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徐复观将中国文化的动力概括为"忧患意识",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复观突出地将"忧患意识"当作对困难的责任感,一种自我意识,不同于恐惧带来的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忧患意识"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忧患意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同时,"忧患意识"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意识到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它超越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忧患中的个人命运从一开始就同族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促使个人把自我的价值同整个族群价值联系在一起。徐复观推重"忧患意识",强调了其具有的理性自觉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将其作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原发之所。  相似文献   

2.
在艺术学独立为学科之前,艺术家们对门类艺术间的融通就曾做出过积极的探索。徐复观试图在形式和精神两个层面,打破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壁垒,将各门类艺术最终统一到"中国艺术精神"的大范畴之下,从而确定适用于各门类艺术的基础性认识。虽然徐复观没有明确提出"一般艺术学"的概念,但他的尝试无疑对"一般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孔子自称“五十而知天命”,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孔子五十岁时,对“天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说在某些层面上有所了解,但其未知者甚多,已知者亦非完全正确。首先要弄清楚“天命”的含义和孔子对“天命”的认知情况,可以从宗教、人事(政治)、自然、道德与文化、梦与天命的关系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对孔子关于道德文化发展传承规律的认识,应深入研究,使其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以促进新时代文化的发展。其次,要分析孔子对“天命”的怀疑与未知情况,对“天命”未知是因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有孔子所处的具体生活环境,等等。因此,孔子要完全做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是不可能的。最后,孔子的“五十而知天命”与实际情况有较大距离,之所以如此,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认识论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刘敞敬畏天命,并且认为除了圣人之外,一般人是不可能知道天命的。刘敞的天命论具有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又在为现实政治服务上达成一致。他一方面认为人应当敬畏、接受和顺从天命,难免染上迷信和唯心主义的色彩;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又使得他的天命论中包含着一些唯物主义的成分并闪耀着主体性的光辉。  相似文献   

5.
徐复观是当代新儒家的著名代表,在文化哲学领域卓有建树。他探讨了文化与文明、文化与人、文化与传统的关系,认为:文明是科学系统,文化是价值系统;文化由人创造,人的本质决定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的共性和个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传统在协调两层文化的冲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徐复观的文化哲学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认知和文化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戈萍 《时代教育》2012,(19):179
孔子维护周礼、崇尚周公,但后来却想推立新王来施行其仁德思想,即他所谓的"为东周"。这个转折点应当出现在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时,"知天命"使他顿悟周公"天命靡常"的奥秘。此后孔子仕于鲁及周游列国的一系列言行,可以充分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西周"天命有常"的宗教信仰,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天象有常"的形式说明,其意义引发了"天命"信仰向知识层面的"自然规律"的转化."有常"观念随着周人理性认识水平的提高,渐次溢出了宗教崇拜的领域,而从过程、动态、变化和关系中去把握"有常",具体表现在对"常"、"不易"、"极"、"则""阴阳"和"五行"观念的重视.这些都为东周"天道"观念的转化与兴起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在论述了先秦赵人天命鬼神观念总体特征的同时,着重挖掘了赵人的不同阶级、阶层,由于其社会地位,政治需要和各自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多寡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在天命鬼神观念上的集团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分析,在论述了先秦赵人天命鬼神观念总体特征的同时,着重挖掘了赵人的不同阶级、阶层,由于其社会地位,政治需要和各自掌握的文化科学知识多寡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在天命鬼神观念上的集团差异.  相似文献   

10.
“追体验”是徐复观诠释传统艺术精神所提出的基本方法,主张读者从自身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出发,立足于下落践行之“心”,关照出传统艺术精神之神髓。该方法的形成与徐复现自身的人生体验、对时代学风敏锐的洞悉、对西学思想资源的汲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郭店儒简的天命、天道观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并有深入的发展。其一强调“天生百物 ,人为贵”的道理 ,其二以“天常—人伦”相结合 ,深化、发展了古老的天命观 ,其三“知命”作为简书天命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已有一些新的理解。最后简书把天道、人道贯通起来 ,且突出地论述了人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哲学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天人相通,一是天人相生。由于“天”的多重意蕴,“天人合一”思想有其内在的问题,要发挥古代“天人合一”的当代价值就必须把它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即以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念为基础,在通过对“天人合一”固有结构的改造,才能发挥出“天人合一”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3.
徐德庵是我国语言学知名学者,早年专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所撰论文既有师承,亦颇多创见,对研究汉语方言词汇、汉语词族、语音变易规律以及推求本字,探寻语根,考索联绵词的音义,均具参考价值。建国后主要研究古代汉语语法,在此新领域,不断探索、更新研究方法,走自创之路,抒新颖之见,对解决古汉语语法分析中的难题和丰富古汉语语法理论内容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徐訏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创作成就特别突出的作家,文章试图对徐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梳理与概括,使得读者对徐訏研究状况有一个整个认识,从而对徐訏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徐讠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命运奇特的作家。这位活了72岁,“长长的一辈子,除了写书,出书外,好像什么也没有做”,有长、中、短篇小说70部,还有为数不少的新诗和剧本的作家,并没有得到评论家的足够重视。根据评论界对徐讠于的关注、研究状况,文章从20世纪40年代始,至新世纪止,对徐讠于研究的历史轨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爬梳和整理,以期对研究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不论是中国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天人相分”,都没有处理好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天人合一”一味强调人类必须顺从自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无所事事,缺乏对大自然的探索精神;而“天人相分”则一味强调以人为中心,征服自然,虽然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吸取两者之精华而摒弃其糟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我们创建和谐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教育哲学思想的基础是人性论。在徐复观看来,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格世界的完成;第二是奠定了中国学术发展的基础;第三是对教育价值的积极肯定。  相似文献   

18.
如何对待命运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人生智慧问题,命运观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大约从孔子开始,命或天命问题就与人生哲学结合在一起了。在先秦哲学中,形成了以儒家的知命观、道家的安命观、墨家的非命观为代表的三种典型的命运观。先秦哲人对待命运态度基本上是理性的,强调人应在命运面前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天人合一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汉赋的创作,一是表现为汉赋作家大力宣扬对帝王的“一尊”和“一统”的思想;其次,还表现为汉赋作家对天子仁政的歌颂;第三,汉赋中细致地描绘了天子的祭祀活动,从中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观念对汉赋题材的影响;第四,汉赋在对建筑的描写方面,同样充满着天人合一的观念。  相似文献   

20.
徐志摩在抒情诗中流露的爱情观是"爱情在别处"的爱情观,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爱的意象的神秘遥远;爱的过程的流动不居;对死亡的美化。徐志摩的爱情观是导致徐的爱情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