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在张爱玲小说创作中 ,“苍凉”的意蕴表现在人的生存境况的尴尬 ,人在命运前的无奈以及人性的虚伪丑恶 ,集中体现在爱情与亲情的消解。面对人生的缺失 ,作家笔下常见的不是惨淡的决裂而是审美的、诗意的哀感和牵念 ,苍凉之中蕴含无限的眷恋 ,表现出独特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单立勋 《现代语文》2009,(11):68-70
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对《红楼梦》的热爱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这成为她小说创作的一块重要基石,也在内心纠结成一种复杂而深厚的情感——红楼梦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张爱玲的生活、创作和研究。本文通过解析张爱玲红楼梦情结产生的原因和在其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更进一步挖掘张爱玲小说创作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其中篇小说《金锁记》的成就获得高度评价.后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将《金锁记》扩写成了长篇小说《怨女》.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比较分析来探讨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情感上的缺憾对张爱玲的创作影响重大。张爱玲童年时代失爱于家庭,青年时代失落于爱情,又和家庭一起失落于时代,所有这些体验,参与了她日后对于新的人生经验和行为方式的构建。张爱玲对爱的缺失的永久性的心理意向,决定了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并由此生成了对人性自私本性的悲观认识,构成了她思想性格内涵极为重要的方面,对其作品产生了题材上强烈的倾向性引导,无不标示出一种以孤独和荒凉情绪为特征的悲剧蕴含。张爱玲是以自己的心灵世界经营和表现着对现代生命的体验。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思想不入正统,创作不入主流、却因其作品特殊的魅力吸引读无数。本勉力探奇,侧重从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及其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两方面加以阐述。张爱玲人生感悟的独特性在于:(一)具有以悲为基调,悲喜调和的生命观。(二)具有个人的而非大众的,现实的而非理想的人生视角。(三)认为人生无爱而人性充满弱点。(四)认为人生安稳的一面有着永恒的意味。张爱玲将其独特的人生感悟渗透到小说创作中,创造了一个苍凉而美丽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8.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海明威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乃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产物。海明威笔下的死亡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展示了作者渴望超越生命的理想。同时,作者对死亡作了细致的心理学式的描写。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作品具有多重的审美阐释空间。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的分析与解读,来勾勒张爱玲创作心态的大致面貌。可以说,苍凉的背景,世俗的生活和悲悯的情怀构成了张爱玲创作心态的主要面目,并融合为一种冷静超然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0.
死亡和生存一样,都是人生的重大问题。海明威创作中不断出现的死亡主题,乃是他独特的人生经历的产物。海明威笔下的死亡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展示了作者渴望超越生命的理想。同时,作者对死亡作了细致的心理学式的描写。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非常认同普通人,被芸芸众生对待人生的肯定态度深深感动,从他们不彻底的人生追求中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题材和美学方向,也找到了与读者沟通从而赢得读者的途径,这成了她的作品魅力的重要源泉。这种认同有她个人的原因,也同时代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2.
叙事的戏剧化是指在叙事活动中借用戏剧的元素、形式与力量来达到叙事目的。张爱玲的叙事戏剧化表现在运用戏剧元素强化叙事效果,通过戏剧与人生的关联性揭示人生本质,从而将作品象征化,创造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叙事效果,在揭示人的存在的被动性时,具有存在主义的某些思想色彩。  相似文献   

13.
使某种抽象的、难以把握的意念、情绪、思想等,借助于外在的物象表现出来,就形成意象,作家所创造的意象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意象也常常蕴涵深刻的社会意义,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而在张爱玲的笔下,镜子和与其相关的玻璃、茶杯、窗户等物,虽不起眼,但被作家赋予不同的功用,折射出世俗的情缘和人间百态,深化了作品荒凉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女性视角是张爱玲小说写作中常用的视角。作为故事中人活动场域的营造者、故事的知情与旁观者,张爱玲的小说无论是场景的定位还是题材的选取都体现了女性特征;其故事情节往往围绕着某一女性的期待或命运展开,人物性格塑造里也隐含了性别立场。张爱玲小说写作的女性视角具有自我投射、女权意识和形而上意味的艺术形象等艺术特征和效果。  相似文献   

15.
电影作为现代都市化新的构成,它改变着人们体认现实生活和其它学艺术的方式。张爱玲的视觉感受力、电影修养综合她对语言字的敏感,形成小说中电影手法。具体表现为多种镜头运用、蒙太奇手法、可视意象和小说叙事方式的电影化位移。张爱玲创造了电影艺术影响之下成熟的现代小说范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是一位有其独特风格的优秀作家。她的小说在专门描述男女之情基础上表现永远悲观的主题,然而她在似乎很标准的言情体中总给人以许多“意外”,诸如她的小说竟能做意象研究以及我们还会意外于文学崇高感在她创作中的失落等。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将自己学的目光投向了“软弱”和“不彻底”的凡人,关注他们被忽略和被压抑的人性的常态,更加贴近了历史化的主体及其精神世界。她对小说故事性的高度重视,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和启蒙话语强加在小说身上的重荷,体现了对小说这种体的充分尊重。她探讨了现代表现技巧和形式与传统通俗小说融通的可能性,并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雅俗共赏”做了可贵且成功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在张爱玲小说中 ,作者对男 /女人物的刻画形成对照 ,这种对照表现在形体、精神以及在家庭中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在这种对照中 ,女性人物显出一定的独立主体性 ,而这种对照本身也使文本中的女性主体意识得到凸显  相似文献   

19.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对张爱玲1943年到1944年5月的小说进行了批评。除《金锁记》之外,他认为张爱玲小说有肤浅、华彩胜过骨干、题材狭窄等毛病;张爱玲则以《自己的文章》予以反驳,阐述了她独具个性的文学思想和美学思想。二者之间的冲突,主要源于性格、人生观及审美观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参差的对照”是张爱玲的美学观念和小说写作技巧。“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的小说具有通俗文学的趣味,又化俗为雅,进入高雅文学的领域。正是“参差的对照”的美学观念,使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又得以在90年代的大陆文坛重新登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