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已经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目前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青少年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所依靠的重要力量,是支撑中国创新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人才储备。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我国青少年创新素质教育,开创一种科学化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创新素质培养模式。文章通过对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与测评现状的分析,基于脑科学认知理论,结合心理学量化测评技术,提出了一种创新素质测评与训练的新模式,旨在改变传统评价体系,推动我国青少年创新素质培养。据此模式设计开发的素质测评范式和工具集,已在面向青少年的培养测评中得到实际检验,并将在未来的创新人才培养中进行更为深入地探索。最后,文章针对我国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建议主要从创新素质最为核心的心理个性(创新人格)和认知能力(创新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测评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针对科技创新团队成员个性、价值观差异、沟通不良和竞争等冲突表现形式,基于因组织结构功能缺陷,团队价值观差异,沟通不畅,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个人与团队文化、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等差异引起的冲突以及建设性冲突,围绕团队成员、团队构造和团队的内外部环境三方面改进创新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创新,构建基于冲突机理的创新最佳状态,为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发展提供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翟杰全 《科研管理》2002,23(2):5-12
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状况直接决定国家的知识传播和知识交流能力,也将影响到国家的科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知识交流的途径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作者认为,这些年来,国家科技传播体系内的知识交流虽有较大发展,但仍不活跃,知识交流的质量也不高,从长远看,这将会严重制约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和我国的技术创新,因此政府应在鼓励各行为主本进行合作研究,参与深层次技术交流,提高技术转移和知识交流的效率与质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完善具体制度,采取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中起到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实现“双碳”目标要在能源生产、能源消费、固碳3个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清洁能源规模利用与多能互补、工业流程低碳再造、建筑交通智能化多能融合为主线,以甲醇、氢能和储能为平台的多能融合能源生产和利用新模式,支撑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2022年中国科学院启动了“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通过实施科技战略研究、基础前沿交叉创新、关键技术突破、新技术综合示范、人才队伍建设、国际合作支撑、创新体系能力提升、“双碳”科普等八大行动,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凯  胡赤弟  陈艾华 《科研管理》2019,40(8):166-178
有关产学合作与大学技术转移的研究忽视了以“知识双向动态流动”、产学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协同创新模式。本文基于能力和网络的理论视角,分别从20个省级区域抽取科技经费收入前3的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网络能力对嵌入性关系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网络能力对产学嵌入性关系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内部交流和大学领导的作用比较有限;嵌入性关系在网络能力与知识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构建嵌入性关系是提升知识协同创新绩效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6.
国家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创新系统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有关创新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创新系统理论从宏观层面深入探讨创新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认为创新环境是支撑创新活动的重要条件,不仅包含各个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关系,也包含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政策法规、教育环境、国际环境等要素条件,可分为软性环境与硬性环境。创新环境对于创新系统运转具有重要作用,既影响创新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影响创新过程的绩效。本文提出创新环境评价的基本分析框架,以系统性、合理性、全面性为基本原则,从人才环境、资金环境、市场环境、创业环境、竞争与合作环境5个维度构建国家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科学地评价创新环境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7.
当前大多数“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基础较薄弱,科技创新合作意愿和基础普遍不足,各国之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亟待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的内容与机制也亟待进一步丰富与完善。本研究通过重点梳理分析美国、欧盟、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经验,总结得出其具有四方面共同特征:搭建多层次科技交流平台,深化科技人文交流;科学布局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拓宽科技合作网络;建立健全海外孵化器,打造“一带一路”特色创新合作体系;推进联合技术攻关,提升科技援助水平。中国可从中汲取有益的做法,根据自身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创新模式。建议重点从科技人文交流、科技合作网络、特色创新合作体系、科技援助水平等维度探索构建人才、技术、空间等多种要素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合作生态,通过增强国际科技话语权、有效互补协作和开展科技援助等方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创新与合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8.
粤桂琼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资源配置尚显滞后;企业创新动力不足,创新组织机制不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未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等问题。粤桂琼在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深化科技合作对策措施包括:三地政府建构协调机制、强化制度创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行业联盟;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培养创新人才;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搭建信息平台、建设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9.
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目标的明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研究通过梳理创新体系理论中不同理论的差异与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主要问题,选择创新价值链理论解析我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结合现有体系中创新主体在知识创新链上的比较优势,阐述了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体系要实现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需要从知识产生、知识转化、知识传播三个方面实现融合,根据不同目标的实现需求,研究提出了不同发展阶段完善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区域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分为研究与开发机构子系统、高等学校子系统、科技企业子系统和支持环境子系统,采用2009—2015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的统计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地区创新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各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偏低;4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呈现出差异性;各地区的科技创新复合系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严重制约本地区科技创新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是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撑,我国以举国体制实现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突破,奠定了国家安全和迈向强盛的基石,积累了有意义的经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面对国家目标实现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为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攻克“卡脖子”难题,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上的关键作用,本文在对比分析国内外关键领域科技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展开辩证研究,深入分析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本质,归纳提炼共性关键要素和国别特征,并着重探讨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优势、可能存在的实施风险以及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要妥善处理的矛盾关系,提出要在辩证的利弊权衡中趋利避害,作出最有利的战略抉择和统筹部署,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集成创新,全面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以此实现新型举国体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最大助力。  相似文献   

12.
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和其他成员组成了合作网络。本文检验了科研项目负责人网络位置对项目创新的影响,并分析了当合作网络的创新能力处于行业不同水平时,该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结题数据,结果表明,科研项目负责人的网络中心度对项目创新有正向影响,结构洞数对项目创新有倒U型影响。相比较合作网络创新能力处于行业高水平,当其处于中、低水平时,项目负责人网络位置对项目创新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结论不仅完善了网络位置对创新影响的相关文献,验证了我国提出项目负责人制进行项目管理的正确性,也对项目负责人制定管理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韩凤芹  李丹 《科研管理》2022,43(12):198-203
为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我国迫切需要提升原创性基础研究水平。近几年我国基础研究财政投入持续增加,但现行竞争项目制的科研组织方式与基础科研规律不匹配,阻碍了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的提升。本文从整体治理的角度构建基础研究院所双层治理理论体系,从政府外层治理和院所内层治理两个方面阐述了双层治理体系的理论逻辑。双层治理体系包括政府外层治理明晰院所独立法人权责,院所内层治理建立以人才为核心的治理机制,二者优势互补,内外联动,有效促进了基础研究院所发展。在此基础上,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成功经验为典型案例,分析政府和院所主体分别在治理体系中的职能和作用,验证了基础研究院所双层治理体系的有效性。本文在总结制约基础研究发展的突出问题基础上,构建与基础研究科研规律相匹配的院所双层治理理论体系,以北生所为例验证了双层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为我国新时代基础研究院所治理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4.
薛永刚 《科研管理》2021,42(8):150-159
    创新是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主要驱动力,在经济转型时期有必要研究创新影响因素及创新策略,增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现有文献主要从创新影响因素、区域创新空间特征、区域创新效率、创新对企业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相关研究结论和成果。区域创新系统是一个多因素交互作用复杂社会系统,并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研究区域创新系统有必要考虑不同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基于相关理论分析提出九个假设,建立了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的空间结构方程模型,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政策、内部经济环境、外部经济环境、专利申请、新产品销售交互作用视角下实证分析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影响因素和路径。以广东省21个市域创新数据为样本,基于ESDA方法分析了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空间特征和空间相关性,基于空间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创新政策、创新要素和外部经济环境对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正向影响,创新政策影响最大;2)创新主体对广东省区域创新具有不利影响;3)内部经济环境对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正向直接影响,但是考虑到各因素交互作用后对新产品销售具有不利影响;4)区域创新空间相关性对广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具有正向影响。根据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适当管控外资引入规模,限制有技术壁垒的外资企业,提高外资利用质量;2)改进现有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评价和激励制度,实施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创新评价体系;3)建立政府主导的广东省创新系统公共平台,提供创新系统所需的信息交互、多方合作、成果交易和需求发布等功能;4)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力度,营造创新氛围,增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余伟  胡岩  陈华 《科研管理》2019,40(11):1-11
本文对30年来创新系统研究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涵盖了国家创新系统(NIS),区域创新系统(RIS),产业创新系统(SIS)以及技术创新系统(TIS)。文章按照创新系统研究的演化历程,分析了每个创新系统方法的理论起源,考察了引用最多的案例研究,分析了空间边界和分析单元,探讨了基本组成要素功能和分类方法,以厘清创新系统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每个创新系统研究方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最后,对创新系统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加强创新系统方法的指向性和规范性导向;对创新系统分析框架内的最新方法进行整合,开展全球创新系统研究;加强对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研究,进一步证明创新系统理论在不同国家情境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经济利益至上的技术创新观使技术创新的社会功能单一化,造成了技术创新行为的社会失范,因此必须接受新的科学发展观的调适与整合。生态化技术创新是一种新的技术创新观,在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前提下,谋求自然生态、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协同共进。提出从生态化技术创新的社会认同性、制度化规范、社会创新系统等方面的社会整合,促进生态化技术创新社会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构建面向知识经济的国家科技传播体系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翟杰全 《科研管理》2001,22(1):8-13,123
科技传播在20世纪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遇到了一系列严重的困难,为促进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支持社会的知识创新和知识应用,需要在国家宏观层面上对科技传播进行有效地管理和规划,建立国家科技传播体系,本文讨论了国家科技传播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社会(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认为在建立国家科技传播体系中,应加强组织平产业平台、技术平台、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等支撑平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构建交叉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是实现技术融合和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理论,从体系创新主体和运行过程出发,对现阶段我国交叉融合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包含基础环境、组织保障、工作运行在内的分系统交叉融合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思路与对策建议,进一步推动交叉融合科技创新体系高效、顺畅运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端产品制造和技术研发面临“卡脖子”的现象突出,“卡脖子”技术问题成为“十四五”时期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攻克的难题。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重大科技工程的新视角,全面分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整体技术、关键技术和应用技术三种不同类型“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过程,尝试回答新型举国体制如何突破“卡脖子”技术,其在解决“卡脖子”技术过程中发挥什么优势。研究发现:(1)“卡脖子”情境的分析要素包括技术属性、价值定位和内外部环境;(2)重大科技工程是新型举国体制的一种典型实践方式,其突破技术瓶颈的优势实际上是新型举国体制破解“卡脖子”技术的优势;(3)面对不同的“卡脖子”情境,新型举国体制所表现出来的路径优势以及技术创新管理不同,需要根据具体的“卡脖子”情境形成有针对性的突破路径。本文揭示了新型举国体制背景下基于重大科技工程 “卡脖子”技术突破的内在机制,为“十四五”时期破解“卡脖子”技术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预印本平台从诞生伊始便被学界赋予了对抗学术垄断,实现学术自由的重要使命,其在发展的流变中逐步确立了“去中心化”的科学交流体系。本研究通过案例分析,结合传播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探析了预印本平台对科学交流体系的影响。研究认为,预印本平台弥合了科学交流的时滞鸿沟,打造了符合学术共同体共享愿景的信息空间,但其过度开放可能引发科学交流的信任裂痕,产生新的数字鸿沟。未来,预印本平台需调和即时性与信息质控,资本化与科学公共性,资源整合与期刊利益之间的矛盾,推动科学交流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