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胜利油田(特)低渗透区块规模开发难度大的问题。提出直井长缝大规模压裂开发的技术思路。通过跟踪对比,从油藏、工艺、效果等几个方面对不同类型的低渗透油藏增产情况加以分析,研究表明。直井长缝压裂工艺能够有效动用目前的(特)低渗透区块.实现低渗透区块的经济开发。提出针对不同区块特点的直井长缝压裂配套工艺,为下一步同类型的低渗透区块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水平井技术是一种高效的提高油气采收率的方法,目前在所发现的各类油藏中均有应用水平井的报道.文章论述了低渗透油藏的基本特征,水平井开发油气藏的优势、特点以及影响油气藏开发的要素.利用水平井开发低渗透油藏的效益非常显着,应进行系统研究和大力推广,因此,水平井技术在开发油藏方面也具有十分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渤南油田义99井区是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的示范区,主要含油层系为沙三段8、9砂组,为中孔低渗油藏.开发中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注水水质差,水中悬浮物含量、含油量等指标严重超标,表现为水井注水压力高,地层能量得不到补充;二是储层渗透率低,天然能量不足,自然产能低.针对这些问题,对义99低渗透油藏采取了水质精细处理和优化压裂工艺的措施.通过注水水质精细处理技术的研究,使注入水水质达到低渗油藏注入水水质标准.通过对压裂工艺的优化,提高了油井单井产能.现场试验表明这些措施实现了义99低渗透油藏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4.
目前,国内低渗透油藏面临综合含水高、地质储量采出程度低、剩余油储量大且分布不均衡等突出矛盾.在低渗透油藏中,油气富集的空间与地下流体穿过的通道是储层裂缝.所以在油田的开发生产过程中对储层裂缝的识别至关重要.同时在油藏的勘探开发中裂缝的辨别也是长久以来油田所面临的难点问题.通过对裂缝识别方法的研究,分析各识别方法的原理与适用范围,综合选用全面准确的方法辨识储层裂缝,从而为油藏的后期勘探开发提供准确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了地球物理无线随钻测井技术,对常用随钻测井(Logging While Drilling)仪器进行了介绍,随钻测井主要应用于对采用常规钻井技术难以开发的薄层油藏、复杂断块油藏、边远油藏、低渗透剩余油藏等油藏的钻井开发任务,总结了测井实际应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水驱波及体积小,效率低是制约采收率提高的瓶颈。降低注水压力,增加注水量,增加波及体积,提高驱油效率是该类油藏改善开发效果的技术路径。选用牛庄油田牛25-C砂体的岩心、原油和地层水,在表面活性剂筛选基础上,从注入段塞、界面张力、注入速度3个方面开展降压增注试验研究,为矿场应用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低渗透油藏在开发过程中储层应力敏感效应对分段压裂水平井流入动态的影响,首先应用半解析法推导了无限大储层考虑应力敏感的点源函数,之后通过摄动变换、拉氏变换、叠加原理等方法,构建了低渗透油藏衰竭开发过程中分段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最后利用KAPPA试井软件在同一水平上检验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随着生产时间的增加,储层应力敏感增强,在流动后期试井曲线出现明显上翘,且上翘时间提前。并对裂缝几何参数及油藏边界尺寸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石南低渗透油藏属盐敏、中等偏强水敏、中等偏弱速敏地层,油藏为稀油油藏,原油具有低密度、低黏度和含蜡量高、凝固点高等特性,地层水总矿化度较高,一般为24.818 g/L,水型为 CaCl2型。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出现油井低液低产、注水井吸水能力下降、压力上升、地层能量不足以及水驱开发效果变差等问题。从地层特征、储层敏感性、注入水水质、悬浮物堵塞、结垢等方面评价分析可能对储层造成损坏的原因及程度。结果表明,石南油田储层的低渗透性、水敏性和盐敏性是储层伤害的内在因素,注水井中悬浮固相颗粒、细菌超标,注入水质不达标则是储层伤害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9.
简单介绍注水开发油田注水方式、注水时机的选择,重点探讨了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时裂缝地层对注水效果的影响,为了提高裂缝性低渗透油田水驱效果,如何合理设计井网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自然能量较弱、油藏渗透率低、能产低是油田在开发中面临的的主要问题,需要注水补充地下能量来继续开发,又因为地下有天然微裂缝存在,增加了注水开发的难度,所以油藏注水后见效、见水差异较大。为了提高驱油效率,有效地扩大波及面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改善驱替状况。分层注聚工艺主要可分为单管注聚工艺和同心双管注聚工艺两大类,单管注聚工艺主要有偏心单管、单管多层分注以及其它单管注聚工艺等。分层注聚工艺可以相应的控制层间聚合物溶液的吸收量和注聚剖面,避免聚合物沿高渗透带单层突进,使难动油层得到开发,效果好于普通注聚工艺。并且在矿场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通过地层特征对比提出在陕北地区应用分层注聚工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特征,以油藏工程理论为基础,考虑经济因素,建立了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可采储量丰度分区划分方法,得到了整个油藏的高潜力区域与低潜力区域。结合油藏渗流状况划分出了油藏的高速流动区域与低速流动区域。综合考虑2种分区结果,进一步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开发对策。在实际区块的应用结果表明,综合考虑油藏的高潜力区域与低潜力区域和地层渗流的低速流动区域与高速流动区域,可以与开发对策进行有效耦合,对特高含水期油藏调整开发对策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低渗透油藏压裂开发中,压裂裂缝的延伸方向、缝高等受现今地应力控制,搞清现今地应力的展布规律即三向主应力方向及数值具有重要意义.南堡凹陷属于复杂断块、陆相小湖盆碎屑岩沉积的地质特点使油藏的岩石力学特性、应力场受到断层、岩性、区域应力场等多因素影响,地应力场描述异常困难.基于岩石力学室内实验,同时参考利用测井数据计算的岩石...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上低渗透互薄层油藏的开采,水平井限流法压裂技术成为此类储层有效开采的主要手段之一。考虑孔眼磨损及裂缝内压降对流量分配的影响,建立多裂缝扩展的流量分配数学模型;以Palmer拟三维水力裂缝扩展模型为基础,完成考虑流量分配的海上低渗透油藏水平井限流法压裂多裂缝三维扩展数值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优化方案突显了预期的裂缝改造规模。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低孔低渗油藏的开发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研究低孔低渗储层的渗流规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由于低孔低渗油藏具有较强的毛细管压力,因此毛细管末端效应显著。针对低孔低渗岩心中存在的毛细管末端效应问题,着重对毛细管末端效应引起的润湿相聚集现象进行校正。根据含水饱和度和毛细管压力的最佳拟合模型,建立考虑毛细管末端效应的低孔低渗岩心饱和度剖面方程。利用饱和度剖面方程得到校正后的含水饱和度数据和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数据,从而达到精确校正低孔低渗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低渗透性油藏的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存在层间、层内、平面的三大矛盾,以及裂缝的存在,注入水主要沿着渗透性较好的方向单向突进,而相对低渗透层则吸水量较少或不吸水,对应油井变化是含水上升快和难以见到注水效果两极差异。利用吸水剖面测试技术,结合油水井动、静态资料可以从纵向上和横向上了解油层的吸水状况、水驱方向和注水波及特征。结合相关资料能对油水井作出及时的调整措施,达到提高注水效率和区块稳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导压系数是表示油层传递压力性能的重要参数,是评价储层导油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导压系数含义的详细解释,阐述导压系数与流度的关系,提出导压系数的倒数这一实用性较强的观点,可以方便地将压力传导面积转换成半径,即直线传导距离来表达,并结合实际,论述其在低渗透油藏评价中的应用,计算出合理的油水井距以及井网密度,对油藏开发及动态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稠油油藏注蒸汽开发中,地层能量不足、高含水已成为影响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而常规采油技术难以有效改善稠油油藏开发效果.面138区块是以热采开发为主的稠油油藏,经多轮次注汽开发后,热采效果整体呈下降趋势.通过对该区块二元吞吐工艺实施井的现场施工和措施效果情况分析,总结二元吞吐工艺技术在辅助稠油注蒸汽开发的适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水沿裂缝方向突进是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潜43井区裂缝方位的现状,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优化配置该井区裂缝方位与井网类型的关系,并对优选出的井网类型进行井距排距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油五点法井网中菱形井网方案控制含水率上升效果最好,说明沿裂缝延伸方向上增大井距有利于提高采收率,控制含水率上升;排距150 m、井距400 m的菱形五点法井网更适应潜43油组。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东辛油田断块油藏含水率高、层间干扰严重、采收率低等问题,根据东辛营87-1断块油藏特征建立模型,分析渗透率级差、原油黏度、小层厚度等非均质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确定层系重组的政策界限。并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实际油层的层系重组优化方案中,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指导该类油藏挖潜剩余油,提高油藏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郑411区块为带边底水超稠油油藏,伴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其边部油井含水率升高,油气比降低。为此,在现有HDCS开发技术基础上,开展了高温氮气泡沫调剖改善油藏边部超稠油井开发效果的相关调研和矿场试验。现场试验表明,高温泡沫体系可有效改善边水稠油油藏边部中高含水期油井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