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药》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至今也难有统一的看法。过去人们在谈到《药》的主题及夏瑜形象时,大都说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其论据是,夏瑜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死得悲凉、寂寞。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至少有两点无法自圆其说:一是夏瑜在狱中劝牢头阿义造反,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这句话不明明就是在宣传和发动人们造反?试想,夏瑜在身陷囹圄、随时有可能被杀头的情况下,连牢头都不放过宣传,平时对一般群众又岂能放过?此其一…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药》的主人公究竟是谁?归纳以前报刊杂志上的说法大体上有三种:一、华老栓、夏瑜都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二、夏瑜是小说里的主人公:三、华老栓是小说里的主人公.对上述三种观点,笔者不敢妄加揣测,主观臆断孰是孰非.我觉得探讨这一问题之前,首先必须理解“主人公”这一概念的内涵.所谓“主人公”,是指“文艺作品中的主角.文学作品和戏剧、电影等所集中刻划的主要人物.他是矛盾冲突的主体,一部作品某些情节的展开及其他人物的出现和活动都以主人公及其活动为中心.一部作品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主人公,人数多寡视作品反映的生活内容而定.”(《辞海》修订稿·文学分册上海辞书出版社)  相似文献   

3.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4.
有的同志对教师下水作文不以为然,认为“名家名篇那么多,选一些来指导学生岂不更好?何必自己写?”者笔认为持这种观点的同志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学生对于自己老师的下水作文更加倍感亲切,这一点正是任何名家名篇所难以做到的.还是让笔者以自己一次教学实践来说明这问题吧.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药》的后边有这样一个练习题:“根据课文加以想象,写出在监狱里夏瑜同红眼睛阿义的一段对话.要求表现出他们不同的思想身份.”布置这项作业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家庭出身”和“个人职业”三个方面想象夏瑜.我引导学生回忆了历史课所讲过的同盟会《军政府宣言》中的政治纲领:“驱除  相似文献   

5.
谈《药》的花环湖南/徐永龙在《药》的第四部分,写了夏瑜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坟顶。”对于这个花环,一般教学参考书及其他分析材料,都大致理解为如下两点:第一,夏瑜的死并非全无意义,还有人在纪念他;第二,给人以“热度”和“亮点”,以免太消极了。按照这种理...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过:“孤独的精神界的战士,虽然为民众战斗,往往为这‘所为’而灭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药》里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夏瑜的悲剧就是这样造成的。《药》的突出特点是双线结构:一条明线,写华老栓等群众的愚昧、麻木;一条暗线,写革命家夏瑜的清醒、悲哀。明暗线的交织可用屈原的一句话“众皆沉醉我独醒”来概括。《药》里写群众的沉睡麻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一致认定人血馍头包治痨病;二是一致攻击嘲笑革命家夏瑜。  相似文献   

7.
鲁迅在为《呐喊》写的《自序》里叙及他早年中止学医的经历,其中说了这样的话:“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然而,小说《药》里的夏瑜,决非“愚弱的国民”,却不仅做了“示众的材料”,而且做了给人“治病”的人血馒头的材料。这当然是小说人物夏瑜始料所不及的,可正是小说作者鲁迅构思的深意所在。作为悲剧形象,夏瑜的思想意义在哪里?在小说中又是怎样得到体现的?对此,学术界的看法颇有异同。这里,我们不揣浅陋,也来说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8.
陈祖国 《学语文》2003,(5):44-44
曲解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其实“曲解”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 ,运用比较广泛 ,笔者试举例说明之。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的“茶馆谈药”中有这么一段 :康大叔正在茶馆向众茶客“发布”当日“新闻” ,夏瑜在牢房中还劝牢头红眼睛阿义造反 ,被正因榨不出一点油水而气愤的阿义打了两个嘴巴。“他这贱骨头打不怕 ,还要说可怜可怜哩” ,花白胡子的人说 :“打了这种东西 ,有什么可怜呢?”这里 ,“花白胡子”由于其认知水平有限 ,加上受一般同情被打人的惯性思维的影响 ,错误地理解了“可怜”这个…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故事情节的展开,人物的活动,环境景物的展现,往往通过小说中人物的眼睛去观察,就象电影摄影机拍摄下一个个电影镜头一样,使人们看了如同身临其境,感到十分真切。那么,在一些小说中,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眼睛去观察的呢?观察点又是怎样选择的呢? 且看小说《药》的第一部分人物观察点的选择。在《药》的第一部分里,写了两件事,一是华老栓清晨买“药”,一是夏瑜刑场就义。作者同时写两件互相联系的事,作了这样的处理:明写买“药”,暗写就义,把夏瑜被害作为老栓买“药”活动的背景事件,让华老栓成为这一事件的目击者。  相似文献   

10.
一些年来,不少评论文章,包括一些带权威性的评论文章,都认为鲁迅的小说《药》“批判了夏瑜”,并从而得出结论,说《药》的主题是“批判辛亥革命脱离群众”。这里实际上涉及三个重要问题,即《药》是否批判了夏瑜,《药》的主题是什么,作者写作《药》时所达到的思想高度。第一个问题又是这些问题的关键。 1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歌颂什么、暴露什么,必定是旗帜鲜明的。《药》究竟歌颂了谁,批判了谁呢?  相似文献   

11.
《药》的主题历来被人们争论不休,至今也没有绝对统一的看法。过去人们在谈到《药》的主题及夏瑜形象时,大都说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脱离群众的弱点”,其论据是:夏瑜的革命主张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的革命行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他的牺牲也没有赢得群众的同情,死得悲凉、寂寞。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2.
近三年高考作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各有一篇大作文,各有一篇小作文.大作文全为议论文,小作文则有所变化.变化之一,1995年与1997年的小作文为记叙文,1996年的小作文则为说明文.变化之二,1995年的高考小作文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 (一)《药》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牢头阿义勒索夏瑜不成已有一肚子气,听了夏瑜的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立时火冒三丈,抬手打了夏瑜一巴掌,夏瑜叹道:“可怜!可怜!”要求:阿义在在勒索夏瑜前一定有一段心理活动过程,请你把这一过程用写下来,200字  相似文献   

13.
别凑热闹     
<正>人类似乎有着爱凑热闹的秉性。很多文学作品都描写过人们凑热闹的场景。鲁迅先生就在他的短篇小说《药》中,描写了华老栓上街买药,遇上人群向他“奔涌而来”的场面:“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  相似文献   

14.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15.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6.
关于鲁迅的著名小说《药》的主题思想,课本注释①中有一段提示:“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显然,搞清作品中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是理解主题的关键所在。在学生通过自学初知故事梗概后,我按这样三个步骤引导学生揭示并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1.先让学生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17.
关于《药》的主人公,普通看法是华老栓,因华老栓出场次数较多,而且是正面的出现,或者认为华老栓与夏瑜都是,因“药”指人血馒头,而“血”又指的是夏瑜之血,故馒头把华老栓与夏瑜联结起来,因而他们都是。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小说《药》描写了一出震撼人心的华夏悲剧.革命者夏瑜被反动统治阶级杀害后,以华老栓为代表的劳苦大众对他的牺牲所作出的令人痛心的反映,让我们深深体味到夏瑜的寂寞和悲凉.对于革命者来说,敌人的凶暴、残忍不足为惧,自己的流血牺牲亦不足为惜,最让人痛心疾首的莫过于民众的不理解,同胞的不觉醒.但夏瑜为了民众的幸福而壮烈牺牲不是毫无意义的,《药》的结尾写在夏瑜的坟上出现了"一圈红白的花".从坟上的花圈不难看出,暴露不是《药》的写作目的,而启发群众的觉悟,动员群众起来革命才是作者写作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9.
夏瑜是《药》的关键人物,也是幕后人物,其形象的塑造,凭借的仅仅是康大叔的转述:夏瑜在狱中策反,说了一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遭到牢头痛打后,他说牢头“可怜”。情节虽然简单,但对它的解读,很多人却陷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20.
学生在读书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常常是提不出疑难问题,或是在疑难问题上不求甚解。这就需要我们给予点拨。我在讲《药》时,在学生理解全文内容之后,提了一个问题:鲁迅先生把这篇小说题名为“药”,这是一付什么药呢?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的同学说,这是一付毒药,华老栓就是买了这付毒药,药死了他的儿子华小栓的。有的同学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这是一剂良药。小说从华、夏两家的悲剧中反映了许多社会病态:以华老栓为代表的一些劳动群众被封建社会愚弄得十分麻木,竟至用革命者的鲜血为自己的儿子治病;夏家的悲剧说明辛亥革命犯了脱离群众的错误,夏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