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是最近二十多年来在大陆享有盛誉的历史著作,不仅改变了许多人对历史所持的陈念,而且引发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值得我们历史老师阅读,并推荐给学生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2.
史学注重史料的收集与考证,《万历十五年》一书做到了。更可贵的是该书在研究方法与表达特色方面有着独到之处:选材新颖,注重宏观综合与自身经历,大胆的质疑和“点”与“面”的互动;传记体的运用、文学化的言语,修辞手法的融入,使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史家治史的规则。这不但为现当代史家从事研究提供了范例,且利于史学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黄仁宇教授的《万历十五年》从明朝万历十五年这一具体的年头来考察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演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并认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是明王朝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一切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不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是通过维持小农经济来达到维持王朝的政治稳定。笔者认为黄仁宇教授的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学在现代中国社会如何实现教育普及、回归其人文学的本位,是从事史学研究、教学和出版等工作的人士亟待思考的问题。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集较高的学术品位、活泼新颖的写作风格和畅销不衰的市场反响于一体,为史学教育普及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一例。  相似文献   

5.
通过以海瑞为代表,分折中国皇权政治制度的道德化特征,以及这一制度所引发的激烈的角色冲突。清末以后,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寻求政治制度化的道路。今天,树立实法权威,实施宪政是中国走向法治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万历十五年看似是历史上平淡的一年,但其实政治上帝国内部幅员辽阔,管理难以有效控制到地方,财政腐败,军事上北方的蛮族、南方的倭寇使得内外交困,思想上死气沉沉,看似民主萌芽的观念其实并无创新,帝国的统治已经日薄西山,统治危机正在一步步摧毁这个王朝。  相似文献   

7.
明朝道德与制度的背离主要表现在科举、思想、官场方面,重道德轻制度现象的形成主要有历史和思想两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希罗多德《历史》记载希波战争止于公元前478年,而不是希波战争结束的公元前448年。因此很多学者断言该书尚未完稿。笔者通过研读《历史》的有关记载,认为《历史》的结尾符合希罗多德的写作目的,是相当圆满,无懈可击的。因为希波并不是希罗多德创作《历史》的唯一目的,事实上他同样重视叙述人类所创造的丰功伟绩;另外,到公元前478年,随着战争逐渐向波斯国土的转移以及斯巴达的退出战争,希腊历史上一场伟大的民族自卫战争已经结束,希罗多德记载希波战争,弘扬希腊民族团结抗敌的写作目的已经达到。  相似文献   

9.
施佳好 《新读写》2012,(1):28-28
万历十五年,本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年份,但却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这看似平静的一年却预示着中华民族以后的种种灾难与最后的梦魇。黄仁字用心良苦,他抽丝剥茧般地为我们展现了明代政治制度中的种种弊端与朝廷中的矛盾。 纵观各朝制度,从汉代起大多数朝代都把儒家经典列为必读书目,把文官作为行政支柱,如果说这种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起始于北宋的话,那么到了明朝可谓演绎到了极致,文官蔑视武官的程度也是到了极致,武官大多是一介草莽,目不识丁。那些文官从小就熟读儒家经典,他们一旦统治这个帝国也就必将把他们的那些伦理道德定为标准,让全国不论是他们看来的贱民还是各个地方官员都向他们看齐。但这种思想在处理国事上并没有给整个文官集团带来何种优势,在真正涉及到军事决策与经济民生政策时,他们又因低能而束手无策,于是异见纷纷,无法调和,甚至他们不依靠法律,而仅凭所谓的道德标准判断极恶与极善。正因为以“四书”中宣扬的精神为治国框架,他们就必得借助于种种仪式来为皇帝、各个臣僚灌输这种思想。经筵即是着眼点在此。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启动,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如何适应新课程,怎样调整、变革现有课程,是基础教育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万历十五年》跨学科整本书阅读便是课程改革的尝试。一、背景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语文学科吉林教研基地,2019年5月30日在吉林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一中")开展跨学科整本书阅读教研活动,带动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参加《万历十五年》(以下简称《万历》)整本书阅读。  相似文献   

11.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畏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贽辞官。有一个长期的思想过程。但这一过程往往不为学者所注意,或被简单化了。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被他自己和他的好友真实完全地记录下来,而本文只不过把这些记录顺序展示出来,就能让读者看出李贽辞官那曲折长久的过程了。  相似文献   

13.
李贽首先是一位“好汉”,他尚侠,主张作侠而不作圣,有强烈的英雄豪杰心理期待和信仰崇拜,顶天立地,无所晨惧,思想胆力无与伦比。把李贽定性为具有侠义肝胆的“好汉思想家”或“思想之侠”更为确切,也更便于还原李贽作为“异端”、“另类”的本真面目——作为思想家与侠士融为一体的产物,侠之骨、侠之气和侠之精神对其思想个性有重要的支配作用。李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对侠文学进行集中关注、倾心阅读并系统评论的思想家、文学理论家,“侠”对其文风及文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白、李贽作为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异质文化的典型代表,均具有强烈的主体性。本文从强烈的自信、强烈的个体意识、强烈的自我意识三方面探讨二人主体性之异同并分析其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明代时文文化繁荣的背景出发,对李贽时文为天下至文的观点,进行阐释,认为李贽从童心出发,寓创新于时文中,以时文格式讲说孔圣精蕴,阐发个人心得,探讨个人性命下落,故可称为天下之至文。同时,李贽的时文观也有同与传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15、16世纪,欧洲和中国在封建社会的内部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这就使得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潮有着显著的不同于以往一切时代的新的特点。新兴的市民阶层和中小工商业者强烈要求废除封建特权,发展资本主义。李贽和人文主义者就是他们的思想代表。李贽和人文主义者的思想既反映了共同的时代本质,又各有鲜明的特点,他们的思想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治幼年在元氏县学读书,经历了金末元初改朝换代的社会动荡,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年隐居元氏封龙山,聚徒讲学,重建了封龙山书院,继承和保护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史.礼志》的史源,前人的观点大致有四:一是《国史》说,二是《会要》说,三是《通考》说,四是多源说。此四种观点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各自又存在诸多无法解释的其他证据。在《宋会要辑稿》、《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官私记载与《宋史.礼志》比对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看出:《宋史.礼志》的史源,很可能是《国史》、宋代官修《会要》、《文献通考》等史料价值极高的官私著述。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的《别智玄法师》是其晚年一首重要作品,但此诗写作的具体时间一直没有确定,对此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存在不少误解。根据佛教典籍及相关史料考证,智玄就是唐代法师知玄,李商隐与知玄有过密切的交往,此诗是李临终前夕写给知玄的诀别诗,也是他的绝部分笔。  相似文献   

20.
苏轼与李廌师友关系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与李廌之父李惇为同榜进士,李廌缘父执之谊与苏轼结交,遂得侧身门下,荐名于“苏门六学士”之列。李廌一生贫困潦倒,而苏轼特以故人之子相待,在生活、仕途、文学等各个方面给予他诸多帮助。苏轼善待李廌,而幼年丧父的李廌也以事父之礼敬事苏轼,奔走师门,于苏门诸学士为最勤。李廌除了与苏轼交往外,还与苏辙及苏轼诸子相交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