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游苏宁 《编辑学报》2012,24(4):304-F0002
每年的7月7日,对中华民族而言,都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最终战胜13本帝国主义;然而,今年的7月7日,对全国医务界的广大同人来说,因痛失一位医学大家,这份哀痛又增加了几分。当大地在沉睡之中,人们满怀希望期待着新的太阳升起之际,噩耗传来,我国内科学界的一代宗师、《中华内科杂志》杰出的总编辑翁心植教授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父亲姚雪垠于1999年辞世,九年后他的挚友、《李自成》的主要编辑江晓天先生也驾鹤西去,与父亲在“天国”相会。真是岁月无情,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3.
张中行,凭借其自身苦心经营的精神财富,保持了个体的自我独立,坚持了我之为我——他就是他自己!这是属于上个世纪的张中行留给后人的一份可供回味、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4.
倪延年 《河北科技图苑》2007,20(1):17-18,79
昨天接到江乃武先生信,获悉我国著名的图书馆期刊工作理论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期刊专业委员会顾问、大型期刊参考工具书《全国中文期刊标准著录手册》主编、大连轻工业学院图书馆研究馆员于鸣镝先生因病逝世,备感震惊和悲痛。江先生在信中告知,为了表示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界同行对于鸣镝先生的悼念和怀念之情,他已经和《河北科技图苑》主编杨华商定,在明年第1期的《河北科技图苑》上刊载一组怀念于鸣镝先生的文章。有此机会,我当然不会也不应错过。写此短文,以表我作为一个学生辈同行的怀念之情。一忆鸣镝先生在相识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编辑学报》顾问丁乃刚编审,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他病重期间,学会主要负责人和部分常务理  相似文献   

6.
2005年12月10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上海印刷行业协会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透过水晶球看印刷--车茂丰文集>出版座谈会.来自印刷界、印机界、出版界和教育界的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教授为<文集>题词:"厚积薄发、志存高远";国家新闻出版署于永湛副署长专门为文集写了序言,对车茂丰先生的人品、文风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蔡克难 《出版史料》2012,(1):101-102
1984年,我大学毕业到江苏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报到上班时,高斯先生是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那时的省新闻出版局跟省出版总社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所以高斯同时也是省出版总社的社长。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2月30日,新中国印刷教育的创造者,中国出版印刷界功勋卓越的领导者,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首任校长万启盈同志骤然离我们而去,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思念与痛彻心扉的遗憾。万启盈校长是一位"把心交给印刷"的睿智者和革命者。他一生襟怀坦荡、爱憎分明、谦虚务实,为新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出版印刷教育事业殚精竭虑,辛勤耕耘,桃李天下。他亲手创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经过60年发展,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特色显著的出版印刷传媒类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数万名毕业生成为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为国家出版印刷业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2005年12月10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上海印刷行业协会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共同举办《透过水晶球看印刷——车茂丰文集》出版座谈会。来自印刷界、印机界、出版界和教育界的代表 80余人参加了会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教授为《文集》题词:“厚积薄发、志存高远”;国家新闻出版署于永湛副署长专门为文集写了序言,对车茂丰先生的人品、文风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孙云畴先生生于1917年.江苏高邮一个书香重教之家,先考入北京大学,后因抗战,随北大先后辗转长沙、昆明,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  相似文献   

11.
正当全军官兵自觉践行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大力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喜迎新中国60华诞的时候.一位兰台老兵的名字连同他的感人事迹在军内外档案系统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12.
<正>我1992年前后在印第安纳大学读书、工作,加入了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Chinese American Librarians Association,CALA),始识学会元老李华伟先生。作为美国独一无二的华人图书馆员学术团体,CALA一直是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域外之家。他们在学会前辈的扶掖引领之下一步步成长。这次为了缅怀李华伟先生而翻检旧物,找到一张32年前CALA印第安纳州会员聚会的照片,这些人后来事业各有所成,好几位还成为CALA的领袖人物。  相似文献   

13.
赵家璧是我国出版史上值得回忆的一个编辑。他踏入编辑行列时年纪比较小,不到30岁就达到自己事业上的第一个高峰;他联系的作家面比较广,20世纪30年代各主要文学团体、各种不同学术观点的代表作家都成为他的组稿对象;他喜欢编成套的书,在他编辑的书籍中许多已成为可以传世的“长命书”:他得到过中国出版界最高的荣誉“韬奋出版奖”。  相似文献   

14.
出差途中惊悉徐敏惠先生在故里驾鹤归去,悲恸至深,不能亲赴灵堂吊唁.为先生执绋送行,惟有遥向南天,祭拜先生在天之灵。  相似文献   

15.
李国宏  江琼 《新闻世界》2013,(7):120-121
时代楷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期最生动的诠释,发挥好时代楷模示范引领作用,是培育文明新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时代,新闻媒体通过发现和挖掘普通人身上闪现的人性之美,大力宣传报道时代楷模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激浊扬清、凝聚共识,是新闻媒体应肩负的时代责任。  相似文献   

16.
黄文秀同志作为新时代的“时代楷模”,其驻村扶贫事迹凝聚时代精神,传递强大力量。该故事曾被作为多种媒介传播的现实文本和基础框架,进行多次创作与再传播。既往对典型人物的宣传,主要通过主流媒体的文字、视频、音频等报道,或通过改编文艺作品创作纪录片、话剧、电影等多种形式集中呈现。本文将研究范围集中于以“时代楷模”黄文秀为个案的研究,通过研究新媒体语境下发表于主流媒体及新媒体平台的视听文本和二次创作作品,总结出对典型人物再传播的规律与新特点,冀望为典型人物塑造及宣传的路径探讨带来新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一、范长江通讯集 怎样评价一位知名作者,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对其作品进行认真剖析:如何对一个人的作品进行解读,两个方面的意见是应该听的,一是编者,一是读者。编者是发稿者,读者是接受者,编者为何选择这个作品发表,他是怎样认识作品的.如何评价作品的;读者读了作品后有何受益,有何意见,  相似文献   

18.
2006年5—6月,许倬云先生作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的首位讲座教授,在南京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学术交流活动。 6月13日上午,许先生再次和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徐雁先生门下的研究生进行了一次关于治学和人生座谈。以下内容以此次座谈为核心,同时综合组织了许先生著作中的一些观点。 座谈结束后,大家纷纷拿出许先生新近在大陆出版的书请他签名:我曾在他的《从历史看管理》一书中读到这样的一段文字,深得吾心:“历史是看变化的,从变化之中我们会学得一些对变化的认识,并且转换成一种智慧。至于是否能真正转变成智慧,当然要看自己的努力、悟性和造化。有了这些智慧,做人做事就会明白一点,看许多事情不会那么死心眼,老盯着一个角度看。这是我学历史的目的。”遂将其中的第一句抄在一张便条纸上,贴在书中,准备请他题录在扉页上。不过许先生写字不甚方便,遂作罢,只请他在扉页和便条上各签上姓名。之后,许先生和大家合影留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利用媒介仪式来建构和传播典型人物形象成为媒体的创新之举。本文以典型人物形象系统中的平民楷模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央视寻找最美系列颁奖礼为研究个案,在媒介仪式观的视域下解读平民楷模形象的仪式建构与传播过程,探析其建构与传播的仪式陷阱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刘义权同志事迹的学习和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前期通过媒体报道零散地了解到一些情况,诸如“军档收集第一人”、“优秀档案专家”、“中级职称”、“退休”、“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等等。但是这些关键词之间似乎缺乏特定的联系,更难与“全国全军档案工作的时代楷模”这样的称号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