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的学习生活中有件值得庆幸的事 ,就是王重民先生曾经做过我的老师。而非常不幸的是 ,王老师是在我们这个班结束他的执教生涯的。1974年 10月 ,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开办了“古籍整理进修班”。刚到北京图书馆工作才满半年的我 ,被选送到这个班学习。作为一名学生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学习 ,一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 ,能在参加工作以后实现这个愿望 ,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当时我们这个班的班主任是郑如斯老师 ,专业课由王重民先生和一位北大图书馆资深馆员担任 ,当时王重民先生已经是 71岁高龄了。一件大衣那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别冷。虽然刚到…  相似文献   

2.
2001年1月10日,是湖南通俗读物出版社成立50周年纪念日。黎维新同志要我写一篇回忆性质的文章,纪念这个日子。我没有参与过这家出版社的具体工作,当时,只是它的一名社外审编委员,开过两三次会,出过一本小册子,平常和这家出版社来往也不太多,所以写不出回忆录之类的文字,只能写一些由这个纪念日引起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我从1951年2月到中国青年报社工作,到1977年3月调到中国青少年出版社工作,恰好是整整26年,占了我一生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我对团报有着深厚的感情,她是哺育我成长的学校,也是我受到锻炼的地方。每一回忆起来,往事历历如在目前……  相似文献   

4.
何处有香丘     
人生有多少契机来自出人意料的因缘?不期然,我打开了编辑这扇门。 现在,我或许还没有资格来对它品头论足。而在这个空间,在与它最初的肌肤之亲中,我开始发现了一些优美的以至于让人心动的景致。翰墨书香的灵韵,编来读往的挚情,足以让我对编辑这份工作、这个职业流连忘返。每当读到一些老编辑对编辑工作的回忆文字时,我总会怦然心动,那“是成熟的柚子的芬芳,是海螺回应海风的旋律”呀!  相似文献   

5.
2005年,当我开始在英国《每日邮报》工作时,经常能听到把哪一页印刷成彩色页的争论,主编是文稿先后顺序的决策者.毕竟那时,并非所有的印刷机都能实现彩色印刷.回忆这个故事的瞬间,我不禁感叹吾已老矣,但这确实反映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新闻业体现出的急速变化.  相似文献   

6.
这个这个这个引发的震撼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施燕华说,采访后,法拉奇根据录音整理记录,不明白的再问我,我一句句地跟她对,大约用了一天时间。她非常忠实,连最简单的词都不放过。比如,  相似文献   

7.
我是1989年10月从北京广播学院调进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的。职务是常务副秘书长.协助秘书长赵水福同志处理学会的日常工作。1991年11月在第二届理事会议上匀选秘书长.1997年4月第二届理事会届满离任。吴冷西会长把1986年10月至1997年4月这十年.称作学会的“始创时期“。这个时期.有一些工作印象较深.这里作一点回忆。  相似文献   

8.
洪忠党 《图书馆学刊》2009,31(2):112-112
我已是年过半百之人了,回首逝去的38年工作时光,大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我的青春和热血都与沈阳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和广大读者朋友们紧密相连,回忆起来,往事悠悠,心潮激荡……  相似文献   

9.
我与图书馆之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楼宏青 《图书馆论坛》2004,24(3):176-178
1997年,我受聘于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开始了一生从业的最后历程。阔别了47年之后,我回到了这个原国立中山大学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的校园,感到特别的亲切。许多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和这个校园紧紧相连。根据记忆和照片,我和姐姐在校园中寻找到了我们儿时的居所,那是九一八路附近的一栋平房。向北走几百米,体育馆东南角曾经有我们首次迈进的学堂,由于我当时还不到入学年龄,只能作为旁听生坐在课堂里。  相似文献   

10.
1980年8月,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担任翻译的是外交部的施燕华。事后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了一个法拉奇“忠实事实”的细节,使我这个同行有震撼之感。  相似文献   

11.
李零 《出版参考》2007,(11):6-7
近来,《论语》很火,孔子很热。我们村,北京大学中文系.也开了《论语》课。课分三个班.我教其中一个班。2004年的下半年和2005年的上半年,我花两个学期。一学期讲半部,把《论语》从头到尾讲了一遍。这部讲义,就是根据我上课的记录整理而成。借这个机会,我把《论语》系统读了一遍。受教育的.首先是我自己。所谓讲义,其实是读书笔记。  相似文献   

12.
我有幸参加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工作一晃就十年了。发起和主持这项工作的新闻出版总署人事司原司长孙文科同志对此怀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几次见面都说,我们应该写点回忆文章以作纪念。我想写什么呢?十年间的奔波、辛劳和成功的  相似文献   

13.
吴某某 女 27岁 天津人 我上的是GRE暑假走读班。学费650。买了三本书,是自愿的,70元。还有韦氏字典,一种130,一种180。我没舍得买。 我上的这个班共5个星期,每星期8次课,每次2个半小时。只有星期日能休息。算上吃饭和路费,上这个班至少得花一千多!幸亏还住在朋友这儿,如果自己租房子,那就更不知道要花多少钱了。 这个班主要提高在作题技巧上。 老师个人魅力?有!逻辑老师长得帅,个子高,综合魅力大。把在场的小姑娘迷倒  相似文献   

14.
这个题目,由我来写回忆,颇有难处。当年,南京新华日报由石西民、杨永直等一些老同志执掌主笔,他们直接向市委请示报告工作,参加领导活动。市委是怎样管报、用报的,他们几位最清楚。而  相似文献   

15.
王刚 《中国档案》2014,(1):14-16
我在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前后,负责和分管档案工作有18年的时间。在这期间,档案工作经历了一些值得回忆的往事,其中最难忘的是组织参与毛泽东同志藏书和文稿整理保管工作。通过这项工作,我进一步加深了对毛泽东同志思想理论、丰功伟绩和领袖风范的敬仰之情,受到了一次终生受益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刘文利 《大观周刊》2012,(24):195-195
高等职业教育自主招生的改革改变了原来单一的高考模式,其目的是“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多样化选拔录取机制,提高高职教育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高职自主招生的对象为高中阶段各类学校的毕业生,招生专业多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突出的专业。 08年我担任了智能楼宇专业的自主招生班班主任,经过几年的工作,我对自主招生班班主任的工作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我是1952年参加革命工作的。1953年开始搞档案工作,至今已45个年头,与档案结下了不解之缘;既为档案事业奋斗了一生,自己也在从事档案事业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成长。我对档案工作,从接触到热爱,也是有一个认识和发展的过程的。回忆1952年参加全国轰轰烈烈的“三反”、“五反”运动和1953年的民主改革运动时,接触到一些文件和书面材料,感到这些文件  相似文献   

18.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八十五周年的纪念日——7月1日,这个光辉灿烂的日子印在我的脑海里,勾起了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人到老年,总好回忆往事。回忆时,总会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时的老师,他们对自己的言传身教,回忆时仍是历历在目,备感亲切。对工作上引自己上路的老师,我也同样是在回忆中感恩、思念。在出版工作上引我上路的老师甚多,这篇文章,仅是回忆一次业务培训中的诸位老师。  相似文献   

20.
刘庆鹰 《新闻窗》2012,(1):9-10
张兴又发表组诗了。工作这么忙,他哪来的精力和兴致?我开始过电影般地回忆着几十年来与之共事的张兴,留意追踪他的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