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可见,积累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性。名诗人陆游曾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证明了这一点。然而,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积累,导致动笔时觉得没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2.
高效能的学习是建立在高效能的教学基础之上的。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如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教师专业发展也是这样。“学科的功夫在学科之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向,也是提高教学效能的一个主要关注点。这就是说,一个学科教师能否教好书,进行有效的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很重要的一点并不在他的学科知识和学科的教学能力如何。首先,高效能的教学需要有高效能的教师,其中,坚实的学科基础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则在于学科之外的专业修养。高效能的教师体现在以下方面:1.认为和学生一起活动是重要的和有意义的,期望学生…  相似文献   

3.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人陆游主张学诗要重“诗外功”。其实,教学何尝不是如此。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使自己的课达到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其关键也不单在一堂课上的40分钟,还需教师的“课外功”,即这位教师学识功底的厚薄,对教材、教法的掌握和运用的熟练程度以及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程度。如前苏联有位历史教师,很成功地完成了一堂公开课,有人问他:“准备这堂课,你花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说:“准备了一辈子。”实际上他准备这堂课仅用了十几分钟,那为什么说“准备了一辈子”呢?…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我市在小学自然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给学生以充足的研究学习空间,下面就《热胀冷缩》(一)一课谈一下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自己捉出问题 一般的自然课教学,在导入新课时,都是由教师提出这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而这节课教学时,教师是这样做的: 1.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一幅幻灯片(在炉子上烧一满壶水,水还没开就溢出来了。)让学生观察这种现象,提出问题。 结果学生思维非常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主动提出了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新的理念说明: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注重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注重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主导性。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能落实到教学中时,课堂教学就会有高质量。但是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落实到位,怎样才能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呢?本文试就“教师主导的内容”“落实学生主体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功夫在诗外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陆游的这两句诗,许多人都耳熟能详。一些语文教师常常把它当作指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有益经验而谆谆告诫不已。其实,它又何尝不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教好语文的最有价值的金玉良言呢?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教学沙龙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学生在完成“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39千克,平均每千克黄豆榨油多少千克?榨1千克油要多少千克黄豆?”这类问题时错误率较高,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强调总是出错,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此言一出,顿时引起所有在场教师的共鸣。大家纷纷就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教师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处理这类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榨出的油算出来一定要比黄豆少;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看到“每千克黄豆”时黄豆的数量就是除数……然而,一位教师介绍说针对该题采用了大量的强化训练,努力使本班学生个个能正确解答,但是最终测试时还是有几个学生出错了。  相似文献   

8.
“启发式”二题□李明生一、关于“启而不发”启发式是教学中必须遵循的主要教学原则之一。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一教学原则时,却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如何“启”,学生就是“一言不发”。对此,有些教师总是责怪学生不配合,不“捧场”,其实这是错怪了他们...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培养创造力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教三年级“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先让学生计算 206×358。因为学生已学过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很快用竖式算出得数。当学生算好以后,教师说:“你们的计算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被乘数和乘数位置的方法自己验算一下。”学生验算好以后,教师进行检查,发现全班五分之二的学生在验算时,用0乘这一步省略掉了。学生的验算正是这节课要教学的例题:358×206。在老师没有教学的情况下,学生自己省略掉用0乘这一步,就是一种创造。 类似例子,比比皆是,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0.
在公开课上,笔者先后听了两位教师教学《葡萄沟》一文中“蒸发”一词。由于两人的教法不同,其效果也大不一样。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是这样的:当出现“蒸发”这一词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解释:蒸发就是液体表面缓缓地化为气体。这时,该教师怕学生听不懂,紧接着又赶忙补充说,小朋友把洗湿的衣服晾出去,晒干了,这就叫蒸发。学生听后似懂非懂。另一位教师则以学生的感性知识作依据,想方设法启迪学生,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他是这样教学的:师:你们吃过葡萄吗?它是什么滋味呢?生:吃过,葡萄酸而甜。师:你们吃过葡萄干吗?它又是什…  相似文献   

11.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倡算法多样化是《标准》关于计算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努力尽量体现这一精神,但却存在着偏差。下面笔者从几个教学案例出发,谈谈对算法多样化的几点理解。案例1:某位教师在教学“5的加法”时,教师先出示一个动画情境:有4只小鸟,又飞来一只。让学生观察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教师在都加以肯…  相似文献   

12.
陈莉 《小学生》2010,(5):18-18
数学多为抽象、枯燥的,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无味,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尽量将书本上的知识加以研究,使之变为形象、生动、有趣的问题,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游戏中、实践中学到知识。例如:教学“轴对称”这一节课时,书本上定义为:某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后,  相似文献   

13.
王倩 《青海教育》2010,(1):39-39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学生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虽然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仅有四年,但对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感同身受。初为人师时,对作文教学的认知一片空白,只好以上学时教师为我批改作文的模式作为我作文教学的标尺。时代在变,人的思想在变,语文教学也在悄悄地改变,学生的作文也与以上变化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本文着重探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辩证地处理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关系.1王教师主导性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一定要发挥好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教育下,有效地发展,这是因为: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全面地帮助教育学生.包括思想的、心理的和技术的影响.在中学教育实习时我们了解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影响较大的除班主任外,就是体…  相似文献   

15.
一、欣赏学生的“亮点” 学生总是期望被老师欣赏。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这快乐,是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的。在教学用语里,教师经常使用欣赏的语气,这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巨大的信心、更多的投入。例如当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正确时,教师以欣赏的语气赞叹:“答得多好啊!多么富有独创性!我真为你感到骄傲”!学生作业取得某些进步时,老师说:“我很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解法”。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常常感到幸运。因为教师能从学生的习作中体会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感受着学生成长的迷茫与困惑:洞察着学生心中稍纵即逝的念头;发现着学生内心的纯真与善良:分享着学生动人的故事,与学生一起哭、一同笑。每每这时,笔者就会觉得自己在和学生一同成长,这就是作为教师的幸福所在。记叙文作为小学生习作中最主要的写作体裁,在写作时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17.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中年级教师都碰到过这种现象:学生对汉语拼音、生字、生词、查字典的学习轻松自如,但在阅读一篇文章后回答有关理解性问题时,往往感觉吃力。如:教小学语文第三册《军神》时(苏教版),要求学生回答“为什么沃克医生要称刘伯承为‘军神’?”教师花了不少力气,可绝大多数学生还是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一问题。这实际上反映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种过渡性,即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理解性教学的过渡。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阅读理解过程包括八种不同的水平:(1)印刷符号特征的加工;(2)字母或字的加工…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中,常听到学生说:“我怕老师提问时点到我的名字,讲错了难为情,同学看不起自己。”这是学生对数学存在畏惧心理的表现。于是这部分学生遇到提问时一定说“不会”.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心理随之受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教师在教学有关排列组合的内容时,他没有先讲排列后讲组合,而利用与学生见面握手的情境先教学组合内容,然后教学有关排列的内容。其理由是:纵使比排列方法简单,结果少,学生易于理解。还有一位教师,在学生还未学习乘法时,就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其理由是:除法的意义最初是由“平均分”引出的,与乘法没有多大关系。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这两切课上得都很精彩,但是都没有获得一等奖。你认为这样的调整合适吗?  相似文献   

20.
写下文题,突然想起语文书中的两首古诗: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和朱熹的《观书有感》。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人抒发的是读书的感受,可我觉得,这何尝不是说我们习作教学的努力方向呢?只有引导学生坚持阅读,获得“源头活水”,才能使其在习作时言之有物,言之得法;而又只有在实践练笔中感悟体会。才能真正明了自己写作的长处与短处,使写作水平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