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东汉以来,“风牛马不相及”一句的解释层出不穷,求究其源,不外有四:一、裴驷集解《史记·鲁周公世家》引东汉经学大师郑玄说,释“风”为“走逸”;二、与郑玄同时学者服虔说:“牝牡相诱谓之风”;三、西晋号为“左僻”的杜预集解《左传》说,释为“牛马风逸”;  相似文献   

2.
撒点式景物描写是指在叙事中偶尔写上的一句两句自然景物。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北京繁星满天。”“巍峨的山影从机身旁掠过。”“在微微的星光下,只见那黄河翻滚着巨浪,只听那河水拍打岸头,震人心魄。”《故乡》:“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两  相似文献   

3.
天马行空     
没有遇到他以前,我为自己取名“如风”,不仅因为我奔跑得像风一样快,更因为我像风一样自由。我可以在茫茫雪原上飞跑,也可以在茵茵绿草上驰骋,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跑遍天涯。有句俗话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我不“善”,所以没有人能骑我,我也没有载过任何人,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他……那是微风轻抚、阳光明媚的一天,我在千里沃野上尽情飞跑,没有目的也不需要目的,风吹到哪里,我就会跑到哪里。在那片一望无际的沃野上,我遇到了一个身穿白衣的人,他背着剑,浑身透着一股不羁的洒脱。我从他身边如风般地跑过,他笑了一声…  相似文献   

4.
林则徐有个女婿叫沈葆桢,曾写过一首《吟月》的诗,诗中有一句:“一钩足以明天下,何必清辉满人间。”林则徐发现后,立即将诗中“何必”改成了“何况”,因为改得极是,后人曾评曰:“仅此一字,便有霄壤之别!”试想原来那句“一钩足以明天下”,既然是“钩”,当然是月牙儿,月牙儿自诩“足以明天下”,此乃沾沾自喜;“何必清辉满人间”,是说那月牙儿自我感觉良好,实乃“不思进取”!再看改动后的句子:“一钩足以明天下,何况清辉满人间”,其字面意思是:一钩月牙儿照亮天下,更何况一轮满月?深层含义则更  相似文献   

5.
《一夜的工作》中有这样一句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这是个细节描写,主要表现了总理工作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但为什么总理每看完一句话就要画一个“小圆圈”呢?  相似文献   

6.
对被动句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汉语的动词谓语句中,被动句是和主动句相对立的一种句式。如“病人救活了。“病人被救活了。”“病人被王大夫救活了。”都属被动句,“病人出院了。”则是主动句。笔者在教学和研究中通过两件事发现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那就是还有一种句子,和上述被动句极为相似,甚至有时可以彼此相代。其一是对外国留学生所造的几个“被”字句的修改。试看:  相似文献   

7.
春风     
北京人说 :“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 ,冬天刚过去 ,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 :“哪里会有什么春天 ,只见起风、起风 ,成天刮土、刮土 ,眼睛也睁不开 ,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 ,意见里说的景象 ,不冬不夏 ,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 ,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 ,也有道理。起初 ,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 ,江南草长 ,杂花生树 ,雏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 ,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 ,风原是看不见的 ,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 ,像柳丝的飘拂 ;体贴万…  相似文献   

8.
北寒 《八小时以外》2013,(12):53+52-53
“拉锯、扯锯,姥姥门前唱大戏,你一句,我一句……”姥爷是唱戏的,他唱的是梆子戏。那戏每句都拖了长长的音儿,在最后一句词上还要来一“呕”。姥爷说那叫莱芜梆子,也叫菜芜呕。  相似文献   

9.
世间万物有的东西可以眼观、口述、手触、鼻嗅,也有的事物不能直接加以描写,但可以借助其他事物来反映它。例如:风是无形的,但画家却可以表现风,他不能直接画出风,但他可以画树的摇晃,衣带的飘飞,尘土的飞扬,让人感受到风速的大小、风的气势如何。诗人也一样可以借助外物表现风,唐代岑参诗:“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开头三句无一写“风”,但捕捉住了风“色”。“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是典型的绝域风沙景色,狂风怒吼,黄沙飞扬,遮天蔽日,一片混沌的景象。后三句对风由暗写转入明…  相似文献   

10.
“安慰”谁?     
《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对于“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一个分句,某些教材串讲成“那刘和珍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我认为应讲成:“那我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即安慰的是”我”(作者),而不是死者(刘和珍)。 从这一句的语法结构上看,它是一个假设复句。前一分句的主语是“我”,第二分句的主语蒙前被省略,如果补上主语,则这两分句为“倘使我能够相信真  相似文献   

11.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至理名言,带着我们走进了风和日丽的春天。 在田野上,到处吹拂着和煦的风,那绿油油的麦田,像一块碧绿  相似文献   

12.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一开头便说:“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前一分句说明不刮风是一个奇迹,后一分句说明济南便是这样一个奇迹,而且比一般的奇迹更奇:有风却没有风声.显然,这要比没有风更好;没有风只是感到温暖,有风而没有风声却是既暖和又生动.——而且,凡济南冬天的生动处都跟这一点紧密地联系着,我们可要随时记得才是.  相似文献   

13.
四年级我们分班了,刚到新班,我发现有个小不点男生,全班最矮,瘦瘦的,小小的,似乎一阵风都能把他吹走。起初,我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可后来……真应了那句老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相似文献   

14.
《氓》【题解】本诗出于《诗经·卫风》。《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时期。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并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各国的地方乐歌,是《诗经》中最有文学性的部份。【名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四句都是比、兴句。前二句  相似文献   

15.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 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来是看不见的, 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  相似文献   

16.
咖喱! 咖喱!     
孙燕姿的《神奇》中有一句“好像每个人都有特别气味闻了才发现那是咖喱作祟”。  相似文献   

17.
近来有那么一段黄金时间的荧屏上连续出现了数则糟践成语的广告语。如,一种服装的牌名叫“晨风”,就套“蔚然成风”的谐音,推出了“蔚然晨风”。“蔚然成风”是把形容草木茂盛的“蔚然”引来用于形容一种好事盛行成为风尚,那“蔚然晨风”作何解释呢?“晨风”这一牌名与服装联系起来,细加玩味颇有诗情画意,为什么偏要杜撰个“蔚然晨风”呢?再如,一个卖酒的广告中扔出  相似文献   

18.
春风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  相似文献   

19.
茅盾的《风景谈》,其中有“当骆驼队中领队驼所掌的那一杆长方形猩红大旗耀入你眼帘,……”的句子,粗看起来,似有语病。领队驼怎么能掌大旗呢?“耀”字为什么不用“跃”呢?但仔细一琢磨,这一句并非病句而是妙句。当然,领队驼是不能掌大旗的,因这句有省略,所以才有似是语病的感觉;补充起来就豁然开朗了。补充后就是:  相似文献   

20.
《天山景物记》里“有时候,风从牧群中间送过来银铃似的丁当声,那是哈萨克牧女们坠满衣角的银饰在风中击响”之句的后一分句主谓搭配不当。因为主语“那”指代前一分句的“丁当声”,“丁当声”怎么“是……银饰在风中击响”呢?显然,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