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字形推断法 该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解释词的本义。文字学家凭什么辨别本义呢?主要凭字形。分析字形有助于我们了解词的本义,进而去推断词的引申义或其他义项。以“引”字为例。许慎的《说文解字》:“开弓也,从弓从引。”《孟子·尽心下》:“君子引而不发。”开弓像是把弓弦拉长了,所以“引”有延长的意义。《史记·秦始皇本纪》:“引兵欲攻燕。”  相似文献   

2.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 :读懂原文 ,准确地把握文意。读懂原文最重要的是正确理解文章中实词的词义。在这里 ,我送给考生一把钥匙———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五法。1 利用汉字造字法来推断词义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 ,我们可从汉字的字形、字音来推断实词词义。汉字虽历经演变 ,但它表意的功能没有全部消失。如《鸿门宴》中写樊哙闯入营帐 ,得彘肩 ,“复其盾于地 ,加彘肩上 ,拔剑切而啖之。”有些同学 ,可能在此之前没有学过“啖”字 ,但从“啖”字的构字法我们可知 ,它从“口”“炎”声 ,意义上与“口”有关 ,再联系“彘肩”、“切”等词…  相似文献   

3.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4.
一、形训推断法即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词的本义。A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B若少屈,冀得一归·觐(1998年高考)A句“造”的义符为“辶”,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就可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B句“觐”为形声字,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二、声训推断法(通假推断法)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A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B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A句“顿”与“钝”读音相近通假,“钝”的含义是“不锋利”,那么“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战备,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  相似文献   

5.
在先秦典籍中 ,“天、帝、王、后”是一组表示君主名号的词。《尔雅·释诂》 :“天、帝、王、后 ,君也”。君是君主 ,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一般以为 ,《释诂》篇都解释字 (词 )的本义。那么 ,君是“天、帝、王、后”的本义吗 ?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君主的呢 ?天 :在甲骨文中主要有 ,这样几种形态 ,字形象一个站立的人形而特别突出人的头 ,因此我们认为天的本义是人的头 ,按许慎“六书”分析 ,该字应属于指事字。《说文解字》 :“天 ,颠也 ,至高无上 ,从一大”。许慎释天 ,他只看到秦汉时期的小篆字形 ,天作 ,而没有看到早期的甲…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 ,要培养高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每年高考 ,文言文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2 0 0 2年《考试说明》重要变化点之二 :“让考生直接翻译文段或句子。”这就要求我们更要注意实词的理解和落实。在复习备考中 ,我们要狠抓文言文实词的复习 ,把词义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作为主攻方向。以课本为基础 ,着重复习训练文言实词的理解和运用。一、讲清本文 ,适当引申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要把握一个词的纷繁的意义 ,就需要了解一个词许多意义之间的关系。其首要的就是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一个词的多个义项中 ,…  相似文献   

7.
【考点解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既是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是考查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何谓“常见文言实词”?依据《考纲说明》解释:“凡中学教学中不止一次出现过的与古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应当算作属于考查内容的常见实词;当然,也还应当包括一些中学生尚未直接接触到的而传世名篇中却经常出现的这类实词。”何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从高考试题来看,就是要考查考生判定多义的文言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的能力。文言实词考查的主要形式有:选出对词语解释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选出与例句中指定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判断各组句子中同一词的词义是否相同,判断古今同形词语意义是否相同等。【技巧指南】在多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汇,切实记牢常见文言实词基本用法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比较可行的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技法之一:以形断意。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字的意义。例如“涉”字,左边是“水”,表明与水有关;右边是“步”,“步”字的结构实际上上半代表一只脚,下半代表一只脚,含有过河的意思。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出“七岁而能涉”(苏轼《日喻》)和“...  相似文献   

8.
《辞源》第四册第2923页“[护前]:袒护所为,绝不认错。《三国志·吴·朱桓传》:‘桓性护前,耻为人下,每临敌交战,节度不得自由,辄嗔恚愤激。’”《辞海》上册第1551页“护前:回护自己从前的错误。”也引《朱桓传》为例。两书解释“护前”,与“护短”相近,但是与它的本义相违背。“护前”这个词,《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也用过:“羽闻马超来降……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  相似文献   

9.
正《考试说明》要求考生"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掌握足够数量的实词后,我们的重点应放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上,要学习并掌握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技巧。下面列举在学习、应试"推断"的实践中较为有效的几种方法。解题技法之一:以形断意法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字的意义。通常来说,凡形旁从"禾"与五谷有关如黍秧稞;从"贝"与金钱有关如赡财贿;从"皿"与器具有关盘  相似文献   

10.
道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这个词出现较早。《周礼·夏官》:“司险掌九州之图,以周知其山林川泽之阻,而达其道路。”古代表示“道路”的词常见的有: 《说文》:“道,所行道也。”徐承庆注:“道,人所行也。”《尔雅·释宫》:“一达谓之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史记·陈涉世家》:“会天大雨,  相似文献   

11.
陈峰 《广东教育》2010,(12):7-7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实词中无处不在,要想对它们的词义进行准确界定,常常需要借助上下文的具体语境认真揣摩,仔细推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准确地阐释了语境推断法的内涵。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准确推断实词词义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一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就是凭汉字字形反映出来的一个单音词的最早的意义。这里我们用“引”和“发”作例子,来说明词的本义。毛主席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这篇光辉著作里,说明共产党对于菩萨这些东西的“宣传政策应当是‘引而不发,跃如也。’”“引而不发,跃如也”,这句话是从《孟子》上引来的,大意是说善于教人射箭的,引满了弓,不射出去,却摆着跃跃欲动的姿势。“引而不发”里的“引”和“发”都是用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文言词中一词多义现象极为普遍。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察,除了考查学生实词的积累情况以外,突出强调了判定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重点考查语言推断能力。所以考生在掌握足够量的实词以后,重点应放在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这一考点要求上,掌握理解推断实词词义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4.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信、达、雅。“信”即忠实原意,准确不走样;“达”即自然通达,流畅不滞涩;“雅”即文笔优美,高雅不粗俗。信:准确不走样。虽然考的是翻译文句,但考查点总是放在一句话的一二个词或者两句话的三四个词上,所以要将文句翻译准确,必须有足够的词汇量以及在特定语境中推断实词意义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意一词多义。词的意义有多种,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以及由此派生出的许多种意义。具体选取哪种意义,要根据语境去推断。请看下面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实词·虚词·中词──现代汉语基本词类划分新探汪小宁现代汉语词类划分,一般首先把词划分成实词和虚词两大基本类别。但由于所用标准不同,对实词虚词的定义也就不同,所包含的类别也不尽相同。现行的标准大概有三种。一种从《马氏文通》开始,认为“凡字,有事理可解者...  相似文献   

16.
“倍”是由动词衍化而来。《说文·人部》:“倍,反也。”段玉裁注:“此倍之本义,引申之为加倍之倍。以反者覆也,覆之则有二面,故二之曰倍。”《墨子·经上》:“倍,为二也。”孙贻让《闲诂》引毕沅注云:“倍之,是为二。”“倍之”,这个解释正表现出了“倍”的词性。用现代话说,叫做“翻一番”。“翻一番”就是在原数的基础上,增加原数一次那样一个  相似文献   

17.
广东高职语文《考试大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因此在文言文的复习备考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可是,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关键是要确定这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就必须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词义推断的具体方法,以便灵活运用,形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因此,结合语境,正确掌握实词求义的方法,就成为破译文言文不可或缺的技巧。本文就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8.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19.
说“臣“     
潘明云 《天中学刊》2000,15(4):53-53
“臣” ,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词。许慎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解释“臣”的本义为 :“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  弄清了“臣”字的本义是“眼睛”之后 ,我们再来认识它的引伸义 ,就可追本溯源 ,顺理明义了。“臣”的直接引申义是“奴隶”、“战俘”(旧说是“臣”的本义———笔者注 )。《书·费诗》 :“臣妾逋逃。”《传》 :“役人贱者 ,男曰臣 ,女曰妾。”《疏》 :“臣 ,征伐所获民虏也。”在殷周奴隶制社会时期 ,奴隶没有人身自由 ,被称为会说话的工具 ;而许多奴隶是来自于战俘 ;《韩非子·五蠹》 …  相似文献   

20.
冠礼属于古代“五礼”(即:吉礼、嘉礼、宾礼、军礼、凶礼)中的嘉礼。《仪礼》中专门列有《士冠礼》一篇。何谓“冠礼”?《仪礼本义·士冠礼》下引高紫超云:“加冠于首曰冠。冠者,成人之始,圣人重之,故特定为冠礼。”在谈冠礼之前,下面先谈谈冠的问题。《说文》释“冠”云:“(?)也。所以(?)发,弁冕之总名也。从冖从元,元亦声。冠有法制,从寸。”徐锴曰:“取其在首,故从元。”所以,冠又称“元服”。《汉书·昭帝纪》“帝加元服”可为之证。“寸”篆文作“(?)”,《说文》释曰:“十分也,人手却一寸动脉谓之寸口。从又从一。”“又”即右手也,“寸”为指示。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冠”乃是一个会意字,以示人手持冠加于头也,此当为其本义。故段玉载所谓“冠有法制,从寸”,其实只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