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8 毫秒
1.
明初沿袭元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及丞相,下辖六部。洪武初期,中书省除了拥有执行权、封驳权以外,还负责接收章奏并进行初步处理。洪武十年(1377年)前后,朱元璋对中书省采取了若干限权措施。此后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中书省的职掌主要是奏事建言、受敕执行、推荐官员、御前引见等。朱元璋的理想是,公卿互相牵制,大权集于皇帝。但明初的中书丞相,实际上是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这一制度与朱元璋的理念有很大反差,所以,明初主持中书省省务的大臣无一善终。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来,还把不许设相的规定写进了《祖训》。  相似文献   

2.
3.
长期以来,关于明代内阁在政治中枢中的地位问题人们争论得很多。有不少人认为内阁就是宰相,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内阁自始至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宰相地位。通过内阁与西汉的宰相进行比较,我们发现明代的内阁在政治中枢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但它却不是宰相,它与宰相在政治权力上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远远不能与宰相相提并论。它仅仅是非制度化、非法律化的议政咨询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及行政执行权。阁臣也仅仅是秘书和顾问,是皇帝身边的代言侍臣。  相似文献   

4.
学界研究王世贞《嘉靖以来首辅传》时通常提及的版本是茅元仪万历四十五年刊刻本,而上海图书馆和复旦大学图书馆所藏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则长期被忽视.这两个版本不仅题名有“内阁”二字的差异,而且第七、八两卷的内容多处不同,均关涉申时行与徐学谟的品行.茅本对二人多有诋毁之语,而明刻本则无过激之词.通过请版本专家陈先行先生比勘两个版本刊刻时间之先后,并进行内容比对和辨伪,可以得出明刻本《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乃《首辅传》现存最早版本的结论.进一步探究王世贞与徐学谟的关系,更可以确定茅本中对申、徐诬陷之语乃篡改者所为.《首辅传》最早版本重现读者的阅读视野,可以令我们更准确地评价王世贞的史德,且对恢复徐学谟君子形象有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明代中后期内阁首辅制渐趋成熟,内阁辅臣为争夺这一要职发生过激烈的政治斗争,同时也牵动了朝野各方政治势力的此消彼长.当申时行接任首辅后,通过政策调整和个人风格影响,使得内阁辅臣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即以"传衣钵"的方式塑造了前后首辅之间的政治继承关系,极大地稳定了当时的中枢政局.但随着时局的变迁,尤其是朝野政治对立的进...  相似文献   

6.
马克·布洛赫曾说:"理解才是是历史研究的指路明灯",对于历史人物应该多些理解,少些批判。在万历朝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内阁首辅申时行面临内阁职权困境,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在个人品性的政治追求下,采取了折中调剂的政治态度。在这种无奈而现实的选择下,他巧妙地在皇帝与廷臣的矛盾中寻找制衡点,挽救人才,监督国家行政,督促皇帝德行,关心民生、注重边防安全等等,从而维持了"上行下效"的行政秩序,稳定了社会发展,可谓积极的治世行为。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明代的内阁制是一个受人关注的问题,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其中多数观点认为明代的内阁既无宰相之名,亦无宰相之实。本文认为这种说法有欠公允。明代的内阁制度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出现,取代了丞相制度,在历史上存在200多年时间,作为一种新的强化皇权制的政体,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可以说明代的内阁虽无宰相之名,却有赞襄之实。  相似文献   

8.
清代康熙朝大学士张玉书,是除嘉庆、咸丰两位皇帝之外,卒于热河的清代级别最高的官员,他为官50年,居太平宰相20裁,是一代勤政廉吏,一世博学鸿儒,可歌可颂.  相似文献   

9.
官员下台无外乎两种途径——辞职和免职,但在明朝却有一位官员既不是被皇帝削官,也不是辞职获得批准,而是靠一种极其特殊的方式下台的。这个人就是历史上递交辞呈最多的大学士——李廷机。如果说明朝最好对付的皇帝是明穆宗隆庆,那么最不好对付的就是他的儿子明神宗万历,因为他身上有件更可怕的武器——懒。  相似文献   

10.
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以来,就彰显了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的特征。至明清时期,明太祖废宰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使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本文以宰相制度为线索,探究明朝废宰相的原因、内阁的弊端和清朝军机处的性质、设立原因以及明清君主专制带给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璁和杨一清是嘉靖前期政坛上的两位高级官员.大礼议中,张璁倾力支持世宗的大礼观,杨一清对张璁的观点表示认同;在李福达案的善后处理问题上,杨一清竭力调和张璁等人与守旧派的矛盾;在是否推行"科道互纠"与清理翰林院积弊问题上,张璁、杨一清分歧明显;在杨一清受贿问题上,张璁尽力保全杨一清.两人之间的互动,不仅影响到各自的事功和政治命运,而且影响到嘉靖前期政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记载了明代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赠太傅、谥文襄席书一家世系、宗族发展史和重要人物事迹。叙述了遂宁席氏从始祖席友轸至第十一世席渤、席沛等家族成员的姓名、字号、行次、生卒年月日、科第、职官、妻室、子女、寿数、葬地等情况。提供了研究席书及其家世的有关资料。  相似文献   

13.
作为明代著名文学家和史学家的王世贞,惯用文学虚构手法为历史人物作传,加之他与高拱之间存有诸多是非恩怨,不能秉持客观公正的治史原则,使其史学名著《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高拱传》中存在着以偏概全、曲笔武断、虚言浮夸、丑诋厚诬等诸多偏谬。故此,明清史学家认定该传"不确","不真","非实录也"。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书舍人制度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书舍人是明代中央文秘官员的主要群体,中书舍人制度是明代秘书制度的核心,研究它将有利于对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特质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明代中央机构运作模式的了解,是明代政治与行政管理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在概述这一制度的基础上,检讨并评价其利弊。  相似文献   

15.
"国本之争"是万历皇帝在位时期君臣争论的重要问题。万历二十一年,时任首辅的王锡爵顺从了万历皇帝提出的"三王并封",使朝中众多大臣质疑其谀君。而明朝当时正值大举出兵救援朝鲜之时,王锡爵顺从"三王并封"之提议有益于缓和君臣矛盾,为得到万历皇帝信任、赢得援朝战争并继续劝立太子打下基础,是因时之策。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对明代皇帝对于朝政制度态度的变化和由此引发的内阁制度的改变的阐述,分析了明代中后期以内侍为代表的监权和以文官为代表的阁权之间明争暗斗、此消彼长、反复循环的过程,以及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刻原因,揭示了其背后蕴含的明代社会发展的政治历史规律.  相似文献   

17.
明代阁臣群体是皇帝身边比较特殊的一个高级辅政官僚群体,他们的入阁与在阁、他们的籍贯分布与履历、他们的入阁年龄与任职时间以及他们的关系网络等都呈现着十分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既体现了明代阁臣群体的构成机理,也对明代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明代自仁宣以后诸帝多晏居深宫 ,九阍重重政事的处决全赖章疏一线。本文以明代的章疏批转为选题即是希望以对此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 ,探讨皇帝 ,司礼监 ,内阁各自在中枢权力架构中的地位及其间复杂微妙的关系格局。  相似文献   

19.
促成“俺答封贡”的首功当属高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亍“俺答封贡”的达成,有人认为高拱作用不大或根本没起作用。本文通过对“俺答封贡”形成的具体过程的分析,论述了首辅高拱在明蒙关系上所起作用及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认为高拱当居首功。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