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教育的兴起有着现实的时代背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公民教育兴起的直接原因。现代社会的内在规定——现代性——则是公民教育兴起的根本原因。可以说,公民教育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公民教育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主题主要体现在人权、自由与正义等层面。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公民教育的有机整体,共同保障着个体的神圣权利并呵护着人类文明的底线。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与公民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在本质上是市场经济社会,现代化最根本的表现就是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从根本上来说,现代化的最终完成必然表现为人的现代化。在现代社会,使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充分体现的主体形态是公民。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现代公民作为主体。现代公民的培养,必须依赖教育。  相似文献   

3.
源自古希腊的公民伦理,主要是建基于主体性之上的现代公民在宪政社会中所应具备的行为意识和规范,是外向度的政治权利的要求.儒家伦理则是内向度的德性的追求.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不相适宜的地方.然而儒家道德与公民伦理在当下中国的公民社会建设中还是有着共生之道的.  相似文献   

4.
促使学习者公民性的成长与成熟是学校公民教育的职责与使命.公民观的历史形态有德性至上论、民众身份论与自我建构论,三者对公民性的基本理解迥异.公民性是潜藏在人的“公民”称谓背后的一般元素与根本特性,德性、群性与智性是它的基本构成.“三维”学校公民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人性塑造、群性养成与共同体生活智慧培养,做人教育、规则教育与做事教育构成了这一公民教育形态的三个立足点.  相似文献   

5.
原初意义上的公民概念出现在古希腊,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概念.培养公民是现代政治体制--共和制得以维持的必要基础,而公民教育则是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中国在未来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公民教育来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即现代化公民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意识的概念进行界定,以此为基础阐述社会管理创新和公民意识培育的关系。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基础,公民意识的提高直接影响社会管理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社会管理创新水平的提高也会促进公民意识的提升。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适应了当今公民社会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些欠缺,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政府必然要致力于建立一个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的公民社会。公民意识培育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在宏观层面,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在微观层面主要从扩大公民参与渠道、推动学校德育改革、培育有德行公民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义与友爱是两种非常重要的德性。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特殊正义,友爱则主要体现为基于善德的友爱,它们不仅仅是好人的德性,也是好公民的德性。古典公民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具有正义感和彼此友爱的好公民。现代的公民教育则只注意培养去德性的好公民,忽视了对好公民所应当具备的好人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活跃的网络舆论成为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现象。就其动因来看:技术层面,互联网环境下新媒体的使用为公民舆论参与带来了方便快捷;经济层面,改革开放带来的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分化引发公民参与本身的强劲需求;而政治层面,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和推进,则为我国公民舆论参与开辟了空间。伴随着公民网络舆论参与的活跃,网络舆情舆论研究方兴未艾,但目前我国网络舆情舆论研究多基于负面舆论事件展开,缺少基于治理实践需要和治理视角的系统的理论构建,特别是缺少基于公民利益表达需要的公民参与和政府治理优化层面的分析,致使研究推动舆论引领、舆论危机事件推动治理实践优化的现实价值被削弱,以致于实践中引发舆论危机事件的治理错误重复发生,甚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当前我国网络舆论研究亟需观照我国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程,强化公民参与的研究视角;同时以公民舆论参与研究为突破口,助力我国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9.
窦武 《教育评论》2014,(4):98-100
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相互契合的过程中,公民教育成为理论和实践关注的重要领域,而从公民需要的视角研究公民教育问题的为数不多。公民需要是公民行为的内在源泉,因而公民教育要重视公民的主体性,促进公民认同,重视公民的需要,从而使注重内在需要而构建的公民教育理论体系更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古典公民建立在古典共和主义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则启蒙于自由主义,以自由主义为主导.自由主义的公民追求权力和利益的平等,因此,公民正义感以互利为核心,这是成为公民的必要条件,也是公民德性的底线要求.但互利的正义感不仅是有条件的,而且过于关注利益的分配,是有局限性的.克服其局限性,必须超越单纯的正义感的互利性,以相互善意弥补和完善之.培养公民的正义感,是公民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不能只限于正义感,还必须超越正义感,培养公民的同情心、友爱和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是培养未来合格公民的基础阶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遵守基本的行为准则,学会做人、做事和交往,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推行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在学校公民教育中彰显“尊重”的核心价值,围绕“尊重”这一价值内涵,根据学生年段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学生公德养成目标和公德行为细则,并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将其渗透于日常公德养成教育全过程,濡染学生的德性,为学生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国公民德性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骥 《高教探索》2008,(1):26-30
公民社会的出现和发展是客观的历史潮流,任何一个现代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都应对健康而合法的公民社会不但加以容纳,而且促其发展。高等教育在公民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培养公民、引导文化以及组织中心是其三大功能。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公民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功能缺失现象,这要求政府转变管理大学之方式,而大学本身则需要重建方能履行其角色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试论现代社会中的公民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提倡人的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呼唤现代化的政治文明的实现.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没有达到发达的程度,加上对公民意识的片面理解,很容易造成我国公民意识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对现有的政治教育进行改革,使之向现代化的公民教育转变.而教育体系的完备又是公民教育转变的必备条件,与之相适应,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选择适当的教材和恰当的实现途径都是我们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教育以人为起点,以人为目的,人的概念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当今教育改革陷入理论的焦虑与实践的困境,其症结在于对人的理解与认识存在误区,陷入国家功利主义和个人浪漫主义两个极端。国家功利主义把个人作为国家社会发展的纯粹工具,个人浪漫主义则把个体的终极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公民是国家和个人之间矛盾调和的产物,现代公民则是个体和社会共同体之间互动的良好桥梁和纽带。当代教育症结的消除和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蕴含于公民教育的理路与实践之中。"公民"不仅仅是教育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蕴含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的人学理念。  相似文献   

16.
李筱琴 《文教资料》2011,(28):209-213
公民意识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意义的课题,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作为未来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决定了我国现代社会建设的程度。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公民意识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从国家、社会到学校各个层面都存在着问题。如何在困境中获得突破从而成功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体系?国外的经验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我们应从国家、社会和高校三个层面进行突破,从理论教育到实践教育都要进行重新构建,这是我们当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全球教育展望》2008,37(4):50-54
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德性教育思想阶段。在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公民德性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德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德性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历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程度是与其公民教育程度密切相关的.中国现代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完善与发展呼唤着公民社会的出现.未来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如何发挥公民的主体性作用,如何使公民教育与中国传统精神相融合,如何促使传统道德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变从而服务于我国的社会文明建设和民主化进程,是本文希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进入21世纪,公民教育逐渐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教育主题.中学生未来的角色众所周知,这就决定了中学生公民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显然要把学生公民教育摆在思想教育的突出位置上,在校期间就要树立正确的公民意识,养成正确的公民行为习惯。针对中学公民教育的现状,我们有必要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中学公民教育的目标、环境等方面不断创新,尝试建构针对性更强的中学公民教育体系,为未来培育合格的公民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在向现代化转变过程中对当代中国农民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农民对这些要求的适应或反应使他们在身份与权利上出现了结构性的严重不对等,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公民地位”。因此,从人学视野构建“公民社会”和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逻辑地成为确立当代中国农民“公民地位”的根本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