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生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  相似文献   

2.
潘忠 《成才之路》2014,(7):88-89
正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是连接预设目标与知识生成之间的重要环节,是学科教师基本功底与教育素养的重要表现,也是完成教学任务与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问什么,如何问,为什么这样问,还可以怎么问,颇有一番学问和艺术。从广义上看,有效课堂提问包括: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课堂提问的有效实施,课堂提问的有效反思等环节。反观课堂教学,存在着为问而问,一疑就问,难易失度等课堂提问常见弊端,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提问技巧,以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合格人才。一、课堂提问的常见弊端(1)为问而问。教师普遍意识到: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和发  相似文献   

3.
课堂问答是一门艺术,也是课堂教学手段之一。教师的问学生的答,或学生的问教师的答,这种双边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怎样合理地处理好课堂问答,关键在于教师要有课堂问答艺术引导,要有可行性的处理方案。为此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课堂问答艺术的有关问题。 一、注重课堂问答艺术,善于应变,精心设计问  相似文献   

4.
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思维的碰撞、方法的启迪,关键看教师是否掌握提问技巧。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存在一定的技巧。教师在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相似文献   

5.
生物课堂中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为主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提问。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问问题,鼓励学生主动问问题。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上,能否造成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自觉地围绕教学思路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提问。那么,教师如何设置课堂提问呢? 一、设置课堂提问要讲究目的性。一节课,教师可讲的内容很多,可问的问题更多。尤其是语文,一篇课文所涉及的知识深广无边,教师不可能一一都讲,更不能盲无目的地乱问。该不该问,问什么,怎样问,都应服从于课文分析和课堂活动的需要。不然,就会出现教学思路混乱的现象。为了使课堂提问具有目的性,  相似文献   

7.
课堂评价是高年级语文课堂有序进行的重要组织策略,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较为稳定,对课堂评价的要求也就更高,如何才能让课堂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诊、定、议”四法是十分有效的评价策略。一、问:教师引导与学生质疑是良好课堂评价的开端问,包括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课堂中体现最多的  相似文献   

8.
正"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陶行知这句名言给我们点出了"疑"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养成好问、主动求知的好习惯,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课堂提问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能否打开这个门,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中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高质量的问题。而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精湛的教学艺术,上课之前不打"无准备之仗"。精心备课,及时掌握教学的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门艺术。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课堂提问不仅对学生可以起到及时检查学情、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思维的作用,还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得法。则往往会出现“冷堂现象”或者表面上的“热热闹闹”。课堂提问并非意味着问得越多越好,而在于精问、巧问、善问。  相似文献   

10.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技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如果教师“问”得巧,“问”得妙,“问”个不休,常常事半功倍,提问细节处理得当,会丰盈我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今的课堂又步入了新的怪圈.课堂上大问套小问,一问接一问,不把学牛问个垂头丧气,不把课堂问成"静静的顿河",教师绝不罢休.这是为什么?就是教师对学生读书的理解不放心.这样的课堂,大部分时间被教师琐碎的提问和肢解式的讲解占据了,讲起来滔滔不绝,一个主观意见接着另一个主观意见,完全忘记了学生这个"阅读主体"了.学生没有了阅读的自主权和思考权,只能顺从教师的结论,重复着"真理"的声音.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严重伤害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怎能提高阅读效率呢?……  相似文献   

12.
陈静华 《考试周刊》2010,(52):123-123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情感的启动、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方法的改进等。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的:"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就是艺术。要想问得巧,就要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师生在“问”与“答”的多边活动中整合前行的,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围绕课堂目标构建有效的系统的“问号场”。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问得巧妙,课堂有效;问得有窍,课堂高效。作为教师,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练就发问的基本功,让学生在问题深处畅游。  相似文献   

14.
龚春华 《新课程研究》2010,(4):96-96,111
没有提问,没有课堂。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老师都有这样的印象,一节真正意义上的好课,不仅仅是老师表演得多么出色,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妙语迭出,把课堂导人一个妙语连珠的奇妙境界。但事实上我们也会看到,有不少老师的课堂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师一问学生一答,整个提问形同走过场;二是教师问得简单学生答得简单,整个提问十分乏味;三是教师问的题目答案在书上都能找到,整个提问没有一点艺术性。  相似文献   

15.
无论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发展,不管是名优教师还是专家教授,他们在实施自己别具一格的课堂教学时,最核心的施教方式仍然离不开“问”。过去,人们评价语文课堂,核心价值取向倾向于教师的“问”,因为通过“问”可以看出教师新颖的课堂设计、匠心的教学抓手、流畅的课堂流程、高效的训练设计。但在新课标精神指导下的课堂,教师的“问”再也不应该占据主导地位,课堂上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问”,是怎样引导学生提“问”。  相似文献   

16.
<正>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它的高效性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其效用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由此可见,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多么重要,教师在课堂中只有有效提问才能促进课堂高效。课堂提问是连接教与学的生命线,作为教师在课堂中怎样做到"有效提问"引领"高效课堂"?笔者在一线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究。  相似文献   

17.
<正>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学生提问能使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综合、加工、组合,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目的,而且让学生懂得学习的乐趣在于思考和探究,在于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师之问和生之问是目前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提高课堂之"问"是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一、课堂之"问"存在的问题1.师之问"多",生之问"少"目前课堂中,教师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已不多见,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8.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每事问》这首诗中说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上教师提问"问得巧",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指弹出万般音","沉默"的课堂就会化静为动,高潮迭起,流淌出美妙的旋律。问题设计的好坏,是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那么,课堂上我们如何做"巧问"的智者呢?一、关注现状,诊断课堂问题我们抽取了语文、科学两个学科各一节课进行现状分析,数据调查表明,部分教师在课堂提  相似文献   

19.
一、问出深体会:问中见奇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教育家陶行知这一名言,对于教师把握课堂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富有艺术性的课堂质疑,有助于教师事半功倍地实现教学目的。如笔者在讲授《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语文版第十一册)课文中有一句话:  相似文献   

20.
那次参加区电教课比赛,让我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是一节失败的课!原本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却被我不断的"问"破坏得索然无味.现在想来,其实语文的课堂就如一次旅行,而老师就如导游,学生就如游客. 想做好课堂上的"导游",我觉得就必须关注一个"问"字.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如何问,问什么.现在对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课堂许多人提出质疑:这节课,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我们很多的、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并非出于学生的求学真需,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扭转这样的现象,我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注重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其次注重自己"问"的有效性和主导性,最后要注意把握教师"问"和学生"问"在课堂中的一个度,让"问"成为真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