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道两家思想基本理念不同,但有趣的是,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最活跃的人物形象之一。对于《庄子》一书中出现的孔子形象,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对《庄子》中孔子形象的几种形态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孔子形象的性质及其异化的成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庄子》中所体现出的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思想及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庄子》寓言中,孔子形象纷繁多变。究其成因,一是道家学派借重孔子的名望扩大本学派的影响;二是儒道两家理论上既相冲突又相融通的特征使然;三是历史原生态的孔子的思想、性格为多面性的形象改造留下了空间。  相似文献   

3.
《庄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人物形象中,以儒家圣贤著称的孔子却成为道家经典代表作之一《庄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形象。《庄子》杂篇中的孔子往往是反面人物,形象异化,与传统中神圣、儒雅、完美的孔圣人大相径庭。以杂篇代表《盗跖》一文来分析《庄子》散文所体现的孔子人物形象,这对于梳理儒道两家思想的渊源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人物形象是《庄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众多形象中孔子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孔子形象大致分为三类 ,即道家代言人的孔子、被嘲讽的孔子、被批判的孔子 ,并在此基础上对《庄子·内篇》、《庄子·外篇》和《庄子·杂篇》中孔子形象的差异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庄子》中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形象,其中涉及儒者形象的文字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儒家圣人孔子不仅是《庄子》一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且形象多变而复杂,与历史原型有很大差异。《庄子》内篇中以孔手为主的儒者形象。既是道家嘲讽、批判的对象,又是道家思想的宣扬者,有时甚至代道家立言,服务于抑儒扬道的需要。这与当时儒、道论争的形势有关。  相似文献   

6.
在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孔子形象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异。一方面诸子的著作都程度不同地对孔子的本然形象有所揭示,但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普遍和突出的特点,则是诸子典籍中孔子形象的变异,即孔子形象与其本然形象相比,开始产生偏离、矛盾乃致对立。战国三部子书——《墨子》、《庄子》和《韩非子》中孔子的形象均发生了变异。《墨子》中的孔子在墨子后学笔下被描绘成了叛乱者的形象,《庄子》中的孔子则成了由儒而道转变中的人物或道家的代言人,而《韩非子》中的孔子则又成了法家式的人物。  相似文献   

7.
孔子形象的转变是学术发展变迁的缩影。汉魏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以《淮南子》和王弼最为典型,他们认识的孔子形象经历了从"体道者"到"体无的圣人"的转变过程。"体道者"形象,表现了汉初道家对"内圣外王"的追求,而"体无的圣人"集中展现了汉魏之际道家学者对"道"的全新认识。这种转变,反映着道家学术走向义理探讨的发展趋势,也是道家学派一直以来对统合儒道努力尝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孔子作为《庄子.内篇》中的线索性人物,对结构全文和阐明庄学思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般认为庄子对孔子存在两种不同的态度,或者把《庄子》一书中的孔子分为得道之前与得道之后两个阶段,从两个方面分析孔子的形象。本文认为孔子的形象自始至终是一贯的,庄子对孔子的态度也没有截然相反的两面;《庄子.内篇》正是通过孔子这一形象的一贯性来宣道的。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借用了许多古帝王形象,这些古帝王形象经过作者寓言式的改造而成为了道家思想的代言人。本文对《庄子》一书古帝王形象形成的原因进行探析,从社会现状、士人风貌、文化思潮和庄子自身入手,对《庄子》一书进行深入体认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对于《老子》,柳宗元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焉?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集》662页)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11.
道家是由春秋时期老子和庄子开创的一个思想体系,《老子》和《庄子》(《道德经》和《南华经》)是这一思想体系的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两部作品中。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民间仍然具有很大的凝聚力。《老子》把"道"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它的哲学思想在文字之间显而易见,因此被称为哲理诗。与《老子》相比,《庄子》因为其语言本身和创作形式的  相似文献   

12.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著作汇编,现存有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同《论语》并非孔子一人所著一样,《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因此它的思想内容是不会纯一的,但其主体思想是庄周的思想,其理论主要是庄周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儒道互渗是两千多年来贯穿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基本线索。儒家和道家对吴敬梓思想及其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儒林外史》所塑造的对立而协调的三位正面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互渗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著作《论语》和道家著作《庄子》中都记载了楚狂接舆行孔子车前而歌的故事,后世许多文本亦对此事有所记载。本文先对接舆其人进行考证,后对以《论语》和《庄子》为代表的两个关于楚狂接舆过孔子车前行歌的不同版本进行分析,揭示接舆当时的心境及其在面临道德困境时所作出的选择,最后略述以接舆为代表的先秦隐士群体。  相似文献   

15.
在元杂剧剧目中,有较多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剧本,然而以庄子为主人公的剧本并不多,今仅存史樟的《蝴蝶庄周梦》,李寿卿的《南华庄老叹骷髅》仅存残曲.本文通过分析、探讨元杂剧中庄子形象的特征及其成因,得出元杂剧中的庄子有思想平民化、形象圣人化、悟道过程曲折化的特征,该形象是在社会、道教、杂剧特征、文人心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反映出元代文人的思想特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论语》和《庄子》文本为依据,就孔子和庄子对于“道”的不同理解为切入点,分析了儒道融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最后得出二者融合后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封神演义》蕴含的道家精神和道教思想进行了较深入地辨别,对其蕴含的儒道关系进行了重新考察与定位,认为《封神演义》思想基质是儒道互补的,以道家思想为外在表现,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核,即"外道内儒"。  相似文献   

18.
《韩诗外传》从表面看来似乎主要表现的是儒家思想,其实不然。本文认为道家思想才是该书的底色。在治国修身方面。《外传》以道家无为思想为本,以儒家礼治思想为末,由本及末,儒道并举。在汉初儒道相争的思想背景下.《外传》的思想显得特出而与后世玄学融合儒道的思路有着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关于道家和儒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有三种看法,儒家主干说、道家主干说和儒道互补说.论文倾向于刘笑敢先生提出的"儒道相通"的观点,主要从原始道、儒两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孔子思想的相通性来论证"儒道相通"的观点.老子和孔子的交往是儒道相通的现实基础,而<易>则是儒道相通的文本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唐以后,儒道思想加快了融合。不仅儒家学者大量吸取道家思想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道家学者也很重视吸收儒学、统合儒道。陆希声就是一位自觉地融通儒道的道家学者。他的《道德真经传》就是站在道家立场"以道摄儒"的理论尝试。他虽然没有实现"以道摄儒"的学术目标,但他的尝试促进了道家思想与儒学的融合进程,反映了中唐以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