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论历史乡村地理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乡村地理是研究历史时期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是历史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其研究目的是总结历史时期乡村地域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及与外部地域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律,为现实乡村建设和和谐发展服务。历史乡村地理学既不是一般的部门历史地理学,也不是一般的区域历史地理学,而是一门区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历史人文地理学分支。无论从乡村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来说,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和历史地理学科的整体建设需要来说,历史乡村地理的研究都必不可少,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2.
历史社会地理学的若干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历史社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社会,包括各种社会集团的区域分布、形成过程、空间结构、行为特征、心理差别、社会问题及其时空演变系统。它的根本特性是区域性、时序性、综合性、社会性和阶段性。历史社会地理学来源于历史学、地理学和社会学,是一门综合历史地理学与社会地理学的整合学科。历史社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应为历史时期的社区研究、不同区域人群兴衰的地理背景、不同区域人群的空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规律、不同区域人群的社会行为和历史时期社会问题的空间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广东紫金县茶产业为例,运用田野研究方法,探析乡村农业空间的数智化转型过程。研究发现,乡村振兴视域下数智乡村建设仍存在数智技术应用环节单一、村民数智素养总体偏低和数智乡村治理路径滞后等现实难题。未来数智化赋能乡村振兴应推进数智技术创新供给、提升乡村居民数智素养和优化数字乡村治理路径,使数智技术引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全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乡村地理考察的目的和意义乡村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新近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它以县域为单元的非城市化地区一一乡村作为研究对象,以乡村地区人地关系的协调为研究核心,从综合的角度探讨乡村地区的人口、聚落、经济、社会、文化和资源利用等各种人文地理事象的空间特征、形成过程、发展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任何人文地理事象都必然要落实到一定的地域上,离开具体的区域,人文地理的研究就将失去意义。而乡村是与城市相互对立,但又是相依存、相互渗透的两大基本地域类型之一,所以,乡村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一样,是人文地理学中独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人地系统是地理学最为重要的研究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有赖于人地系统的合理结构与优化模式以及人们对此系统的有效调控。县级区域是一个具有复杂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本文以黄陵县为例,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和统计数据,分析县域人地系统中人口、资源、经济和社会等结构特征。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人地系统演变的动态调控模型,对该系统进行多种发展方案调控试验,比较优选出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的优化调控模式,为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世纪50年代苏联学者的历史地理四分法传入我国,某些论述曾勾画出"区域历史地理"的轮廓,至60年代中国学者提出新四分法,才确认其属于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的发展既是传统学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的有益成果,也是中国历史地理日益走向成熟的证明。目前其研究方法和方向在于,从分区、分类、分级和空间发展过程两方面构成时空连续性研究,形成高度综合的区域发展系统。  相似文献   

7.
空间生产方式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契合性决定空间更新的实际成效。前者更关注生产空间的交换价值,主张将乡村空间资源尽可能景观化,使之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消费品,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后者更强调生产空间的使用价值,注重贴合在地村民生产生活需求和村庄的长远发展利益。进一步进行“过程性”“关系性”和“情境性”分析,发现由政府和企业主导的前者,其经济效益和可持续性很难达到预期成效;由政府、社会组织、在地生活者以及其他主体共同参与的后者更契合乡村社会基础,并形成了一个多元的新社会空间。如将“制造景观”理解为“外源式”空间生产,而“创造生活”则属于“内生型”空间生产,其能自内激活乡村的生命力,在实现乡村空间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的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生活、生产和消费的社会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从相关研究者的研究视角,从我国乡村与乡村空间的定义及特征、乡村空间规划的相关理论、体系与内容、实践等方面总结了我国乡村空间规划研究的进展.评析了研究的不足,指出急需探索一套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方法,指导各层次规划实践,为国内乡村空间规划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大力开展乡村社区教育有利于承认与发扬乡村教育的多样性,增强居民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居民学习的内生动力,从而使居民的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如何通过社区教育,将绿色艺术设计融入居民的生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新课题。社区教育营造乡村绿色艺术生活的过程,是以乡村居民为主体,重新发现和构造乡村社区教育模式,实现居民终身学习与艺术生活的双向互动过程。通过调查研究,社区教育营造乡村绿色艺术生活的实施策略应包括加强相关制度保障、丰富社区教育绿色艺术生活课程的形式、提升区域社会教育力和构建居民社区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依托其新主体、新技术、新方法、新平台赋能乡村旅游开发,有助于扩展乡村旅游发展空间、推进业态产品融合创新、创新商业运营模式及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实现乡村旅游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针对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中的困境,提出要优化数字旅游发展平台、引导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优化数字旅游运营机制、营造数字化发展环境,加快建设资源共享、协同发展、共荣共生的乡村数字旅游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2.
乡村社会治理一直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十九大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重点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研究和乡村社会治理力提升的路径研究。研究者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全面阐述了“三治”融合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内涵以及意义、地位和作用,还具体分析了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解决的对策,并进行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研究。研究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阐释;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探索。但也存在研究视野有待拓宽、内容有待细化、现实指导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生态振兴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作为理论指导,强调人文历史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实现乡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在其实践进程中,存在如环保理念淡薄、资金支持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要增强乡村生态振兴主体的环保理念,加大对乡村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体制,以系统观念为指导整合统筹资源,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  相似文献   

14.
高效可持续利用乡村资源是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课题.乡村公共空间是集中体现乡村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状况的宝贵资源,合理的景观营造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乡村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的发展.当前,村民可达性强的典型乡村公共空间已基本得到关注、发展和利用,而一些特殊公共空间虽然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却鲜少得到关注.以龙岩市永定区龙门寺前的公...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乡村教育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思想、乡村教育困境及对策研究,以及乡村教育振兴研究等。乡村教育研究的趋势是将乡村教育思想运用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教育振兴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未来乡村教育研究可开展经典乡村教育思想再思考,加强合作研究和研究队伍建设,因地制宜解决乡村教育振兴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选取锡林郭勒盟南部的多伦县和正蓝旗为研究区,采用平均最近邻指数、核密度、空间热点探测分析等方法,从聚落数量、规模、空间分布、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比分析1990—2018年锡林郭勒盟农牧区乡村聚落时空演变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区聚落斑块数量多于牧区,且农区聚落斑块数量增长趋势显著.(2)农区聚落斑块面积、平均斑块面积、最大斑块指数均大于牧区;农区小型聚落的数量和面积占比较大,牧区大型聚落的扩展速度较快;农牧区乡村聚落均为低值集聚且农区聚落规模差异比牧区更加显著.(3)农区最邻近指数逐渐减小,牧区最邻近指数逐渐变大;农区乡村聚落分布密集,牧区乡村聚落分布稀疏.(4)交通因素对农区聚落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城镇化因素对牧区聚落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复杂;地形条件和经济发展对引起农牧区乡村聚落分布差异的影响较小;人口是导致农牧区乡村聚落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城市规划专业学生对自然地理学的学习兴趣及效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自然地理学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联系,围绕自然地理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突出重点内容,注重培养学生人地和谐的城市规划理念,重视自然地理实习教学。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系统综述法对1999—2022年129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从载文数量、发文主题、研究学科、来源期刊、发文机构、代表性作者文献情况6个方面,剖析乡村生态旅游研究的进展阶段、研究主题与关注热点。研究发现,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具有与乡村建设协同的动态发展特征,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扶贫及其与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农村建设结合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学者关注热点。基于文献分析梳理对中国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9.
乡村治理长期倚重于技术治理及制度约束的刚性治理手段,而忽略了情感治理的价值。在国家全力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乡村嵌入情感维度弥合治理空隙成为可行路径。乡村治理过程中存在情感的异化及疏离性偏离,有别于情感治理所追求的反映公共精神的正向情感,影响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模式的转型、治理方式的更新、治理氛围的营造及治理保障力度的强化实现情感的矫正,建设“有温度”的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旨在解决"三农"问题的乡村空间重构和规划是当今中国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欠发达地区乡村社会转型滞后、小城镇空间集聚功能弱、村庄空废化等问题凸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空间重构提供了契机,乡村空间重构是新农村建设的现实路径选择.城乡统筹规划是乡村空间重构的立足点,整合重点城镇发展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关键,整治村庄生产与生活空间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点,改造传统农业是乡村空间重构规划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