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前,关于马克思异化观的研究多是从马克思异化著作的内容上做纵向比较研究,抑或与其他异化观做横向比较研究,抑或对马克思异化观做深入挖掘研究,从宏观层面上对马克思异化观做历史逻辑梳理的研究却不多见。以宏观层面、全面视角为立足点,从历史发展逻辑出发寻求突破,理清马克思异化观的发展轨迹,为简明了解马克思异化观提供便捷之径。  相似文献   

2.
异化问题既是现实生活问题,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问题。马克思的异化观和卢卡奇的物化观在概念内涵、产生根源和克服途径方面均有着不同。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对象化与异化,而卢卡奇却将对象化与异化等同起来;马克思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将异化产生的根源归结为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卢卡奇认为异化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现象;在克服异化的途径上,马克思诉诸的是生产劳动,而卢卡奇诉诸的则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异化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异化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批判改造黑格尔异化观和费尔巴哈异化理念的必然结果。马克思站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立场上解读了异化问题,在用历史唯物主义充实改造其内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异化问题与私有财产的关系,把异化看作生产力不发达阶段的派生物、历史上暂时的东西,从而指出共产主义的改造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密切关注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在肯定科技带来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切实看到科技异化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马克思在劳动异化的基础上探讨科学技术本质问题,认清科学技术的资本化趋势。科技异化导致人自身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异化为资本剥削的帮凶。要摆脱科技异化,消灭私有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式,解放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方式,从而构建马克思所设想的人的自由解放、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产生的渊源,是对近代西方异化批判思想的继承与改造,是与其生活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的。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与社会分工,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异化劳动,异化的消亡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才可能实现。总观马克思异化批判思想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这显示出其异化批判思想的科学性,马克思的异化批判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异化理论的逐步形成是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以及创立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的过程中一个主要的哲学基础,但它的形成并不是在短时间内顺利完成的,而是经历了不断的反思、批判和超越.粗略说来,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异化观,最后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对这一过程的梳理,无疑会有助于清晰地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经过艰辛的探索之后,在科学的实践观的基础上,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最终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丰厚的人学意韵,站在马克思人学的视角对社会转型期人的异化问题做现实的考察与哲学的思考,进而剖析当代社会人的存在与异化的哲学源起。马克思的异化观对于当代社会人性的自觉与救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最早为黑格尔所阐述,黑格尔的“精神异化”理论及其逻辑架构为青年马克思所吸收和遵循。但是当马克思真实地接触现实之后,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自我意识的异化扬弃并不能实现自身的解放,便逐渐接受了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异化”思想,开始自觉地以一种全新的唯物主义哲学逻辑来考察现实。但是,马克思在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基础上,并没有彻底否定异化,而是辩证肯定。当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考察时,受到了赫斯“金钱异化”观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劳动异化”理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当然,这种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批判难以使人们摆脱异化状态。随着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开始从现实实践活动出发,将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相结合,创造了唯物史观。至此,其异化理论也完成了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劳动异化观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雏形.本文着重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观,阐述了其产生的根源以及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劳动异化下工人所产生的恐慌.进而得出结论:异化劳动不是永恒的现象,它只是工业史上一个必经的阶段,最后提出消除异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职业的异化,文章依据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从四个方面分析社会劳动中无法实现人自由自觉劳动的本质原因,继而以此理论分析了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教师价值的畀化、教师与教育目的异化、教师劳动的异化以及教师生命价值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路径。  相似文献   

12.
依马克思恩格斯“人的科学”的有关论述 ,“人的科学”的深刻内涵在于 ,它是人以人性化的自然科学为基础 ,在实践中自我实现的产物 ,其核心是“人的本质” ,它的外在展现即“人的存在” ,其历史发展的理想状态即“人的整全”。  相似文献   

13.
源构于碎片化的“现代生活”景观中的马克思现代性问题是一个确定与非确定的历史诗性存在。马克思对人类所经历的新的事态景观给予深刻的征候诊断.发现“资本运作”是人与物、人与人全面异化的潜在隐忧。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在处理人与物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给我们很多源发性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与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当今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大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反过来也会促进现代化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全社会都应关注和加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创新型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理论是以社会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解读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观,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则打上了深深的实证主义烙印。巴斯卡领导的批判实在论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关系密切。相对于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辩护,马克思研究社会实在的方法和巴斯卡所创立的批判的实在论更相符。  相似文献   

16.
1847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批判蒲鲁东《贫困的哲学》而写成的一部论战性著作。立足于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在分析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过程中,解读出了马克思主要针对蒲鲁东颠倒地理解经济范畴与社会存在的关系、形而上学地理解辩证法的实质、唯心主义地理解社会发展动力三个方面的批判。从马克思对蒲鲁东这三个方面的批判过程中,进而可以看到《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哲学理论与政治经济理论的分界点。这个分界点就是马克思不仅对自己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的验证运用和丰富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在刚刚创立的新唯物史观指导下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批判历程。因此,《哲学的贫困》也就成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起点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维度分析,指出了黑格尔对劳动本质观念理解的扭曲性、遮蔽性。在分析与批判黑格尔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从而实现了对黑格尔劳动观念的超越。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现实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和行动指南,在实践中不断被证实其科学性、崇高性。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过程中,要增强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对其神圣性和功利性作一正确的解读,才能更好地使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学界兴起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不是科学"的争论,双方各执一词,而阿尔都塞在《保卫马克思》中的思想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参考。从人道主义和反人道主义这两个思想维度出发,通过分析阿尔都塞思想的前后继承性,主要论述了阿尔都塞的"理论反人道主义"的思想本质,从而重申了"反人道主义"并非"反人道"或"非人道"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以“重建历史唯物主义”为己任的法兰克福学派,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及其实践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三个主要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进行了历史性的“重建”:一继承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二强调人的主体性,立足于“交往行为”诠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三突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试图用“技术决定论”替代马克思关于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