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文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今天在我们研修班导师顾书华的作文课上,我却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学生们在笑声中思考,在轻松中表达,在交流中提高。一直令教师畏难、学生畏惧的作文课,为什么补顾老师上得如此轻松、有趣,又如此有效?她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引领着学生们兴致盎然畅游“作文王国”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顾老师的这堂作文课,亲身感受她那颇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贾晴 《山东教育》2007,(9):34-34
作文溧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学生双手握着笔,紧皱眉头;有的唉声叹气,草纸撕了一张又一张;有的忙着翻找作文选,东拼西凑……如何减轻作文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把写作变成他们的“乐事”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付承葳 《辽宁教育》2008,(12):34-34
作文应是“说真话、诉真情”的自由天地。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生习作要求: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实呢?一、转变观念.要学生敢吐真言学生在作文课上往往会出现愁眉苦脸的现象。这时教师往往会拿出范文供学生们参考.学生大多会照猫画虎地一味模仿.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想写却又无从下手,  相似文献   

4.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后当学生动笔写作时,依然有不少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从何下笔。教师就纳闷了:指导了那么久,怎么还不会写呢?通过了解发现,其实教师往往对作文“怎么写”强调得比较多,而学生更愁的是“写什么”。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殊不知学生也正为无“米”做“炊”而发愁呢。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找“米”做“炊”呢?本文根据自身实践摸索总结了几条作文的取材之道。  相似文献   

5.
为开创作文教学的新路子,广西电教馆进行了广西“十五”规划教育科学课题“听音想象作文”的教学实验。此前,先经过了三年小范围的教学实验,然后才在全区城乡小学广泛地开展教学实验。目前全区有近500所小学1000多名教师参加了这项课题实验。老师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实验效果进行了检测,有一位六年级学生说:“如果一开始老师就用这种方法上作文课,我们怎么还会害怕作文呢?”这发自内心的感慨,反映了众多学生的切身体会。请见下面六年级一个班的“听音想象作文”实验效果测试:这项教学实验之…  相似文献   

6.
车辉 《教师博览》2010,(9):11-12
2009年11月7日,在一场名为“阳光杯”的作文论坛上.来自各地的优秀作文课教师展演了各自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有表演魔术的,有抒情的.风格各异。与会的教师专家在对他们的创新大加褒奖之余.也提出了自己的担心:现在有多少孩子是真正喜欢作文课.又有多少老师能真正领会作文的精髓要义呢?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热情,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虚假,无病呻吟,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学生完成的作文往往是“移花接木”式的虚假情感,仿真思想,以及复制的语言、粘贴的表达技巧.这种写作教学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对作文课不是充满期待,而是厌烦和怯怕?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文时只是借助现成的言语材料拼凑作文,而不是“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一份“情书”中,我们获得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说:“作文太难了,就怕上作文课,一听说作文心就烦,脑发胀。不知从何下笔!”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厌烦作文到喜爱作文呢?我觉得。教师必须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成为学生的指路明灯。要想让学生真正轻松愉快地写作文,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相似文献   

9.
徐壮志 《湖南教育》2002,(17):53-53
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作文批改工作呢?我们不妨采取“师评”、“互评”、“自评”三者有机结合的方法。做到每篇习作有三种分数、三种评语,即师评分、师评语,互评分、互评语,自评分、自评语。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批改需分三步走。教师的指导性批阅。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能作精批细改,只能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出指导性批语:书写,语言,结构,选材,主旨。给出评语后,还应打出师评分。计分也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标准:书写5%,语句10%,结构20%,选材30%,主题35%。将主观性很强的作文评分尽量客观化。通过这样的指导性批阅…  相似文献   

10.
我在作文课上无意中听到了学生的一句真心话:“要是谁说不怕写作文肯定是假的。”由此可见,习作成了学生天字第一号大敌。厦观我们的作文教学,缘何带给学生如此之深的恐惧之感呢?我想恐怕是教师这样那样的要求无形之中为学生形成了“八股模式”,  相似文献   

11.
周爱玲 《考试周刊》2011,(77):60-60
一 临近期末考试,我在集体备课时提问:“作文要如何复习?”没想到得到的答案是:“作文还要复习呀,就是复习了也白复。”难道在我们农村中学作文课真的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吗?作文课上与不上真的没什么区别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异常的情况呢?  相似文献   

12.
长时间以来。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单纯地从学生成绩的角度去进行作文课的教学.影响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抵触情绪: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小学生生活经验贫乏,知识面狭窄,语言积累不丰富,使他们一遇到作文就抓耳挠腮,笔杆似有千斤重,怕上作文课就像老鼠见了猫。怎样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乐说呢?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习知识如此,写作文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关键在“好”和“乐”二字上下工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写作教学中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欢天喜地、毫无惧怕地走进写作天地.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作文课老师讲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是现代作文课正常情况。好多老师甚至作文题目在黑板上一写,然后提一些习惯性的要求,诸如语言通顺、围绕中心选材、文体不限、600字以上,这样泛泛指导一下,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试想这样的作文课怎能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呢?学生只能是被动地听,丝毫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长此以往,只能是让学生对作文产生厌恶感。因此,作前指导是学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一环,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听一些中学生说:“我们学习语文,最怕的就是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作文课老师一般都作指导,讲的是一套怎样选材,怎样剪裁,怎样开头和结尾等,老师越讲,我们就越不知道怎么写。”为什么学生觉得无话可写呢?为什么老师越讲学生越不知道怎么写呢?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生活的真实体验,缺乏对客观事实的独特感受。最近,笔者尝试用“作文三步法”中的“感知”去指导学生写作,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感知”的确可以成为提高学生作文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5.
用“图表法”进行作文课前指导周丽鸿对初中一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课前指导,用什么样的方法最为有效呢?我们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运用“图表法”效果不错。所谓“图表法”指导,就是借助“表格”或“简图”的方式进行作文指导.其特点是;重点突出、易于操作、体现主体、...  相似文献   

16.
张秀珍 《现代语文》2011,(2):151-151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欲其收效,欲令学生获得实益,最重要之一点在提高教师之业务水平。教师业务水平高,讲读课教得好,作文课指导得好,学生自能日进有益。”如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让教师把作文课指导好呢?  相似文献   

17.
农村小学生由于生活面较窄,见闻极为有限。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痛,不是觉得“无话可说”、“没东西可写”,就是作文素材贫乏,作文思路狭窄,缺乏新意,套话空话连篇。许多小学生对作文课常有厌倦情绪。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们走出困境呢?我在这儿谈一点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打开学生日记本,常常看到这样的让老师伤心的语句:“作文真让人头痛!”“我最怕上作文课了。”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好多学生都在那儿抓耳挠腮,不知如何下笔。这些现象足以说明,惧怕作文是学生的通病。那么,该如何让学生喜欢作文,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相似文献   

19.
教师讲课都有“断课”的问题。有的教师讲到哪断到哪,下课铃响便断课。这样的断课法,势必造成断得突然,起得困难,学生印记不深,课堂气氛冲淡,待至再上课,教师承上费劲,启下费时,一堂好端端的课便会因此而逊色。久而久之,学生听这样的课便觉索然寡味。那么,怎样断课呢?笔者以为不妨采用以下教法:悬念断课法。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讲课时,灵活地随着下课铃声而设悬念断课。譬如:“渑池之会之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将相关系如何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们连很好地隐蔽在高地下面的山沟里,那么,邱少云是怎…  相似文献   

20.
班花     
我们一些教师在批阅大堆大堆的作文时不禁喟然长叹:批改又有什么用呢?学生最多瞧一眼分数便顺势塞入课桌。作文课上,学生看着教师捧来一大撂作文本,几乎同时发出“又上作文课”的怨叹。一些学生化用鲁迅的诗来凋侃作文课上的自己:“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咬断烂笔头。”作文课惨遭冷遇,其中缘由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