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信息是为维护公众利益,实现公众需求的信息。它是一种公共的信息资源体系。公众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是动态的过程,多种因素参与其中,而典型媒体构成的相应媒体时代对公众信息的影响极大。分析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自媒体三个典型时代公众信息的传播特征,对于探讨公众参与信息全过程,并将之推向平等化透明化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信息全球化带来的各种媒体的广泛普及,使媒体素养也相应成为人们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为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各国都积极开展公民媒体素养教育。受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各国的应用各有侧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调查和了解这些媒体素养教育案例,分析影响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因素,将对各国媒体素养教育的实施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技术向工程的转化具有多重价值属性,既具有正价值,又具有负价值,还具有潜在的负价值。媒体是技术向工程转化的重要建构主体。它作为社会公器,在技术向工程转化中负有社会责任。媒体关于技术向工程转化的报道应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而非少数人的利益。媒体应及时向公众传播有关技术和工程的真实信息,报道要全面、有深度、严肃。既充分报道专家的观点,又足够尊重公众的意见,成为专家和公众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各种新型媒介技术以及思维模式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展格局,新媒体成为当今时代的标志性名词,也因各种新媒体形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校校园媒体受到新媒体时代背景的影响,其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面临巨大的发展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媒体的转型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究,分析高校校园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发展趋势、高校校园媒体转型需要面临的挑战、促进高校校园媒体转型发展的可行措施,旨在促进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服务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化,手机媒体凭借着强大的承载信息能力,以及快速而便捷的传播能力,还有广阔的信息渠道,成为了人们最喜欢的、最便捷的新媒体之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并且深入到了人们这些方面的细节,特别是对年青学生的影响尤其深远。基于此,本文阐述了手机媒体应用于现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探讨总结了高校思政教育应用手机媒体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作为现代生活中的重要媒体平台之一,日益成为人们广为接受并且乐于使用的工具载体,其以普通公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为代表的诸多体现,使自媒体所具有的自主性的特点正在不断影响着人们学习、生活与交往等社会活动,改变着他们的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高校可以通过开发校园自媒体平台、搭建党课和团课的虚拟课堂、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等措施,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7.
正当今时代,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每天都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各种媒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接收着媒体所传达的各种信息。尤其是随着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工具的不断出现,一个由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构成的媒体信息巨浪滚滚而来,冲击着我们的思维,冲击着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还传递着价值判断、生活理念、道德规范、社会准则等潜在的文化信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面  相似文献   

8.
所谓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体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评的能力.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主要是指他们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选择,并从媒体中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利用档案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加拿大学者M·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传播中的变革改变了人类的感觉,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创造出新的社会行为类型"[1]。纸质媒介、广播、电视等均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档案利用产生了影响。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态传播、立体交互、点对点连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新的媒介环境出现,对档案利用工作提出了多元化融合的诉求。本文从新媒体的特点及在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利用为研究背景,探讨新媒介环境下档案利用工作方式的转变。试图通过对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各领域的应用特点、用户使用偏好,探索出借助新媒体进行档案利用的新方法,以提高档案利用率和公众档案意识,推动档案事业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媒介:人的延伸",任何媒介都不外乎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随着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第五媒体已经成为高度信息化社会中的有力信息工具,第五媒体的传播对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发展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生活的发展都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建设要求新闻提供社会各阶层讨论并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公共空间,都市媒体因其特有的亲民性和灵活性成为满足人们信息需要、提供人们正常的表达途径以及参与公共治理的优先选择和理想的公共领域。民生新闻是从媒体到受众的一种关怀,而非受众的主动参与与接近,具有伪公共性,最终必然导致受众的隔膜与疏离。公民新闻在新闻传播初衷中的一系列原则和策略,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话语机制,方便公众主动接近媒体、积极参与公共方略与决策,重塑媒体公共真实。新闻话语从民生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换,有利于将都市媒体构建为和谐社会的公共平台。  相似文献   

12.
在新媒体逐渐占据人们生活的时代下,新媒体因为其自身无法把关,导致各种形式的、非主流的价值观也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电视媒体作为主流媒体,面对传播呈网状的新媒体的冲击,应如何捍卫主流价值观、传播主流价值观?本文通过叙述电视媒体现实存在的问题,结合拉斯韦尔"三功能说"提出电视媒体传递主流价值观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自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信息模式,深刻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自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其与公民素养的密切相关性,因此,使自媒体与公民素养互益循环,可以帮助大学生成为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积极公民:一是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微博账号等,对大学生引导并培训大学生的公民与能力;二是发挥自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形成顺畅的公民意识传播渠道;三是建立不良信息舆情监测机制,加强自媒体负面信息监管,引导大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4.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媒体服务行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作为新兴的力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对传统媒体也造成成了不小的影响。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如何协调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之间的关系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探析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间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曹亚杰 《文教资料》2006,(27):29-30
当媒体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体中的暴力成分已对今天的青少年社会性行为发展构成很大威胁。本文主要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角度,针对青少年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媒体暴力对青少年攻击行为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媒介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从社会组织到公众,从信息交流到文化沟通,都对媒介产生了高度的依赖性,每一个社会人都逃脱不了大众传媒与消费对他们的影响.新媒体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它已深深地嵌入人们的生活.因此,在消费成为主导向的现代传媒时代,研究现代新媒体与消费的关系,以及现代新媒体如何引导消费是非常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张国斌 《生活教育》2014,(18):77-78
在网络科技信息化日新月异的今天,网络信息交互模式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模式和生存方式。高校学生作为新型网络互动媒体的重要参与者,新媒体交互模式已经渗透到他们的生活方式中,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应当与时俱进,紧跟社会时代潮流,利用新型的网络交互手段,在网络互动媒体中建立新的学生工作阵地,拓展辅导员的学生工作职能,使新媒体交互网络成为当今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力抓手和新型思想教育平台。  相似文献   

18.
如何成功地应对各种危机是当前各国政府面临的巨大挑战。面对危机,媒体作为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公众获取最新信息的最有效、最权威的途径。要使政府的真实声音和有力措施传达给公众,媒体在危机下的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校园媒体要抓住向新媒体转型这一契机,改变一直以来在校园信息传播中的式微局面。校园媒体应充分挖掘官微、官博等新媒体的传播功能和校园舆论引导作用,努力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专业平台,充分发挥其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陈一凡 《科教导刊》2023,(17):137-139
随着信息和互联网技术的更新发展,融媒体时代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贴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结合院校特色积极推动融媒体技术加入课堂教学,也成为心理健康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因此,文章从融媒体时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的冲击与挑战入手,尝试对融媒体技术与心理健康教学融合的途径展开分析,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利用融媒体技术翻新教材;灵活利用新媒体技术平台,建设课程公众号平台,增强交流与反馈;建立多元化、可追踪的教学评价指标,关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情况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