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初步探索了郁达夫的文学批评文体中的作家论、作品论,着重论述这两种批评体式的文本结构、批评方式、话语特色。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竞写"作家论"的热潮,这一方面是总结文学创作经验教训、把握文学创作发展轨迹的需要,而更大程度上表达的是当时作为知识分子的批评者们满怀忧虑的责任担当和使命诉求。这些"作家论"批评文字不但对指导作家创作、扶持文学新人、提高读者阅读水平等都起到了明显而直接的推动作用,而且构建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批评文体,有效提升了现代新文学的影响力,促进了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这种批评文体直指作家和作品本身,针对的是鲜活的文学创作,对于中国当下批评界奉行大概念、大框架和"泛文化"而日益远离文学本体的流行批评范式,有很好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苏雪林与散文名刊《语丝》、《现代评论》的关系,深刻影响了她的自由主义文学观和散文批评观的形成。苏雪林对二三十年代散文作家、散文流派的批评,在理性和史识中不乏美学的敏感和尖锐,更偏重对文体与风格的考察。苏雪林对“文学批评”作为散文体式之一的认知和对文学性“自传”的提倡,则有着五四后中国学术发展和自叙传文学兴盛的背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代才女,苏雪林在文学创作及学术研究上都显示了自己的才华,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批评家苏雪林的批评文体呈现出一种逻辑式文体与感悟式文体很好结合的特征。苏雪林的批评文体从整体的结构布局上来看有着很强的逻辑性和理性色彩,从局部来看却又充满了体验、顿悟等印象式色彩。  相似文献   

5.
论沈从文的"作家论"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家论”文体盛行于二十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沈从文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也写了一系列的“作家论”文章。其“作家论”在写作上的特色主要包括三方面:作家整体风格捕捉;作家问的对照;文体富于变化。沈从文这种自由的论文创作态度,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对我们今天的论文写作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苏雪林作为中国二三十年代闺秀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她的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和西方文学的博大,呈现出古典和现代兼具的特点,内容清新脱俗,笔触自然灵性,情感至真至诚,给人以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她对生命、对真诚、善良、人性爱的关照,也集中地体现在她的作家批评当中。她在进行作家批评时,着重从真、善、爱的角度挖掘蕴含在作品中的自然美、人性美和艺术美,将这种唯美的元素相辅相生地演绎在批评文章中。  相似文献   

7.
作家“反串”批评是批评史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且具有批评学中作为一种批评类型存在的必要性和有性。作家批评类型的命名,不仅在于批评主体特殊的职业身份,更由于身份特殊导致了它具有独立的批评前见、阅读方式和批评话语方式,标示了作家批评与职业批评的界线,并为现代批评提供了别样的批评形态和文本解读类型。  相似文献   

8.
茅盾论庐隐     
茅盾早期的作家论以其独特的个性话语和批评方式,对当时的文学批评起到了范式作用,也为现代文学批评确立了一定的学术规范。文章从茅盾1934年创作的《庐隐论》的写作背景出发,浅显地论述其评论模式的个性特征和深远影响,分析其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健吾的早期文学评论,以印象主义批评和散文鉴赏式批评话语独树一帜,在主流的现实主义社会人生批评话语语境之外,获得了独特的存在。一方面,李健吾早期文学批评坚持人性批评,着重于作家创作主体论,坚持批评的独立性,从而力求批评的公正,同时,李健吾较多地采用比较的方法,构筑自己的批评世界。另一方面,他以左翼作家、革命色彩作品为批评对象,关注社会责任、时代历史,表明了作者文学批评开始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是值得思考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茅盾在左翼思潮时期写的八篇“作家论”批评, 逐一作了简明的梳理和评析, 从中探讨其后期社会学批评的某些雏型特点, 力图描述作者在主客观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观念演变的大致轨迹。  相似文献   

11.
革新后《小说月报》的编辑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建构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在编辑的自觉实践与读者的广泛响应下,于13卷第8号开辟了“创作批评”专栏,逐渐形成了《小说月报》自身的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体现出“以作家为主体”、“对终极意义的执着追寻”的批评风格。在《小说月报》编辑的积极引导与传播下,现代批评进入了广泛的写作实践阶段,促进了现代文学批评的建立与成熟,在某些方面奠定了现代文学批评的最初模式。但是以作家为主体的批评范式极大地束缚了批评家的主动性,对于终极意义的不断叩问使得批评趋于单一化,忽视了对于作品形式的审美分析。尽管如此,《小说月报》对于现代批评建设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真真切切地使现代批评获得了独立品格。  相似文献   

12.
“作家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中常见的一种批评文体和批评方式。文章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发表的关于“作家论”的研究论文,作一大致扫描,力求梳理当代“作家论”研究的路径,总结取得的成果,揭示其存在的不足,进而找到这一研究领域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沈从文有意识地实践着各种文体形式,尤其在语言风格上表现出独创性。在其作品论中,大量色彩鲜明的文学词语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本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文学批评文本的面貌,形成沈从文独特的语体风格。另一方面,沈从文对现代作家的作品进行了文体层面的评价,表现出对文体方面的高度重视。批评的文体和文体的批评可以说是沈从文文学批评有关文体特征的两个相辅相成的侧面,两者从同一个出发点分别指向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沈从文文学批评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重“徵”求“验”是刘勰《文心雕龙》的批评方法之一 ,刘勰重“徵”求“验”的做法有二 :一是以具体验证、例证具体 ,在“文之枢纽”诸篇中是这样做的 ,如以自然现象验证人文现象 ,以经书验证其他作品等 ;二是以具体验证理论 ,在文体论中 ,以圣人文辞验证诸文体源出五经 ,在创作论与批评论中 ,以作家、文论家、圣人文辞、前辈作家、自然现象、事物本身等验证他提出的理论。如此两方面的结合 ,完成了其重“徵”求“验”批评方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阿尔贝.蒂伯代对文学批评的分类,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从以作家批评为主到以职业批评为主的发展历程。但职业批评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学术量化、理论与批评的矛盾、酷评、批评与现实脱节等等,危机更深地来自自身,应加以警惕。  相似文献   

16.
审美印象批评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园地中一道小巧而亮丽的风景。在本文中,笔者试图对这一批评话语的总体特质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对其核心概念如“灵魂探险”、“趣味”、“人性”等进行辨析,最后从批评文体的角度阐明现代审美印象批评以美文批评享誉现代文坛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反阐释学及后经典叙事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范武被打破,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被提高到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现代文学批评也充分注意到读者阐释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文学批评中,接受美学、现代阐释学、反阐释学及后经典叙事学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传统文学批评范武被打破,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被提高到令人瞩目的地位.同时现代文学批评也充分注意到读者阐释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9.
李长之的文学批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 ,但他对主体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中主流社会历史批评。本文就其批评中以作家精神为核心来观照社会生活的影响且它与作家艺术世界的关系等特征展开论述 ,试图证明李长之代表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另一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20.
刘欣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101-103
朱光潜的传记式批评一方面受到作为批评范式的"舌人式"批评的影响,一方面与自己的美学理论相契合。他标举"人格即风格"论,在古代文学批评和现代文学批评领域都实践了他的传记式批评。然而,对文本的忽视以及有限的批评模式限制了批评的阐释空间,使他传记式批评的实践减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