一个技术特征,使被控侵权物在性能和效果上明显劣于专利技术,仍应当适用等同原则认定为构成侵权。最高人民法院在本案判决中,明确了全面覆盖原则,否定了多余指定原则和改劣实施论。  相似文献   

10.
多余指定原则,或称非必要技术特征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扩大专利权保护范围的判定原则,旨在针对撰写专利权保护范围存在缺陷的情况下,法官通过运用自由裁量权,扩大专利保护范围,以达到最大限度保护专利权人利益.但在许多发达国家,该原则已渐趋式徽之势.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该原则,慎重适用,以平衡私权利益和公众利益,以更符合我国专利法第五十六条第一款:"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的保护范围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及附图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立法要旨."下面用案例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1.
多余指定原则在专利侵权诉讼的司法实践中得以适用,其典型案例莫过于周林频谱仪一案中的音乐伴奏被确定为多余的技术特征,最早被北京的法院采用。作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的专利侵权判定体系的原则,一经问世,对其评价毁誉参半。而我国目前有关专利的法律、行政法规,却从来没有对多余指定原则进行过规定,专家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继2001年9月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其《专利侵权判定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明确提出适用多余指定原则后,似乎赞成多余指定原则的声音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北京法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该意见必然给其他有管辖权的法院带来深刻影响。2003年7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处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解决方案草稿》(征求意见稿),其中第32条也规定了多余指定原则,但在随后的《关于审理专利侵权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的“会议讨论稿”中,又将关于多余指定原则的第71条放在该稿的最后部分,并注明“本条文仅供讨论参考”。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对是否适用多余指定原则“举棋不定”。最高人民法院在2005年审理的一个专利侵权纠纷案中指出“本院不赞成轻率地适用所谓‘多余指定原则’”。虽然这样的表态出现在个案中,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多余指定原则在我国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体系的历史使命正面临终结,不过,有关多余指定原则的争论还将会继续下去,并不因为最高法院的表态而平息。  相似文献   

12.
因文字表达技术内容的局限性、撰写人表达水平差异,权利要求解释一直是专利案件中的难题;等同原则虽可弥补文义表达之缺陷,但其适用扩张了文义之边界,增加了专利保护范围确定过程中的模糊性。本文结合科力远案件中特定技术特征与特殊情况中的判断,就权利要求文义解释与等同判断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认为二元体系下,权利要求解释中行政与司法之间的互相借鉴,应协调适用专利法各种规则,对专利权边界予以约束。  相似文献   

13.
结合商业方法专利法律特征及一般专利侵权判定原则,对于商业方法专利的侵权判定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商业方法专利的侵权判定仍应遵循一般的专利侵权判定原则,但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应当针对商业方法专利的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相对于专利直接侵权行为而言。专利间接侵权概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保护专利权的实际需要。在实践中,有时行为人为了逃避专利侵权责任,并不完全实现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每一项技术特征,而只实现权利要求中的一部分技术特征,或者由多个行为人共同实现权利要求中的全部技术特征。根据专利侵权判断的全面覆盖原则,如果被控侵权物没有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或等同特征,例  相似文献   

15.
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是在保护专利权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有些行为人为了避免直接侵权,其行为并未完全覆盖专利权利要求中所限定的全部技术特征,但却对直接侵权的发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专利法没有明确规定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但在专利司法实践中已审理了多起专利间接侵权纠纷案件。本文即从我国农药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看农药产品间接侵权的认定。  相似文献   

16.
权利要求中的某技术特征采用特定用语进行了界定,并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结合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及附图的内容,认为专利技术方案特别强调该用语对技术特征具有限定作用,则超出限定范围的技术特征不属于等同特征,不用再适用等同原则进行是否侵权的判定。这一规则就是特意排除规则。  相似文献   

17.
禁止反悔原则是在司法实践中是对于等同原则的一个重要的限制性原则,各国对于其适用范围具有不同的做法。本文通过美国"Festo vs.SMC"案件等同技术特征和中国"优化五笔字型"专利侵权案,系统解析了两国在专利侵权判断中的司法实践原则。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中国现行专利法律制度下~1,是否落入包含功能性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的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判定的特殊性,权利要求中是否包含功能性技术特征的识别认定,与功能性技术特征是否构成相同或者等同的判定,以及是否落入包含功能性技术特征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的判定,对相关司法解释该如何理解应用,结合相关实际案例进行经验分享。  相似文献   

19.
中文专利侵权检索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文姗  赵海宁  翟东升 《情报杂志》2012,31(4):175-179,195
随着专利数量的剧增,专利侵权检索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目前专利侵权检索方法主要是以布尔检索为主,并且大多数研究是针对英文、日文专利进行的,对中文专利侵权检索缺乏系统性的研究.本文在研究中文专利权利要求书的特点及专利侵权判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侵权判定方法,与以往的相似度计算方法相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张喜田诉欧意公司等侵权纠纷一案为例,结合权利要求撰写的"十六字方针"和布局"四意识",对张喜田专利的权利要求进行了解读,分析了产品制造类方法专利的"延伸保护"范围和举证责任倒置原则的适用条件,并对张喜田专利的创造性进行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