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两汉的"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我国古代选拔政府官员的两种重要制度。一、察举征辟制1.含义察举征辟制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政府官员的制度,由察举、征辟两个不同部分组成。所谓察举,就是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的高级官吏,在他们各自所管辖的地区内,将他们认为有才干、品行好的优秀人才推荐给中央政府委任官职的一种制度。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开始的,是两汉时期选拔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不  相似文献   

2.
●专题提示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 ,为了保证人才选拔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 ,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 ;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完善。“中兴以人才为本” ,自古有“得人皆昌” ,“失贤者亡”之说。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知识梳理1 .重要的选官制度(1 )汉代 :察举制 ,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2 )魏晋 :九品中正制。(3 )隋到清 :科举制。…  相似文献   

3.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代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士人四散,致使秦汉以来的以“乡举里选”为主要根据的“察举征辟制度”无法实行。“察举”就是地方官考察选拔人才,向中央推荐;“征辟”就是封建王朝直接征聘人才。公元220年,魏王曹丕采纳颍川大地主、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的士人,分别评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称为“九品”。“中正”在评定人物品级时,主要是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5.
略论两汉察举制度与人才选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汉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化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察举制度的创立为朝廷选拔和输送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强盛,对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察举制度作为汉代选拔人才和官吏最主要、入仕数量最多的一种选任制度,其主流无疑是进步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失误和弊病.  相似文献   

6.
徐清情 《文教资料》2011,(36):137-139
古代士大夫是封建国家处理政务的主体.公文史上的众多公文便出自他们之手.他们的学识素养、思想品德及才干影响着公文的写作。而古代士人走上仕途则需经过诸多的途径诸如征辟、举荐和参加科举考试.这些取士制度影响着士人的选拔,自然也就无法避免的影响着公文的写作。  相似文献   

7.
1905年,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并将那套功名与官位授予制度几乎一成不变地照搬到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身上,意味着清政府的官员选拔开始专注于具有新式知识的人才。但同时也遗留下大批拥有不同功名的旧士人,不能再走传统的考试做官即入仕之路。不过鉴于一些主、客观原因,清政府又:不得不对这个老式精英群体加以体恤和利用,于是对于广大旧士人来说:科举虽废,但入仕犹可!只不过这诸种方式带有了明显的时代特点,呈现出新、旧方式的对比与共存。文章即从此入手,对清政府安排旧士人入仕的新旧方式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浮华交会现象渊源于汉末清议,为历代曹魏君主所打压却难以禁绝。其存续受汉末以来大族势力消长的影响,也与曹魏政治及其选举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儒家伦理观念抽象出的"名誉",既是人物评价和选举的标准,也是士人参与浮华交会的目的之一。可以说浮华交会是汉末以降于察举、征辟之外形成的另一条仕进之路,一条获取政治声誉的终南捷径。  相似文献   

9.
秦黎 《文教资料》2009,(28):105-106
两汉时期.选拔或委任官吏以“尚贤”为基础,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察举选官制度。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办法,主要是根据人的“德行”,通过举荐和策问,在经过一定的考试后.授以相应官职。通过察举制度,两汉选出了很多贤良之才,对巩固两汉统治、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两汉察举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禁锢是指对犯罪者取消为官资格。禁锢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两汉尤其东汉时期发展为朝廷镇压士人的手段之一,且禁锢的范围有所扩大。禁锢打击了士人入仕的积极性,削弱了王朝的政治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东汉存在着大量世族豪强。他们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他们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一、严正削弱了申央集权。西汉时期,传统的世卿世禄被废除后,代之而起的选官制度却又成为培植新的世家大族政治势力的温床。东汉的选举是以任子制和宾举征辟制为主要途径。任于制度是封建王朝给予大官僚的一项政治特权,是大官僚子弟入仕的一条捷径。特别是东汉王如实行保护豪强大族利益的政策,侄子制更为盛行,使一大批官僚成为世代为官的官僚世家。在察举征辟中,官僚们为了把持政权,扩大本家族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少年郎官作为汉代官僚系统中特殊的组成部分,一直存在于汉代的政治生活中。他们在汉代大倡儒学和重视对官员进行优抚的背景下,或以察举、考试入仕,或因父子、外戚为郎,出入禁中,参机要政,入可升迁高级官吏,出可调任地方守令,而且很多人日后成为左右汉代历史命运的权臣。少年郎官以其特殊的禀赋资质,影响着汉代历史的发展,成为汉代政治生活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3.
两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士人政府的形成时期.而作为两汉选举制度主要组成部分的察举制度在士人政府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察举制度下,士人经历了从游士到儒士再到士大夫的演变过程,作为政府主要力量的士大夫阶层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儒家德化尚贤的思想奠定了汉代察举及科举制的理论基础。儒家教育与入仕相结合的思想为科举制的形成确立了一种基本模式。科举考试主要是一种文学考试,与中国古代悠久的尚文传统有关。以儒家思想与文学考试为观念、形式的科举制,对中国文人及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北朝后期秀才选举重视文才,是社会重视士人文才的大环境下的必然现象.秀才对策偏重于文采,尽管是对察举制度本身的反动,却在客观上对北朝的文学风气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功成身退是李白对人生道路的总体设计,不参加科举考试、以真才实学“闻天下”是李白入仕的捷径,他果然得到了皇上召见的“机遇”,可惜却不具备从政的素质而被赶出了朝廷。他的“第一志愿”没有实现。学。却作为“第二志愿”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生平遭际直接或曲折地体现了士人(主要是士)在人生道路上的思考、追求和安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家长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因为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出人头地,才能“学而优则仕”。这里的“优”通常被理解为“优秀”。其实,这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人的入仕为官,也是缺乏古代文化常识的一个例证,因为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始于隋朝,在这以前,国家不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比如汉代为了诜枋人才.就有“察举”的制席。  相似文献   

18.
王雪 《考试周刊》2009,(21):219-220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相似文献   

19.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食朝廷俸禄,几乎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惟一出路。古代一些读书人的联语,生动地流露出求功名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清人刘凤浩虽学富五车,却盲一目。乾隆时参加进士考试,殿试时,乾隆见他独眼.有意奚落:  相似文献   

20.
先看这样一道选择题:下列对汉朝选官察举制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而建立的B.内容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C.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重要途径之一D.西汉选官的主要依据是门第族望众所周知,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