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月初的北京,惠风和畅。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座谈会召开之际.记者有幸专访7200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成就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永生。他是当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成就奖中最年轻的非院士获奖者。  相似文献   

2.
正又是一年一度深秋时节,又是一年一度何梁何利基金颁奖大会。2018年11月6日,56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工作者齐聚北京钓鱼台国宾馆,接受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励的崇高荣誉。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由著名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弥曼捧得。遴选出的37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18位"科学与技术创新奖"获奖人,均是我  相似文献   

3.
名师风采     
<正>黄维,1965年5月出生于河北。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教授,有机光电子学家。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千人计划"特聘专家,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奖项。在有机光电子学、柔性电子学等领域取得了大量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和  相似文献   

4.
<正>10月20日,何梁何利基金201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大会并讲话。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全国政协副主席何厚铧出席颁奖大会并为获奖者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获2010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范上达等33人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余成斌等17人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何梁何利的光荣绽放2010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重要  相似文献   

5.
国内     
正"马永生星"命名仪式在京举行7月27日,由何梁何利基金、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共同主办的"马永生星"命名仪式暨学术报告会在京举行。经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推荐、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申请,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批准,国际编号为210292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马永生星"。马永生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沉积学家、石油地质学家、海相碳酸盐岩油气  相似文献   

6.
梁思礼1924年生于北京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研制领域创始人之一,航天可靠性工程学开创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航天C A D技术倡导者和奠基人,“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曾荣获“中国老教授科技兴国贡献奖”,曾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相似文献   

7.
11月29日下午,我国著名超导专家、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我国著名实验物理专家、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手中接过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牌。  相似文献   

8.
<正>因在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等领域做出的杰出科学成就,施一公获得了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说:"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才成就了今天的我。"认识施一公的人,总会对他印象深刻。他走路生风,旁人要加快脚步才能勉强跟上;他言辞犀利,每一次演讲都令人心潮澎湃;他不知疲倦,睡眠时间不超过6小时却能每天斗志昂扬……举手投足间,施一公都展现了超  相似文献   

9.
何梁何利基金2007年度颁奖大会10月31日在京举行。我国桥梁工程设计大师、上海市政设计研究总院总工程师林元培院士和普光气田的发现者之一、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分公司总地质师马永生,分别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币。另外4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荣获"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1位荣获"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奖金20万港币。  相似文献   

10.
<正>这几年,茹振钢进京的频率实在不低,从"矮抗58"被授予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到当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优秀工作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屡屡出镜。再次见到茹振钢,是他来京参加何梁何利基金201 6年度颁奖大会之际。在本届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榜单上,他正是35位"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之一。"能够获奖,不仅是对我和团队在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品种培育与应用方面工作的肯定,更重要的是鼓励我们未来在小麦研究上进一步努力。"茹  相似文献   

11.
2004年5月28日上午,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的"科技奖励国际论坛"第六讲在科技部举行。在中国科学院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本次沦坛邀请到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纳米科技研究专家白春礼研究员作题为《纳米科技发展动向和中国的最新进展》的报告。 白春礼院士从8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纳米科技的研究,是纳米科学方面的权威。本次论坛上,白院士从纳米科技的内涵入手,介绍了纳米科技的基本情况、纠正了民众对于纳米科技的误解,同时结合最新的数据,介绍了发达国家纳米科技的政策、资金投入,以及世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并对未来纳米科技的发展进行了预测。白院士还着重介绍了我国纳米科技在基础研究的投入,产业化进程等方面的情况。他的报告深入浅出,是一堂生动的前沿科学的科普课。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何梁何利基金奖获奖代表座谈会5月5日下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同时出席的领导嘉宾还有: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何梁何利基金评选委员会秘书长段瑞春,何梁何利基金捐款人代表、梁鲸琚慈善基金有限公司代表梁洁华博士。大会由朱丽兰主持。何梁何利基金由香港爱国金融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于1994年3月创立,旨在奖励国内杰出科学家。评选委员会主任朱丽兰在座谈会上作了"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工作汇报"。报告回顾了何梁何利基金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2年3月30日,何梁何利基金已经跨过了八个春秋。当年金秋十月,何梁何利基金在庄严美丽的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第九届颁奖大会。至此,何梁何利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先后共有464位科学技术工作者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位杰出科学家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的殊荣。在新世纪,何梁何利基金将激励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精英攀登新的科学技术高峰。  相似文献   

14.
正20年前的春天,满怀着热爱祖国、崇尚科学、尊重人才的崇高情怀,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先生依据香港普通法,创立了以他们姓氏命名的香港慈善基金——何梁何利基金。四位捐款人郑重宣布,这个基金只用于奖励为祖国科技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这项创举、义举和善举开了社会力量设立奖励基金重奖祖国优秀科技人才的先河。1994年5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何梁何利基金成立发布仪式"。原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同志向捐款人赠送了他挥毫题写的"松风鹤  相似文献   

15.
正2021年11月3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颁奖大会在北京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先生获得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樊锦诗先生扎根敦煌57年,带领着"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创建了世界文化遗产科学保护、研究、利用与管理的综合体系,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樊锦诗先生在颁奖大会发表感言,  相似文献   

16.
国际     
《中国科技奖励》2011,(4):10-10
卢柯院士荣获德国洪堤研究奖 近日,德国洪堡基金会宣布,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院士荣获德国洪堡研究奖,以表彰他在材料科学与技术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有能肩国任,无欲铸军魂。"1963年10月,钱立志生于安徽枞阳。身在军校,却情牵战场。他将理想刻入军旅,一路风雨前行。如今的钱立志,不仅是陆军军官学院高过载弹药制导控制与信息感知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拥有少将军衔,同时还是军队"兵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学术带头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对象。2014年,在何梁何利基金成立20周年之际,钱立志被授予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他此次获奖的理由是:自主创新研发成功系列新弹种,使炮兵的大面积杀伤弹药能够实现精确打击  相似文献   

18.
张履谦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与电子技术专家。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长期从事雷达、电子对抗、空间测控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工作。参与我国通信、气象、导航、遥感等应用卫星和载人航天及探月工程的研制,为中国雷达技术进步与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7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进步奖。  相似文献   

19.
2011年末,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广厚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内最早开展原子团簇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他在国内率先翻译了"团簇"范畴,被学术界认可。从1992年起,他带领课题组自行设计和研制成功三代团簇实验装置,发展了可与平面工艺相兼容的低能团簇束流淀积技术,是国际上最早研究支撑团簇和团簇组装纳米结构的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颁奖大会上,一个身影特别引人注意,他中等身材,穿着藏族传统服饰,面孔黝黑,眼神澄澈,他就是何梁何利基金2014年度区域创新奖的获得者、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副院长尼玛扎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